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8日星期四

点滴说仁丹

点滴说仁丹
文:巴古山
(原本要张贴【我所知道的仁丹客家村】,由于照片不能贴上,改换此文)

仁丹在30年代医疗设备上是不差的。当时,在市区口由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而上,直透山顶。这个山顶上建有一所小型医院。医院设有生产部门,笔者就是在那儿诞生的。

这件事情假不了。母亲常常提起,当外祖父逝世前几天,母亲就到这医院待产,所以,母亲常常说她是不孝女,没有送到外祖父的终。外祖父出殡那天,她只能站在山头,居高临下,望着出殡行列痛哭流泪而已。

仁丹的拉曼锡矿有限公司,在当时采矿的技术应该算是一流的。它采矿过程已经机械化了。采出来的锡沙,用粗大的铁索吊着铁斗吊运到几英里外的一个地方去加工。这些吊斗的运作,就像我们目前的“索道”运作。因此,第一次上云顶高原见到索道,我没有一丝新奇的感觉,因为几十年前我已经见惯了。

锡矿公司这些机械化的运作,必须使用电力,因此,必须有发电厂。拉曼公司的发电厂,就建在离开市区12英里外,靠那边的山水来发电。我父亲就是这个发电厂的技工(英文叫CHARGEMAN,就是守护、看管这所发电厂的工人。工人一天24小时分3班轮值,保障发电厂每天24小时运作,没有事故发生,因为有事故发生,所有锡矿生产工作都得停顿下来,公司将蒙受巨大损失。发电厂在此建立工人宿舍供工人住宿,我小时候就跟随父母住在这里。这个小小的地方,叫邦(PONG),居住的都是发电厂的工人家眷,仅有整十户人家。

住在这里离开市区12英里,通往这里的是翻山越岭的山路,当时摩托车不流行,到市区靠步行或脚踏车,我们一年也难得到市区走一趟。不过,那里也有好处,四面环山空气十分新鲜,家家户户都有供电,而且有公司供应的自来水,很是便利。

工人村前有一条河,河面二、三十公尺宽,河里是沙石而已,没有泥浆,水澄清见底。这河里多的是鱼,父亲非常勤劳,他会撒渔网捕鱼,也会自编织鱼笼捉鱼。我家吃的鱼都是父亲从河里捉来的,捉来就吃,非常新鲜味道自然好。因此,离开那个地方之后,无论到何处,即使是大餐馆,吃到的鱼都没有那里的新鲜。

离开工人村大约一、二英里,有一个甘榜,这甘榜住的不是马来人而是暹罗人。甘榜盛产榴槤,由于交通不便,榴槤没有销路,买时几乎是半卖半送。而且我们住家附近也有榴槤树,跌下来榴槤的,谁都可以捡。榴槤季节家家户户榴槤都吃个饱,此外,山竹、Langsat及其他同季节的水果也一样的任由我们吃个饱。

仁丹还有两个小区需要介绍。一个是加央港。其实它不是港,只是一个区着几家人,都是耕种和养猪的;还有一个叫清水港。它也不是港不过却有一个很大的湖。这湖的边长大概有两、三公里,算是不小了。湖水深不见底。我们小时候曾经在这里钓鱼、游泳过。塘边有一个“电房”,里边的大水管还通到湖里。这个电房负起什么使命呢?原来它是专门用来抽水运送到几英里外拉曼公司一个采矿区叫7号沟,供淘洗锡沙用的。很多人都不清楚这个废置的电房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年纪比较大的吴福灵说穿了,大家才明白这段故事。日治时代湖边四周都是“芭场”,即用来种旱稻及耕种的地方。这个芭场当时还养活不少人呢!

讲起家乡仁丹,不得不提起那儿的野菜。提起野菜,不得不提巴古菜(蕨类植物)、竹笋、臭豆(BUAH PUTAI)和螺类。巴古菜长在河边,只要肯勤力到海边跑一趟,担保满载而归,加央港及清水港就盛产这类野菜;竹笋是生长在山芭里的,叶子大片的才能食用,叶子狭小的不能吃,苦味。摘竹笋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因为,竹笋外壳长满茸毛,皮肤接触到它会红肿发痒,而且竹笋的外壳有尖利的刺,一不小心即会刺伤身体;臭豆就必须靠沙盖人。它生长在深山里,只有住在深山的沙盖才有办法采摘下来,带到市区售卖;至于螺类,必须到河里去“摸”。螺类分两大类,一是长在泥泞的河里的,这里河水比较浑浊,这种螺叫田螺,形体比较短,色微黄;一是长在沙石河里的,河水比较清澈,叫“沆” 螺(‘沆’是客家话,意即深沟),形体比较长,色黑,PONG就盛产“沆螺”。两种螺类都非常清甜,比我们在巴刹买的新鲜,自己摸来的即刻就可以上桌故也。

这是未定稿,欢迎朋友们提供意见修正。


(稿于2013624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