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杂谈
新年,很多人称它为春节,用以区别阳历的新年。我不喜欢这个称呼,这意味着我们的年要让位给别人了,有自我矮化之嫌。我宁愿在“新年”前冠以华人或农历两字。新年就是新年何必将她降为一个普通的节日?
我总觉得年幼时候在霹雳家乡过年比槟城过年更有年味,年的气氛更加浓郁。
其中的原因非常多。
我居住在家乡的时日,一般上说,人们都比较贫穷。贫穷人家在穿的方面,都很随便,要有喜庆节日才有机会穿戴得比较光鲜。所以,要穿得比较好看,都得等候新年或者有什么特别的场合。小地方平时哪有这些机会?不像大城市,庆祝的项目多、应酬的日子也多,穿戴入时的机会就相应增多了。他们是天天在过年呀!
吃喝方面也一样。地方上没有像样的餐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每天都在家里用餐,就连小贩中心这一类的玩意儿也没有,哪有机会吃到其他 方面的食物?要吃到比较阔气的食物,就必须等待新年了。
家乡新年气氛浓还有一点,我们大城市没法比拟的,那就是家家户户张贴春联。家乡的房子都是竹篱茅舍,方便贴春联,城市的房子春联要贴在哪?
每年写春联的人,不是专业人士,他只是一个胶工或者矿工,平时有他的固定工作,仅有在新年前一些日子,他们的真功夫才有机会显现出来。他就会沿门逐户的上门拜访,查询、探问详细要写些什么?
这些写春联的人,读书不多,在那个年代,新式学校尚未建立,他们顶多在私塾读上三几年古老书就算了不起了,可是他们的毛笔字非常工整,实在可以见市面。那个时代,一切都落后,从切纸、磨墨及分发,都是一脚踢,然而却能做得井井有条,实在值得钦佩!
我们如今中小学普及,普通的人都读过好几年书,但是,有很多老旧的知识,我们未必知道,譬如写春联必须解决的每家每户的“郡望”或堂号,要如何解决?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那时根本没有什么参考书可公查阅,可是他们对此居然能够熟如指掌,对这些根本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难得呀!譬如我家郡望是陇西,也是从春联上学会的。后来,我又知道行李的郡望与我们的一样,这才知道我们两姓有某种关系,有的说“同宗”,以前是不能通婚的。如今同姓都可以结婚,管你宗不宗。据说姓董的郡望也一样,我最近上网查过,姓董的并无出现在我们姓的郡望或堂号里。
家家户户春联一张贴起来,整个村子都是红彤彤的一片,新春的气息就自然的洋溢起来。无论你走到那里,都感觉到新年的存在,如影随形!
新年的除夕,一般上都是非常重视的。桌上摆得满满的菜,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都是贫穷人家能力所及所能办得到的最好的菜肴,样样俱全。
除夕那天的晚餐,是吃团圆饭的时刻,全体家人必须参与。这和我们这里大不相同。这里好些邻居为了一些他们私下的理由,常常提前一两天吃团圆饭。在我们那小乡下是绝无仅有的。夜晚十二时正,家家户户都得准时祭拜,算是迎接新的一年的降临,而且是非常庄重的,轻忽不得,不像现在的城市人,虚应一应故事就行了。
我所居住的这一路,以前除夕晚上祭拜的还有好几家,随着老一辈的离去,现在祭拜的几乎没有了。年味愈来愈淡,再过一些时候,情况如何我不敢往下想了。
除夕大家在一起吃团圆饭,如今,我家隔壁的,却不在家里吃团圆饭,召集几个兄弟,各各带着家人一起去外头承包团体吃团圆饭,到外面吃省时省事,自己煮很麻烦,外面吃比较方便云。为了方便,什么都可以牺牲的。这是现代人的一种作风,恐怕会形成一种趋势。反正令伯有钱,有钱能使鬼推磨。
现在很多人平时都不在家里。他们不是说没空主理此事,就是嫌麻烦,外头吃省时间省麻烦。
一切都随着时势改变,变得更加现代化了。这就叫做进步!这种趋势是无法扭转的,我坚信!但心里何尝不为旧礼俗的丧失悲叹!
(2015年2月19日元旦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