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0日星期二

行善不难,作恶不察

行善不难,作恶不察                          江枫

行善不是一件难事,实际上每个人都有机会行善、都可以行善,只是要看你会否把握机会,把善行好来。

作为一位家长,如果你将你的子女教好,长大后不做危害社会人群的事,成为一位奉公守法的人,你就是在行善了。我这里要你们注意的是,即使你的子女不是什么大人物,只要规行矩步就行了。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吗?

然而,要是你们作为父母的,没有尽到做父母应有的责任,教导孩子失败,将来孩子在社会上,专门干些坏事,危害社会人群,你们做父母的就是已经间接的作恶了。不可不注意!

又譬如当教师的,你的任务是什么?还不是像韩愈所指出的那样,是“传道、授业、解惑”吗?如果你每天都非常尽责任的做好这份工作,那你每天都是在行善了;反之,要是你没有尽你的职责做好你份内的工作,你就是作恶了。为人师表的你,能够感化愈多学生,你的善业就愈大;反之亦然。

于此,可见行善不一定要捐出千百万做善事;作恶不一定是杀人放火。我们可以观察我们四周的人们,就能够觉察到许多现世报的实例,而且这些例子很多很多。

因此。人们常常在作恶而不自知。譬如:一个公司,生意愈来愈旺,当然相应的是公司的事物是愈来愈多,可是,老板却不愿意聘请更多人手来分担工作,于是,仍有的工人每人都百上加斤,忙得喘不过气来,有的甚至忙到生病,更甚者,有的因为操劳过度而患病死亡。这个老板根本变成一个没有人性、只顾赚钱而不顾工人利益的自私鬼。他因此也是在作恶呀!同样道理,一个工人,如果他工作时不尽责任,事事偷工减料,以致公司蒙受亏损,或者生产出的产品危害到公众人士,那他就是在作恶了。

我们也常常发现,我们的邻居中,原本有雇用一位做家务的工人在家帮忙家里的事物,这工人所得到待遇也很合理。可是,他们家里最近人口添多了,譬如:多添了新生的孩子或孙子,又或者多了几位亲戚来长期寄居,工人的工作自然是加多好几倍,主人没多聘请工人。这还不要紧,要紧的是,工人的工作量增加了,可是,工钱却没有增加。这分明是剥削。这也是在作恶虐待呀!

社会主义每每攻击资产阶级剥削工人,很不应该,可见剥削、虐待是人神共愤的坏事。
平日同事之间相处,有的人为了“博出位”,时常对他的“假想敌”看不顺眼,就对这些同事制造大大小小的麻烦来为难这些假想敌。这看似小事,但是也是作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的作恶,即使是小恶,不过,积少成多,日子久了就积累成为大恶了;行善也一样,积累久了,小善就会变成大善。

我在几篇文章中曾经指出,善恶是不能够相互抵消的,行善一定有好报应;作恶也逃不了,一定有恶报。不同的是,善恶的报应,有的是现世报、报应在自己身上,有的是来世报或报应在子孙身上,这就要看个人的造化了。

明白了行善和作恶,都是一念之间的事,不过,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既然行善是轻而易举的事,为什么我们不天天行善。“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这话说得好。我们应该天天行善,随时随地行善。

要知道,即使你在庭院中多栽种几棵花草树木,让我们的周遭多添加几分绿意,也是在行善,因为,你是在进行非常有意义的环保工作,惠及邻人、惠及广大群众、惠及整个地球呀!

一句话:赶快行善吧!

2013730日稿)

2013年7月29日星期一

山穷水尽

山穷水尽                                          冯雅灿

宋代的大诗人兼大词人陆游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游山西口】,诗里写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其中最多人引用的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句。不过,“山穷水复”这一句后来很多人都改写成“山穷水尽”了。清代的【聊斋】作者蒲松龄就曾经这么写道:“苟不至山穷水尽时,勿望给与也。”

“山穷水尽”的原意是指一个人已经到了走投无路,什么办法都没有的绝境。不过,我这里却是字面上的意义。

我是偏僻山村出身的山芭人,由于环境的方便,家居四周都是森林,每天所吃所用往往就地取材,吃的方面,几乎每天的菜肴都有野菜,而竹笋就是野菜中的上品菜。每年的槤季节也就是竹笋季节。现今我们定居在槟城市区,要吃竹笋就得去巴刹买,没就地取材的方便。由于我家老太婆与我来自同村,都喜欢吃竹笋,这季节上巴刹,菜篮里竹笋就少不了。

