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件的启示
---文化乞儿
关中的汇报会已经于7月7日在关丹举行过了,出席的人数有1500人左右,可谓非常踊跃,这足以表现我华社对关中事件的关心,也同时表达了我华社对华教事业的意愿。
一直以来都关心关中事件的发展,对关中事件中牵涉到的人、事、物反复玩味,竟不期然的想起一段过往的历史事件。
1938年10月日本占领了武汉、广州后,改变了对中国侵略的策略,打算不再扩大占领地,转而进行巩固占领地。这因为日本是小国,兵力不足,随着战线延长,兵力更加不足支配。日本人熟谙【孙子兵法】,深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的道理,他们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占领为辅。
于是日本鬼子推行“以以华制华”的策略,在东北成立以溥仪为首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1937年在张家口成立了“蒙疆自治委员会”、在北平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日本近衞內閣於1938年1月16日發表第一次近衞聲明,稱“帝國政府今后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而期望真能與帝國合作之中國新政權之建立與發展,並將與此新政權調整兩國邦交”。意即从此以后,日本不再当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为中国政府代表。暗喻往后所有谈判,对象不再是蒋政府,而是一个“新政府”。
1938年11月3日,近卫内阁又发表第二次声明,提出“东亚新秩序”概念,并倡议建立一个由中国、日本、满洲国组成的经济联合体,以日华平等原则、实现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体提携为目标。堂哉皇哉却是连篇鬼话!
1938年12月22日,近卫内阁又发表第三次声明,即所谓的“近卫三原则”。老调重弹之外,还宣称将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部分义务给中国分担,表示中日地位的平等。“三原则”中还应允将和新的中国政府和谈,承诺成功和谈后将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归还租界等等诱人的钓饵。
于是,国民党政府中一些动摇分子、投机分子,便自发自动的制造舆论,鼓动放弃对日抗战,危言耸听的散播“抗日必败”的舆论,强调若失去这次与日本和谈的机会,以后良机难求。其中最热衷于宣扬这种舆论的便是国民党副主席汪精卫。他与他的亲日派的“同道”,经常与日本密谋、暗中策划。汪精卫与日本人互相呼应,一唱一和,提出一个 “和平救国”的主张,企图迷惑一些头脑不够清醒、觉悟不够高的中国人。
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潜离重庆,经昆明到越南河内。日本按照预谋于12月22日发表上述近卫声明,29日汪即通电响应(当时他已身子河内),公然主张中国以近卫声明为基础,同日本“和谈”。汪精卫从此就更加积极的从事“和平运动”,公开叛国投敌了。
汪精卫辗转潜逃到了上海,于1939年8月,在上海召开的一次由投敌叛国的国民党党员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降日卖国的纲领和政策,成立了以汪精卫为首的伪“国民党中央”。1940年3月,又在日本帝国主义导演下,在南京组织以汪为代理主席的伪“国民政府”,与蒋介石在重庆领导的国民政府对抗,更公然与全国人民为敌。
根据金雄白在其所著【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一书中透露(金以笔名朱子家发表此著作):汪精神卫组织政府不久,在南京当首长时,因为事事受到日本的牵制,不能为所欲为,时常大发脾气。俗语有云:“靠人吃饭不长久”,当奴才的滋味毕竟不好受。
俱往矣!历史已经给汪精卫定位了,只差没有像秦桧那样做个塑像长年下跪赎罪,我们对此本来无庸置喙。不过,汪精卫的确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他曾经是热血青年革命党人,1910年行刺满清摄政王载沣失败入狱,在狱中尚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后来革命成功,终于免于一死。他也是孙中山遗嘱的执笔人,曾经有过一段那么辉煌的爱国史,然而,不知珍惜羽毛,以致“晚节不保”,可惜可惜!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良”,此言不虚!
(2013年7月12日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