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诗
50年代初,当我读初中时,华文用的是【中华文选】,课文中有一篇唐诗【燕诗】,作者是唐代名诗人白居易。后来,自己也操粉笔生涯,教到这首诗时,印象就更加深刻。
现在查看互联网,知道关于这首诗歌,还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现在省略这个故事,只谈我对【燕诗】的感受。
老实说,我对这首诗特别喜爱。
这首诗歌述说:有两只燕子,一雄一雌,它们很辛勤的衔泥在屋梁间筑了巢,生下了四只小燕子。雌雄两燕四处飞奔,捕捉了青虫喂小燕子。小燕子在大燕子的照顾下,成长得很快,于是,作为父母的又教它们飞翔的技巧。等到它们掌握了飞翔的全部技巧后,四只燕子就远走高飞的离开父母了。
作为父母的大燕,一直高声喊叫,小燕子依然头也不回的飞走了,也不回头看看细心养大自己的父母。
入夜,父母只好在空巢里,一夜啼哭到天明。
作者白居易最后奉劝这对大燕子:你们不必悲伤啼哭了,你们应当想一想,当年你们不是也一样,高飞远扬,掉头不理父母的呼叫,就这样忍心离开你们的父母吗?现在,你们应该明了当日父母是如何的不舍得你们的心情吧?怎样的想念你们吗?
小燕子不是人,它们不知道如何表达对父母的恩情。
我们是人,很多人不是也远离家园,背离父母吗?他们哪里管得了父母的思念?
人是“万物之灵”,为什么也是如此呢?这灵物的回应是:为了生活。
子女们求了高深的学问,家乡或者祖国没有容身之地,为了就业、为了前程,不能回家、回国效劳了。
他们心里在想:“燕雀焉知鸿鹄志”,我要发展大事业呀!” 的确也如此。而且有的国家情况特殊,回国就是人才被埋没。
有些国家的政策非常怪异,它们不是量才而用,凭什么标准,只有他们上层人物才知道。
此外,我也常常在思考,人既然这么重视亲情,为什么又要分离?譬如一家子在一起高高兴兴的生活,不是很完美吗?为什么又要分开?
答案是环境不容许。幼辈们所学的,在家乡非用武之地。于是,子女不得不到其他州属去发展;外国求得的学问,祖国没有施展拳脚的地方,又或者不理想,正所谓:“梁园虽好,并非久留之所”呀!
于是,一幕幕人间最伤心的剧情不断的上演。离别后,出现了“爷娘念子长江水,子念爷娘一阵风”的悲情剧集。
如今,朋辈中有许多人的孩子都是绝顶聪明的,他们到外国留学,毕业后就滞留外国不回来。家中只剩下两老孤独相守,度着凄凉的晚年,每天望天哀叹、望云垂泪。孩子呢?在遥远的天边。两老只得 “啁啾终夜悲”!
孩子本事为他们带来哪些快乐?哪些幸福?
不管是环境所逼,还是追求外国比较圆的月亮,结果都是一样,两老得“牛衣对泣”,晚年相濡以沫、互相厮守。很难意想:一生奔波劳碌,换来的是寂寞孤独又凄苦的晚年!一直到终老!
人呀!我们是万物之灵的人呀!何至于出现这种情况?有谁奈何得了?
。。。。。。。。。。。。。。。。。。。。。。。。。。。。。。。。
附【燕诗】
------白居易
------白居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