然而,这几年情况不同了,巴刹里竹笋愈来愈少,每次都要向菜贩预定,而预定也往往落空。菜贩说:“UNCLE,现在树林都砍光建屋子,竹丛愈来愈少,我看竹笋要绝种了。”

这菜贩的话很大程度上是对的,不但野菜来源短缺,土地被开发的结果,就是菜园栽种的蔬菜也愈来愈少了,价钱飙涨。我家现在最常吃的汤菜是“马齿苋”,这种菜由于少人吃价钱就比较稳定,而且它的营养价值并不差。

何止蔬菜受影响,就是果子也一样短缺。我们巴刹卖的“红肉蕉”,日益减少,而且都是不足水的,价钱愈来愈贵,最近这几个月竟然断市了。果贩归咎果园被开发,没地栽种。

大约四五十年前,我上学时,遇上季节,路旁尽是一摊一摊的红毛丹。这些红毛丹就是路旁的红毛丹园出产的,品种多,价钱便宜。如今,不但红毛丹绝迹,连红毛丹园也变成豪华住宅区了。

而今,我们惊觉蔬菜水果日渐短缺,以同理推测,以后粮食也成问题。也许那是很久远以后的问题,不是我们这代人可以见到的。然而,也不得不杞人忧天一番!

不知你记得否,当年我们读书时,鱿鱼蕹菜5角钱一大碟,如今,巴刹几乎没有人卖鱿鱼。为什么?鱿鱼几乎绝种了。此外,近乎绝种的还有“斋鱼仔”,就连甘榜鱼也少在鱼贩的摊档摆卖了。其实,无论那种鱼,在摊档摆卖的数量都一年一年减少,这因为鱼类的繁殖跟不上人类“消耗”的速度。全世界人口增长率太高,是最大的原因。

要舒缓短缺问题,只好用科学方法增产了。因此,在肉类方面,饲养家禽家畜拼命采用一些加工饲料。不过,饲料免不了有化学成分,因而导致这些禽畜的肉都变质了,吃起来与以前用土法饲养出来的,有很大的差别,口感和味道起了奇特的变化;果菜方面,得求助于农药和杀虫剂,不过这些药物应用的结果,果菜免不了有残留的化学物,对人体有害,而且果菜的味道也因此起了变异。

上文说过,我在山村长大,栽种过果菜养过鸡和猪,对于品尝果菜和肉类的味道很有心得,绝非胡说八道。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年复一年的怪现象               江枫

每年国立大学录取新生名单放榜时,都会出现许多怪现象,而且怪现象都出现在华族或印族学生身上。如果不是耍什么招式,看来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有的被拒于大学门外,有的进不了所选的科系,他们之中有许多还是考获满分的优秀生。这些优秀生,往往在家长的带领下,涕泪涟涟的要求一些政治人物帮忙、求情,希望能够实现他们的愿望。这是何等可怜又可悲的事,也是一个正常国家不应该出现的怪现象。

说穿了,按照成绩选拔学生并不怎么困难。这是很普通的知识,选读每一个科系都有最重要的科目及次要的科目,只要将最重要的科目规定一个分数(譬如20分),次要的科目也规定一个分数(譬如12分);然后,再规定考获ABCDE等级的各科各打几分,将每一位申请学生的成绩取来,按照这个规定,就可以算出来这个新生的总分是多少了。如今,当局一直强调课外活动重要,那也没关系。将这个总分再加上课外活动分数,每一位申请学生不是都有一个“定额分数”了吗?将所有申请学生的“定额分数”输入电脑里,电脑就会自动按照分数多寡排列出来,主事录取新生的官员,只要根据这个排列名次收录新生,岂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怎会闹这么大的差错?

到底今年的收生是按照绩效制收生还是按照固打制?如果按照绩效制上述优异生就不应该成为漏网之鱼了;如果按照固打制,那华裔生录取人数就不应该仅有19%,因为华裔人口占24%强。

为了两全其美,即使是按照固打制收生,也应该顾全国家选拔人才着想及我国整体人民的利益,那就是不要将优秀人才遗漏,造成人才外流。鄙意认为,教育部招生时,应该规定在全部申请者当中,抽取成绩最优异的5%,不分种族的优先录取;其余的95%申请者就按照固打制选拔。这样,既是绩效制又是固打制兼而行之。

如今,流行一种怪论,认为成绩优异的,不一定是人才。因为这些所谓人才,如果操守不好,将来也会为非作歹。请问,那些不被视为人才的人,将来就不会为非作歹吗?如果他们大权在握,更大的祸国殃民的事都能干出来呢!

大学凭借成绩收生是没错的,数理科不行的学生,怎样修读医科工程?大学每一个科系都有其专重的科目。一个华文不及格(或者分数很低)的学生,适合修读中文系吗?以此类推,就可以发觉很多论者都在强词夺理,这是很不幸的事!


