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欢聚
#文:文化乞儿
我1976年考获伦敦大学校外荣誉学士学位,翌年校方即派我教高中华文,教的是中四级。我校制度是带班制,第二年就教中五,仍旧教同样的班。这制度有一个优点,两年的功课,可以好好规划,知道每年的着重点在哪,而不致重复浪费时间。对于学生的程度也认识较深,可以因才施教。
教过的学生离校后,常常召集了十头八位同学在餐馆聚会,她们也常常想起我这个老汉,约我参与。其中我教导的第一批高中毕业生最常邀约我参与。屈指算来,她们离校35年,今年都已经53岁了,而我退休也已经21年,年龄已逾七旬,是十足老头子一个。她们之中好几位的孩子都在大专深造,不过,也有好几位仍旧是单身,生活如野鹤闲云悠哉悠哉!
她们之中,各种行业都有,以担任教职的居多。最令我佩服的是一位Z姓同学,她居然在一间殖民地时代的正统英校转型过来的国民中学担任大学先修班(FORM 6)的英国文学教师。华校生教英文已是相当稀有,可她却是教先修班,教的又是英国文学,其难度可想而知。
她说这条路是阴差阳错走出来的。在师训学院她读的是华文组,毕业后却调派到一家华小教英文。她向校长表明她是华文组学员,应该教华文,英文恐怕胜任不了。可是,校长却坚持要她教英文,因为该校缺少的是英文老师,其他科目的教师都不欠缺。校长嘱她姑且试一试,不行再作打算。这一试就是好几年了,她也就慢慢适应了。教学相长,她居然教出味道来。后来,她申请进入大学深造,就大胆选择了英国文学系,毕业出来后,就名正言顺当起英国文学教师来了。
另一位L姓同学,在校时华文是她擅长的科目,如今当起华文教师,可说是如愿以偿了,而且胜任愉快。希望她好好的教,趁学生年纪小时,能将爱华文、爱中华文化的思想灌输给他们。
还有一位同学,她的职业与教学无关,可是与我电邮通往,中文函件写得非常好。难能可贵的是,他居然对汉语拼音掌握得很得体,所以,用中文电脑没有问题。像她们这样年龄的人,如果从事的不是文教工作,会使用电脑的人很少,至于会使用中文电脑的,更如凤毛麟角,因为被中文输入法难倒了。
我觉得很可惜,她实在是大材小用,明明可以当教师的,却因为马来文没有优等而失去了当教师的机会,是人才的错失呀!政策害人呀!
像她这样的学生,正是比比皆是。曾经有一位学生, SPM华文成绩A等,中国文学A等,又是被马来文一科所累,不能实现当教师的夙愿。毕业后遇过她一两次,说是在报界服务。她抱怨待遇很不理想。其后就失去联络,不知这几年怎样了?
此外,还有一位是排球州手,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根本与文教工作无关。我在思索,当局是否可以有所规划,设立体育专科学院,招收体育专长的学生加以特别培训,让他们成为各种体育运动的教师,这对于提高我国的体育水平必定大有收获,也让学生们学有所用。
我向她们建议,再过5年,就是离校40周年纪念了,应该联系全级同学,举行一个盛大的离校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热烈庆祝一番。
看到她们个个事业有成就,内心欣慰。
(2013年9月9日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