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3日星期四

化危机为契机


   化危机为契机


地处穷乡僻壤的家乡,由于当地缺少工商业机构,因此,当地人就业的机会日益减少,很多当地人到了外地,由于小时候吃惯了苦,就拼命干活,俗语有道是:“勤俭兴家”,这些乡人很多都拼出一个春天来了。成为百万富豪的不在少数。这些乡人(也是当地唯一华小的校友),本着爱校的热心,对于母校慷慨捐助。说句真实的话,要增添设备、要扩建新校舍,这些校友都有能力资助这些发展计划。可惜的是,由于乡人(华裔)都往外谋生了,乡里只留下一些老人而已,母校根本就没有什么生源了。


偏僻乡镇缺少生源不是我国所独有的现象。这几年,我曾经涉足父亲的原籍家乡(在广东省),也曾经探访过母亲的原籍家乡,那儿也是一样,十室九空,因为乡人都追随工作机会,到广州、香港、深圳、澳门、珠海寻觅发展机会了。


我在父母的乡下,拜见了我的堂兄,他年纪与我的父亲同龄。这位老堂兄,竟然当起保姆来了,负责照顾孙辈。他的孩子都到上述大城市发展去了,将小孩带回乡下来让年老的爸爸当保姆。第一,比较省钱,第二让年轻的幼辈感受骨肉亲情的爱。这种爱的感受和灌输比什么都重要,是金钱买不到的。


这正是“穷则变,变则通”的教导的体现。


因此,我母校的学生日益减少,并不足为怪。幸好有许多当地的友族人士将子女送去受教育。正所谓“人弃我取”,他们看到随着中国的崛起,懂中文不啻是一条日后更加宽广的出路,异族同胞遂将他们的子女送进母校,填补了空缺,母校才不致关门大吉。送子女进入我母校受教育的异族同胞,包括马来族、印度族,旅居当地的暹罗族;更加难能可贵的还有沙盖族。


有些人就警惕说,母校是否有一天会关闭?我则有不同的看法,母校不会倒闭,因为有异族同胞的子弟填补了空位。而且我还有一个乐观的看法,这虽是当地母校的危机,却也是一个华文教育的契机。因为只要有异族子弟进入母校受教育,母校就得开办下去。这些异族子弟受了华文教育,对于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刻、更直接的了解,爱上中华文化就不致排斥,而且也将会极力维护华文教育,他们还会将他们的后代送进华校接受华文教育的熏陶。这对于促进我国种族的和谐是一大好事呀!


满清时代,清政府为了监视汉族人,恐怕他们会从事一些反清复明的活动,因此,就训练了一批懂得汉文的满族官吏负责监督责任(据说,还得称这位官吏为‘满爷爷”呢!)。,谁知道,这些监督官吏,却爱上了渊深博大的汉族文化,知道汉族文化不是一种鼓吹侵略他族权益的文化,她倡导“四维八德”,四维就是:礼、义、廉、耻;八德则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些都是世人的普遍的道德观,也符合所有宗教宣扬的意旨的。明乎此,对于读华校有什么不好?受华文教育有什么不对?这些官员了然于心,反而消除了过去对于汉族文化的误解。因此,这些监督官吏,率先自愿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

几年前,我到中国东北旅游,刚好遇上一位地陪(当地陪同)是满族人。据他透露,如今,很多满族家庭的通用语反而是汉语,而绝大多数都读汉文,满文反而成为研究满族文化、历史的工具而已。


我因此觉得家乡的母校,可能因学校的危机,转而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契机,开启了异族同胞学习中华文化的大门呢!


其实,小乡村缺少生源,不是我的小山村如此,我返回小山村,一路上经过的几个小乡镇,拿机关枪扫射,恐怕也扫不到几个华人。当地华人也一样到大城市寻求发展去了呀!