如今, 时代进步了,各方面都需要专门人才,而且要具有 知识。不但要有专业知识,尚且讲究专业的处理手法。好些发达国家,厨师、美发师、摄影师都算作专业人士。如今,若是这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大学修读其特长的科系,无疑的将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人才,对国家的贡献是可以预期的,绝不能“先斩后奏”,给予他们负面的评议。

(2013年7月19日稿)

2013年7月18日星期四

点滴说仁丹

点滴说仁丹
文:巴古山
(原本要张贴【我所知道的仁丹客家村】,由于照片不能贴上,改换此文)

仁丹在30年代医疗设备上是不差的。当时,在市区口由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而上,直透山顶。这个山顶上建有一所小型医院。医院设有生产部门,笔者就是在那儿诞生的。

这件事情假不了。母亲常常提起,当外祖父逝世前几天,母亲就到这医院待产,所以,母亲常常说她是不孝女,没有送到外祖父的终。外祖父出殡那天,她只能站在山头,居高临下,望着出殡行列痛哭流泪而已。

仁丹的拉曼锡矿有限公司,在当时采矿的技术应该算是一流的。它采矿过程已经机械化了。采出来的锡沙,用粗大的铁索吊着铁斗吊运到几英里外的一个地方去加工。这些吊斗的运作,就像我们目前的“索道”运作。因此,第一次上云顶高原见到索道,我没有一丝新奇的感觉,因为几十年前我已经见惯了。

锡矿公司这些机械化的运作,必须使用电力,因此,必须有发电厂。拉曼公司的发电厂,就建在离开市区12英里外,靠那边的山水来发电。我父亲就是这个发电厂的技工(英文叫CHARGEMAN,就是守护、看管这所发电厂的工人。工人一天24小时分3班轮值,保障发电厂每天24小时运作,没有事故发生,因为有事故发生,所有锡矿生产工作都得停顿下来,公司将蒙受巨大损失。发电厂在此建立工人宿舍供工人住宿,我小时候就跟随父母住在这里。这个小小的地方,叫邦(PONG),居住的都是发电厂的工人家眷,仅有整十户人家。

住在这里离开市区12英里,通往这里的是翻山越岭的山路,当时摩托车不流行,到市区靠步行或脚踏车,我们一年也难得到市区走一趟。不过,那里也有好处,四面环山空气十分新鲜,家家户户都有供电,而且有公司供应的自来水,很是便利。

工人村前有一条河,河面二、三十公尺宽,河里是沙石而已,没有泥浆,水澄清见底。这河里多的是鱼,父亲非常勤劳,他会撒渔网捕鱼,也会自编织鱼笼捉鱼。我家吃的鱼都是父亲从河里捉来的,捉来就吃,非常新鲜味道自然好。因此,离开那个地方之后,无论到何处,即使是大餐馆,吃到的鱼都没有那里的新鲜。

离开工人村大约一、二英里,有一个甘榜,这甘榜住的不是马来人而是暹罗人。甘榜盛产榴槤,由于交通不便,榴槤没有销路,买时几乎是半卖半送。而且我们住家附近也有榴槤树,跌下来榴槤的,谁都可以捡。榴槤季节家家户户榴槤都吃个饱,此外,山竹、Langsat及其他同季节的水果也一样的任由我们吃个饱。

仁丹还有两个小区需要介绍。一个是加央港。其实它不是港,只是一个区着几家人,都是耕种和养猪的;还有一个叫清水港。它也不是港不过却有一个很大的湖。这湖的边长大概有两、三公里,算是不小了。湖水深不见底。我们小时候曾经在这里钓鱼、游泳过。塘边有一个“电房”,里边的大水管还通到湖里。这个电房负起什么使命呢?原来它是专门用来抽水运送到几英里外拉曼公司一个采矿区叫7号沟,供淘洗锡沙用的。很多人都不清楚这个废置的电房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年纪比较大的吴福灵说穿了,大家才明白这段故事。日治时代湖边四周都是“芭场”,即用来种旱稻及耕种的地方。这个芭场当时还养活不少人呢!

