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5日星期五

品格修养重于宗教信仰

品格修养重于宗教信仰
文:文化乞儿

儒家的思想精髓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重要的义理源自《礼记大学》。

其原文还有一段是这样的:“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天下平。”就是说: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学问,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学问,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格修养。自身的品格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我看这里的重心在“修身”。要修好自身,心中必须有把尺,作为规矩准绳。这把尺就是渊博的学问,用它来分辨是非善恶。要如何具备这渊博的学问呢?那就必须推究事物,明白原理。具备了渊博的学问,才有一个标准衡量是非善恶,才有能力明辨是非善恶。有了衡量、明辨的能力,才能据之为修身找到正确的目标。而且单有渊博的学问还不够,还必须端正意念,胸中没有邪念。坚持自己的意念,将意念化作毅力,坚决向着既定的目标奋进!这样才能把自身修好。

修好自身之后,就可以进而把家庭整顿好。要不然,自身不正,自身不好,怎能把家庭整治好?能把家庭整治好,使自己的家庭成为模范家庭。如果还有雄心壮志,就可以进一步去治国、去平天下了。这也吻合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理论了。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好本身,绝不做些扰乱社会安宁的事;得志时,就做些利益惠及国家天下的大事。”

佛家教导信众行善,以求得到善报。佛教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作恶只行善也就是讲求修身。这与儒家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因此,中国古代许多大学问家,都集孺道释思想于一身而不相悖。宋代的苏轼就是一例,他所交往甚密的朋友之一就是佛印和尚。

又如佛教的戒律之一―――不杀生;而儒家也有这样的明训:“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都是并行不悖的,是相通的。

但是,明白大道理是一回事,能不能身体力行又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常见许多亲朋戚友,他们茹素念佛,或者勤于做礼拜,看是十分虔诚,然而他们的做人行事,却是令人不敢恭维。他们好话说尽,但是坏事也干尽。明白教义和只做表面功夫是一回事,切实奉行是一回事。光明白没有用,重要的是有没有切实奉行。明白了教义,就算是“及格”的宗教信徒?不见得。这得看你奉行的程度而定。及格、不及格、得分多寡?都得由你奉行的实际情况来定夺。

几个朋友在一起谈天的时候,要是有人提起某人心地狠毒,常常使用阴谋诡计陷害他人,就有朋友站出来帮他打打圆场,说,这某人是他的教友,照理不至于如此。仿佛一信了某种宗教,他的品格必定纯良,仿佛宗教是品格纯良的保证。这是大错特错的。

由此可见,一个人信教多么虔诚,可是由于品格修养不到家,他依然会干些伤天害理的事。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品格修养比宗教修养更重要。

品格修养好的人,他即使无能力干些利惠他人的事,但起码他不会加害于人。社群、社会不会因他而动乱、受害。如今,有许多大权在握的人,他不是有信教的吗?可是,他一言可以伤害一个社群、一语可以引起社会动乱。即使是宗教中人,也有许多所作所为,与他所宣扬的教义大相径庭的。

世间的宗教,宣扬的不外是慈悲、博爱、平等。我们要留意的是,身边的人,包括宗教中人,做到多少?你不难发现,世间许多人所作所为,正与这些教义南辕北辙!信教对这些人有何用?

我常常觉得,一般人,看见和尚就以为他会法术、看见道士就以为他会捉鬼、看见牧师就以为他会引人上天堂。他们对宗教的了解太肤浅、太幼稚了。但,你不能单怪他们,一些宗教中人,他们的行为举止,不是也常常越轨吗?他们之间不是也问题多多吗?他们之间不是也明争暗斗、排除异己吗?你怎么解释?

如果真的有什么天堂或西方极乐世界,是行善者的归宿之所,一个修养好的人,无论他信仰什么宗教,他都有机会荣登;如果有那一个宗教,因为他没信仰它,就排斥他、歧视他,不允许他进入他们的天堂,这个宗教,符合慈悲、博爱、平等中哪一项教义?相反的,一个修养到家的好人,他符合任何宗教所宣扬的教义。他可以不标榜信仰什么宗教,而实际上,所有宗教的精髓他都拥有了。

所以说,修养比任何宗教信仰都重要。要是世人都是有修养的人,这个世界将是一个和平、安宁、快乐、美好的世界,没有纷争,没有动乱,可真是成为大孺的理想世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了。

(稿于2010年1月12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