因此,我常常在想,这可能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契机,异族同胞子弟填补了华裔子弟的空位,接受了中华文化的熏陶,将来出路更宽广,他们将乐意协助传播中华文化,令中华文化传扬开来,成为团结其他各族同胞的一种动力。要是这些饱受过中华文化熏陶的异族人士,有一天成为族人的领袖,发挥的效力将更加宏大。


我想人们更加应该了解,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这四大文明是: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及中国文明。如今,中华文明,依然是一家独秀,笑傲全球。


这也令他们全然了解,过去他们受了不实的宣传,对中华文化有了很深的误解,如今,恍然大悟,知道中华文化根本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她所宣扬的正是普世价值观,有利无害;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2017110日于打铜湾)







                




2017年2月20日星期一

又是一个离字



    又是一个“离”字


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像我这样的家庭,经济情况根本是非常拮据的,为何在80年代,仍旧使出了十八般戏法,将大孩子送到欧洲国家深造?而现在想起来,也不知当时哪来的力气和胆量让自己这么做?


当时,妻不止一次劝阻我说:“我们哪来这个能力?”妻的劝说,不是有什么特殊意思,只是觉得大孩子出国了,我们一家子的生活岂不是很成问题吗?

幸亏老天爷保佑,孩子出国了,又毕业回来,真的要谢天谢地。


将近30年过去了,现在这根棒交给我的子女们了。老大和老二的孩子,一个个相继出国了,家里就剩下两老了。我偷偷对妻说,我们当年的心头滋味如今又由孩子承担了。


妻听了,唯有暗自流泪。她的感受,我哪有不知之理,尤其其中几个孙子女,由于他们的父母一早出门工作了,上班前将子女交到我们手中,他们的子女根本是在我家中长大的。因此,这些孙辈,不但是我们的孙,也像极是自己的子女一样呀!这种心头不舍的感受自是不同!


幸亏如今交通方便,其他条件也有所改变,这些孙辈一两年可以回来一次,不像当年我的孩子,必须好几年才能回来一趟。这一趟真是望穿秋水才能得来。

我常常这样想:为什么这些孩子要万里迢迢到异域深造?其实,这个答案,是每个送孩子出国的父母都知晓的。他们忍受着心头的苦,还得花费巨额金钱作出这项苦心栽培。


记得中学时,有一天周会时,校长庄泽宣博士请来一位他在国内的同学,目前已是一位泰国成功商人的朋友为我们作讲演。这位长者自我介绍,说他年轻时不知用功,现在胸无点墨;其实,从他的话语中,一听就知道他十足是一个大学问家。


这位长者的讲题是《观受是苦》。我当时只记得这讲题,不知这讲题大有文章。直至成人了,与佛教中朋友来往,才晓得原来这是佛教中所谓的四观之一。

我的粗浅解释是,人生几乎无一不是苦,乐和喜的后面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苦。

一家人在一起时,乐也融融,可是,等到分离是苦的滋味就接踵而来。人世间最为亲密的父母子女、夫妇、兄弟姐妹,当一家子在一处生活时,不是“乐”吗?但总有一天,其中的成员要出外求学、谋生时,不得不与家人分开,这时,不就尝到离别的滋味吗?不就尝到离别的苦味吗?


我们华人,告别家乡南来时,很多日不是撇下家人远渡重洋吗?这些离别的人,很多都是当日与家人的离别就是永诀了。这是人间的大悲剧呀!我的母亲,不止一次,向我述说她南来时与家乡的两位姐姐的离别之情。果然,一直到母亲年老归西,他们姐妹间就是没有见过面;不但如此,作为这两位留在乡下女儿的父母(即我的外祖父外祖母),南来后也再也没有见过两位留在乡下的女儿了。你说惨吗?我一生最怕就是离别,因为我小时候自己就经历过离开父母弟妹之苦。那种思念父母弟妹的苦,真是刻骨铭心,至今想起来还会淌泪。


我常常说,离别是一杯苦酒,但,酒喝多了会醉,一醉解千愁;而离别之苦却是愈想愈愁,愁到肝肠寸断也不能停止。思念最厉害的时候,总是在夜间,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我思念一个人到极限时,内心实在苦到无法形容,似乎再也无法忍耐下去了,似乎就要窒息了。每当这个时候,我必定跳下床来,泡杯热饮料来解围,然后再来回踱步。


离别的确是苦,很难解除的苦!


2017220日于打铜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