讲起家乡仁丹,不得不提起那儿的野菜。提起野菜,不得不提巴古菜(蕨类植物)、竹笋、臭豆(BUAH PUTAI)和螺类。巴古菜长在河边,只要肯勤力到海边跑一趟,担保满载而归,加央港及清水港就盛产这类野菜;竹笋是生长在山芭里的,叶子大片的才能食用,叶子狭小的不能吃,苦味。摘竹笋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因为,竹笋外壳长满茸毛,皮肤接触到它会红肿发痒,而且竹笋的外壳有尖利的刺,一不小心即会刺伤身体;臭豆就必须靠沙盖人。它生长在深山里,只有住在深山的沙盖才有办法采摘下来,带到市区售卖;至于螺类,必须到河里去“摸”。螺类分两大类,一是长在泥泞的河里的,这里河水比较浑浊,这种螺叫田螺,形体比较短,色微黄;一是长在沙石河里的,河水比较清澈,叫“沆” 螺(‘沆’是客家话,意即深沟),形体比较长,色黑,PONG就盛产“沆螺”。两种螺类都非常清甜,比我们在巴刹买的新鲜,自己摸来的即刻就可以上桌故也。

这是未定稿,欢迎朋友们提供意见修正。


(稿于2013624日)


2013年7月17日星期三

编纂【仁丹乡土情】引子

   编纂【仁丹乡土情】引子  
   文:巴古山
              
仁丹位于霹雳州北部,接近泰国南部的勿洞,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山村。

笔者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打从笔者懂事开始,仁丹的居民大多数是华人。

当地有一家锡矿公司-------拉曼锡矿公司(Rahman Hydraulic Tin Company Limited,是殖民地时代英国人投资创立的。居民大多数是这家公司的员工,此外,还有一家规模小得多的锡矿公司------广隆锡矿公司。笔者懂事时这家公司已经停止运作,不过,当地有一个小小的村落,有十来间居民住房,这破落的村落是以广隆命名的,可见它在当地有过风光的年代。(最近的一次聚会,由林来好学姐处,对广隆有所知悉。原来广隆是高乌林国隆家族的产业。来好是国隆堂妹。)

说句公道话,仁丹绝大多数居民都依靠拉曼锡矿公司为生。一个家庭中,其中可能仅有一两位成员受雇于拉曼公司,不过,这个家庭中的成员中,可能靠淘洗锡米(锡沙)为活,尤其是妇女。这淘洗来的锡米,经过很多清理手续,最后,依然是卖给拉曼公司,所以说,大多数家庭是靠拉曼公司为生的,这说法并不为过。

此外,一部分居民则靠割树胶为生;还有一小部分居民靠耕种谋生。地方小,居民少,商业活动不能活跃,在仅有的一条7字形的街道,有的经营杂货店生意,卖些日常生活用品有的经营咖啡店生意。

仁丹这小山村,没有大富大贵人举凡拥有树胶园开杂货店咖啡店的,就算是地方上比较过得去的人家。至于那些标得拉曼公司一些小小淘洗锡沙有关的工作的(当地称为‘清沟尾,也勉强算是“过得去”的家庭)。

仁丹可以划分几个小区域,一是街场区,即是市区,这里居住的广府人福建人及客家人,大凡做买卖的,都在此杂处,店屋约有77间;二是新兴村,顾名思义,这里居住的以新兴人为多,住屋以锌板屋为主,约有?间;三是客家村,是客家人集结所在,住屋亦以锌板屋为主,约有84间房子。

仁丹虽然地处偏僻地带,但当地的华社领袖,对于推广教育发扬中华文明,却不落人后,根据黄维林君(已故,可惜!)的一篇1986年的报道,当地先贤早在1919年便假当地的广东会馆设立私塾,教道子弟知书识礼,而于1921成立公立学校委员会,共策设立正式华文小学(详细情况请参阅黄维林君的的报道文字:【六十历尽沧桑  仁丹公立华小】)。该校规模虽小,但也培养出不少人才。

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趋势,各国注重工商业发展,又由于从事工商业工作,收入比农村干活收入较丰,而且工作时间有定时,也具有几率较高的升迁机会。因而农村人口都偏向城市倾斜,农村山村等小地方人口日益减少。仁丹地方亦然,居民愈来愈少,如今,无论是那一个村,都是十室九空,空的房子都是破破烂烂东倒西歪;再加上当地工作工资低,难于维持高昂的生活费,外地的华裔人口也没有人愿意迁来,看样子,仁丹在最近的将来是很难复苏的了。

仁丹的一些居住在外地的乡亲,目睹这一切,爱乡情切,因此,觉得有需要将仁丹的历史先贤的功绩及地方上一些点点滴滴,有需要保存下来,以免被历史潮流所淹没,为后代子孙留一点追思的材料,因此始有编写这本【仁丹乡土情】的意。希望仁丹的乡亲父老公立学校校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完成这项创举。

