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离”字
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像我这样的家庭,经济情况根本是非常拮据的,为何在80年代,仍旧使出了十八般戏法,将大孩子送到欧洲国家深造?而现在想起来,也不知当时哪来的力气和胆量让自己这么做?
当时,妻不止一次劝阻我说:“我们哪来这个能力?”妻的劝说,不是有什么特殊意思,只是觉得大孩子出国了,我们一家子的生活岂不是很成问题吗?
幸亏老天爷保佑,孩子出国了,又毕业回来,真的要谢天谢地。
将近30年过去了,现在这根棒交给我的子女们了。老大和老二的孩子,一个个相继出国了,家里就剩下两老了。我偷偷对妻说,我们当年的心头滋味如今又由孩子承担了。
妻听了,唯有暗自流泪。她的感受,我哪有不知之理,尤其其中几个孙子女,由于他们的父母一早出门工作了,上班前将子女交到我们手中,他们的子女根本是在我家中长大的。因此,这些孙辈,不但是我们的孙,也像极是自己的子女一样呀!这种心头不舍的感受自是不同!
幸亏如今交通方便,其他条件也有所改变,这些孙辈一两年可以回来一次,不像当年我的孩子,必须好几年才能回来一趟。这一趟真是望穿秋水才能得来。
我常常这样想:为什么这些孩子要万里迢迢到异域深造?其实,这个答案,是每个送孩子出国的父母都知晓的。他们忍受着心头的苦,还得花费巨额金钱作出这项苦心栽培。
记得中学时,有一天周会时,校长庄泽宣博士请来一位他在国内的同学,目前已是一位泰国成功商人的朋友为我们作讲演。这位长者自我介绍,说他年轻时不知用功,现在胸无点墨;其实,从他的话语中,一听就知道他十足是一个大学问家。
这位长者的讲题是《观受是苦》。我当时只记得这讲题,不知这讲题大有文章。直至成人了,与佛教中朋友来往,才晓得原来这是佛教中所谓的四观之一。
我的粗浅解释是,人生几乎无一不是苦,乐和喜的后面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苦。
一家人在一起时,乐也融融,可是,等到分离是苦的滋味就接踵而来。人世间最为亲密的父母子女、夫妇、兄弟姐妹,当一家子在一处生活时,不是“乐”吗?但总有一天,其中的成员要出外求学、谋生时,不得不与家人分开,这时,不就尝到离别的滋味吗?不就尝到离别的苦味吗?
我们华人,告别家乡南来时,很多日不是撇下家人远渡重洋吗?这些离别的人,很多都是当日与家人的离别就是永诀了。这是人间的大悲剧呀!我的母亲,不止一次,向我述说她南来时与家乡的两位姐姐的离别之情。果然,一直到母亲年老归西,他们姐妹间就是没有见过面;不但如此,作为这两位留在乡下女儿的父母(即我的外祖父外祖母),南来后也再也没有见过两位留在乡下的女儿了。你说惨吗?我一生最怕就是离别,因为我小时候自己就经历过离开父母弟妹之苦。那种思念父母弟妹的苦,真是刻骨铭心,至今想起来还会淌泪。
我常常说,离别是一杯苦酒,但,酒喝多了会醉,一醉解千愁;而离别之苦却是愈想愈愁,愁到肝肠寸断也不能停止。思念最厉害的时候,总是在夜间,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我思念一个人到极限时,内心实在苦到无法形容,似乎再也无法忍耐下去了,似乎就要窒息了。每当这个时候,我必定跳下床来,泡杯热饮料来解围,然后再来回踱步。
离别的确是苦,很难解除的苦!
(2017年2月20日于打铜湾)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 :蘇軾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