山穷水尽 冯雅灿
宋代的大诗人兼大词人陆游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游山西口】,诗里写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其中最多人引用的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句。不过,“山穷水复”这一句后来很多人都改写成“山穷水尽”了。清代的【聊斋】作者蒲松龄就曾经这么写道:“苟不至山穷水尽时,勿望给与也。”
“山穷水尽”的原意是指一个人已经到了走投无路,什么办法都没有的绝境。不过,我这里却是字面上的意义。
我是偏僻山村出身的山芭人,由于环境的方便,家居四周都是森林,每天所吃所用往往就地取材,吃的方面,几乎每天的菜肴都有野菜,而竹笋就是野菜中的上品菜。每年的榴槤季节,也就是竹笋季节。现今我们定居在槟城市区,要吃竹笋就得去巴刹买,没就地取材的方便。由于我家老太婆与我来自同村,都喜欢吃竹笋,这季节上巴刹,菜篮里竹笋就少不了。
然而,这几年情况不同了,巴刹里竹笋愈来愈少,每次都要向菜贩预定,而预定也往往落空。菜贩说:“UNCLE,现在树林都砍光建屋子,竹丛愈来愈少,我看竹笋要绝种了。”
这菜贩的话很大程度上是对的,不但野菜来源短缺,土地被开发的结果,就是菜园栽种的蔬菜也愈来愈少了,价钱飙涨。我家现在最常吃的汤菜是“马齿苋”,这种菜由于少人吃价钱就比较稳定,而且它的营养价值并不差。
何止蔬菜受影响,就是果子也一样短缺。我们巴刹卖的“红肉蕉”,日益减少,而且都是不足水的,价钱愈来愈贵,最近这几个月竟然断市了。果贩归咎果园被开发,没地栽种。
大约四五十年前,我上学时,遇上榴槤季节,路旁尽是一摊一摊的红毛丹。这些红毛丹就是路旁的红毛丹园出产的,品种多,价钱便宜。如今,不但红毛丹绝迹,连红毛丹园也变成豪华住宅区了。
而今,我们惊觉蔬菜水果日渐短缺,以同理推测,以后粮食也成问题。也许那是很久远以后的问题,不是我们这代人可以见到的。然而,也不得不杞人忧天一番!
不知你记得否,当年我们读书时,鱿鱼蕹菜5角钱一大碟,如今,巴刹几乎没有人卖鱿鱼。为什么?鱿鱼几乎绝种了。此外,近乎绝种的还有“斋鱼仔”,就连甘榜鱼也少在鱼贩的摊档摆卖了。其实,无论那种鱼,在摊档摆卖的数量都一年一年减少,这因为鱼类的繁殖跟不上人类“消耗”的速度。全世界人口增长率太高,是最大的原因。
要舒缓短缺问题,只好用科学方法增产了。因此,在肉类方面,饲养家禽家畜拼命采用一些加工饲料。不过,饲料免不了有化学成分,因而导致这些禽畜的肉都变质了,吃起来与以前用土法饲养出来的,有很大的差别,口感和味道起了奇特的变化;果菜方面,得求助于农药和杀虫剂,不过这些药物应用的结果,果菜免不了有残留的化学物,对人体有害,而且果菜的味道也因此起了变异。
上文说过,我在山村长大,栽种过果菜养过鸡和猪,对于品尝果菜和肉类的味道很有心得,绝非胡说八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