此是草稿,欢迎各位提供资料

【乡土情引子】内容:不依照顺序,随想随写,欢迎提供意见,提供资料,照片。

1. 仁丹历史
2. 公立学校校史
3. 公立学校校友会
4. 广东会馆历史/琼州会馆历史
5. 创立学校先贤传记------朱贵练康、林天相、叶荣燊、廖森郭省、曾纪满、高德海、福佬坤、潘新、蓝炳华、曾腾方───廖泽焕、潘子仁、郭衍宗、张元升、练炳斗……
6. 地方上各行业最悠久者───纶泰、冠芳、南园………
7. 洗琉琅这一行
8. 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锡矿小承包商───张亚段、庄长江、石葛……..
9. 校友介绍
10. 霸王庙(‘霸原字左‘山’右‘巴’ 
11.  仁丹的家乡菜
12. 其他

(2013年3月27日动笔)







2013年7月12日星期五

历史事件的启示

历史事件的启示 
---文化乞儿                                                        

关中的汇报会已经于77日在关丹举行过了,出席的人数有1500人左右,可谓非常踊跃,这足以表现我华社对关中事件的关心,也同时表达了我华社对华教事业的意愿。

一直以来都关心关中事件的发展,对关中事件中牵涉到的人、事、物反复玩味,竟不期然的想起一段过往的历史事件。

193810月日本占领了武汉、广州后,改变了对中国侵略的策略,打算不再扩大占领地,转而进行巩固占领地。这因为日本是小国,兵力不足,随着战线延长,兵力更加不足支配。日本人熟谙【孙子兵法】,深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的道理,他们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占领为辅。

于是日本鬼子推行“以以华制华”的策略,在东北成立以溥仪为首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1937年在张家口成立了“蒙疆自治委员会”、在北平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日本近衞內閣於1938116日發表第一次近衞聲明,稱“帝國政府今后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而期望真能與帝國合作之中國新政權之建立與發展,並將與此新政權調整兩國邦交”。意即从此以后,日本不再当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为中国政府代表。暗喻往后所有谈判,对象不再是蒋政府,而是一个“新政府”。

1938113日,近卫内阁又发表第二次声明,提出“东亚新秩序”概念,并倡议建立一个由中国、日本、满洲国组成的经济联合体,以日华平等原则、实现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体提携为目标。堂哉皇哉却是连篇鬼话!

19381222日,近卫内阁又发表第三次声明,即所谓的“近卫三原则”。老调重弹之外,还宣称将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部分义务给中国分担,表示中日地位的平等。“三原则”中还应允将和新的中国政府和谈,承诺成功和谈后将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归还租界等等诱人的钓饵。

于是,国民党政府中一些动摇分子、投机分子,便自发自动的制造舆论,鼓动放弃对日抗战,危言耸听的散播“抗日必败”的舆论,强调若失去这次与日本和谈的机会,以后良机难求。其中最热衷于宣扬这种舆论的便是国民党副主席汪精卫。他与他的亲日派的“同道”,经常与日本密谋、暗中策划。汪精卫与日本人互相呼应,一唱一和,提出一个 “和平救国”的主张,企图迷惑一些头脑不够清醒、觉悟不够高的中国人。

19381218日汪精卫潜离重庆,经昆明到越南河内。日本按照预谋于1222日发表上述近卫声明,29日汪即通电响应(当时他已身子河内),公然主张中国以近卫声明为基础,同日本“和谈”。汪精卫从此就更加积极的从事“和平运动”,公开叛国投敌了。

汪精卫辗转潜逃到了上海,于19398月,在上海召开的一次由投敌叛国的国民党党员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降日卖国的纲领和政策,成立了以汪精卫为首的伪“国民党中央”。19403月,又在日本帝国主义导演下,在南京组织以汪为代理主席的伪“国民政府”,与蒋介石在重庆领导的国民政府对抗,更公然与全国人民为敌。

根据金雄白在其所著【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一书中透露(金以笔名朱子家发表此著作):汪精神卫组织政府不久,在南京当首长时,因为事事受到日本的牵制,不能为所欲为,时常大发脾气。俗语有云:“靠人吃饭不长久”,当奴才的滋味毕竟不好受。

俱往矣!历史已经给汪精卫定位了,只差没有像秦桧那样做个塑像长年下跪赎罪,我们对此本来无庸置喙。不过,汪精卫的确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他曾经是热血青年革命党人,1910年行刺满清摄政王载沣失败入狱,在狱中尚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后来革命成功,终于免于一死。他也是孙中山遗嘱的执笔人,曾经有过一段那么辉煌的爱国史,然而,不知珍惜羽毛,以致“晚节不保”,可惜可惜!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良,此言不虚!
(2013年7月12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