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7日星期三

编纂【仁丹乡土情】引子

   编纂【仁丹乡土情】引子  
   文:巴古山
              
仁丹位于霹雳州北部,接近泰国南部的勿洞,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山村。

笔者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打从笔者懂事开始,仁丹的居民大多数是华人。

当地有一家锡矿公司-------拉曼锡矿公司(Rahman Hydraulic Tin Company Limited,是殖民地时代英国人投资创立的。居民大多数是这家公司的员工,此外,还有一家规模小得多的锡矿公司------广隆锡矿公司。笔者懂事时这家公司已经停止运作,不过,当地有一个小小的村落,有十来间居民住房,这破落的村落是以广隆命名的,可见它在当地有过风光的年代。(最近的一次聚会,由林来好学姐处,对广隆有所知悉。原来广隆是高乌林国隆家族的产业。来好是国隆堂妹。)

说句公道话,仁丹绝大多数居民都依靠拉曼锡矿公司为生。一个家庭中,其中可能仅有一两位成员受雇于拉曼公司,不过,这个家庭中的成员中,可能靠淘洗锡米(锡沙)为活,尤其是妇女。这淘洗来的锡米,经过很多清理手续,最后,依然是卖给拉曼公司,所以说,大多数家庭是靠拉曼公司为生的,这说法并不为过。

此外,一部分居民则靠割树胶为生;还有一小部分居民靠耕种谋生。地方小,居民少,商业活动不能活跃,在仅有的一条7字形的街道,有的经营杂货店生意,卖些日常生活用品有的经营咖啡店生意。

仁丹这小山村,没有大富大贵人举凡拥有树胶园开杂货店咖啡店的,就算是地方上比较过得去的人家。至于那些标得拉曼公司一些小小淘洗锡沙有关的工作的(当地称为‘清沟尾,也勉强算是“过得去”的家庭)。

仁丹可以划分几个小区域,一是街场区,即是市区,这里居住的广府人福建人及客家人,大凡做买卖的,都在此杂处,店屋约有77间;二是新兴村,顾名思义,这里居住的以新兴人为多,住屋以锌板屋为主,约有?间;三是客家村,是客家人集结所在,住屋亦以锌板屋为主,约有84间房子。

仁丹虽然地处偏僻地带,但当地的华社领袖,对于推广教育发扬中华文明,却不落人后,根据黄维林君(已故,可惜!)的一篇1986年的报道,当地先贤早在1919年便假当地的广东会馆设立私塾,教道子弟知书识礼,而于1921成立公立学校委员会,共策设立正式华文小学(详细情况请参阅黄维林君的的报道文字:【六十历尽沧桑  仁丹公立华小】)。该校规模虽小,但也培养出不少人才。

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趋势,各国注重工商业发展,又由于从事工商业工作,收入比农村干活收入较丰,而且工作时间有定时,也具有几率较高的升迁机会。因而农村人口都偏向城市倾斜,农村山村等小地方人口日益减少。仁丹地方亦然,居民愈来愈少,如今,无论是那一个村,都是十室九空,空的房子都是破破烂烂东倒西歪;再加上当地工作工资低,难于维持高昂的生活费,外地的华裔人口也没有人愿意迁来,看样子,仁丹在最近的将来是很难复苏的了。

仁丹的一些居住在外地的乡亲,目睹这一切,爱乡情切,因此,觉得有需要将仁丹的历史先贤的功绩及地方上一些点点滴滴,有需要保存下来,以免被历史潮流所淹没,为后代子孙留一点追思的材料,因此始有编写这本【仁丹乡土情】的意。希望仁丹的乡亲父老公立学校校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完成这项创举。

此是草稿,欢迎各位提供资料

【乡土情引子】内容:不依照顺序,随想随写,欢迎提供意见,提供资料,照片。

1. 仁丹历史
2. 公立学校校史
3. 公立学校校友会
4. 广东会馆历史/琼州会馆历史
5. 创立学校先贤传记------朱贵练康、林天相、叶荣燊、廖森郭省、曾纪满、高德海、福佬坤、潘新、蓝炳华、曾腾方───廖泽焕、潘子仁、郭衍宗、张元升、练炳斗……
6. 地方上各行业最悠久者───纶泰、冠芳、南园………
7. 洗琉琅这一行
8. 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锡矿小承包商───张亚段、庄长江、石葛……..
9. 校友介绍
10. 霸王庙(‘霸原字左‘山’右‘巴’ 
11.  仁丹的家乡菜
12. 其他

(2013年3月27日动笔)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