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农历年
小时候很喜欢过农历年。我认为我们华人最重视的便是过年。过年穿新衣、拿红包,这当然是人人喜爱的,不过,我喜欢农历年还有两样事,一是可以放鞭炮,二是可以赌博。
记得那时的鞭炮爆炸力尚没有现在的大,那些像小孩的手指那么长短的鞭炮,我们是敢于夹在两指之间燃放的。鞭炮爆炸的时候,只觉得有一种张力将两指强力挣开而已,并不会造成皮肉的伤害。如今的鞭炮爆炸力大得多,必然会将指头炸伤。
放鞭炮的确是一项很刺激的新年玩意儿。过后不久,大约是1948年吧,我国就进入所谓的“紧急状态”了,为了治安理由禁止燃放鞭炮,这对我们来说,农历年无疑失去一半的欢乐气氛了。
当年在霹雳的家乡小山村,农历年还有一项大家期待的项目,那就是可以公开赌博。所谓赌博,并不是像赌馆那样的豪赌,只是村民中男女老少聚在一起的小赌而已。做庄的也不是外人,是乡里人,不过,多半是那时比较不务正业的人。
在村里赌博的,以妇女小孩居多,所以这些做庄的,本性难改,依然是连哄带骗的赢取一些小钱。
所谓赌博,以赌“三张”最为流行。这赌法老幼都会,以三张牌的点数决定大小。三张牌的点数加起来超过十,就以领头为准,譬如:加起来是24点,则算是4点,庄家的点数胜过你,就把你杀掉;如果他的点数少过你的,他就赔钱给你,很容易,一学即会。
我的运气很不好,每年赌博,必定是输的多,很少有赢钱的。每次输个精光的时候,我躲在一旁就会悔恨:悔恨刚才不停手,若是刚才赢过好几块钱,那时刹住了岂不好吗?我看看我的游伴,如果他们也赌输了,同样显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知道赌博不是好东西,因此,我一生都没有沾染上赌博的陋习!
很多人不是因为赌博将家产都输光了,以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吗?赌博是沾染不得的!
我家过年,家中的应时菜肴很多都是客家菜。譬如:客家扣肉。这味菜的做法,是我的堂兄从中国乡下带来的,可说是原汁原味,家父(过番时,尚是襁褓中婴儿)从他那儿学会了,传给家慈;他俩离弃后,我那位爱煮食的老太婆却学会了他们的诀窍,并且精益求精,做出来更加适合我们一家老小的口味。因此我家年年过年都有扣肉吃,就是平时,我家老太婆也常常炮制这味菜,让大家增进食欲。
扣肉最重要是够火候,猪肉以及配件粉葛或芋头一定要煮烂,吃起来软绵绵很稀烂的,有汁从两旁溢出来才够味;香料也要配得好,吃起来才会色香味俱全!而且最为重要的,必须要有足够的汤汁,这样扣肉吃进嘴里,食客才能享受到那种色香味俱全的感受,过瘾!这些配料中,茴香应该是最主要的配料,而且它散发的香味最浓。
我家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元旦必定吃素。这习俗必然与迷信有关,不过,我家现在仍旧奉行,这不是我们也跟着迷信,而是觉得这习俗很合乎卫生原则,因为过年的菜肴太过丰盛,油腻太过,间中吃一天素,让肠胃清理一下,很合乎卫生原则。
农历年少不了吃年糕。在家乡,年糕是自己做的。村里的人,合力筑了一个大炉灶,合资购买了一个大锅。这个大锅一次可以容纳几家人的年糕同时蒸煮,这也是几家人一年中必须同心协力办好一件事的好机会。
我们客家人过年还有一样独特的糕点,叫做“发板”。这板字这样写法我至今仍旧弄不清楚,虽然我教了一辈子华文。这板字是客家话独有的,很多糕都叫“板”,大概与糕的形状有关吧,凡是现状圆、扁、大的都叫“板”?而发则是说明这糕点是经过发酵而制成的。
过年,是华人最大的节日,最少我是这样看待的。在家乡,很多过年的菜肴、糕点都必须亲力亲为,过年有得忙,忙中取乐;如今,城市里的居民,样样都是买来的,似乎过年很平淡,没什么过年的滋味。我个人觉得。我还是比较喜欢小时候我家乡的过年情况!
(2015年2月7日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