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0日星期五

国民中学和国民型中学的华文教学比较
#文:文化乞儿

殖民地时代的英文中学以及独立后由政府创办的马来文中学合称国民中学。这些中学从头到尾都是政府一手监控和管理的中学;而所谓国民型中学就是在60年代政府将华社创办的华文中学改制过来的中学。国民型中学的待遇与国民中学有天大的差别,这一点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范围。

本文要讨论的是,这两种中学在华文教学的比较。

首先要谈到是师资。国民中学一般上华文师资常常不固定。有些从年头到年尾都有固定的教师担任,不过,这仅是少数如此。很多都是聘请临时教师担任华文教师。这些教师有的是退休教师,如果是退休的中学华文教师还好,最常见的是聘请一些小学退休教师。他们既没有实际的中学华文教学经验,也不了解如何教导学生应付中学华文考试。因此国民中学的学生很少在政府考试中报考华文。曾经有这样的例子,由于这些教师是按节数领取酬劳的,因此,很多都是采取敷衍态度,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就曾经有一位教师,上课时预备一两首唐诗讲一讲,再叫学生一一轮流读一读,下课时间就到了,他们一个星期仅有3节课(3小时)。而且有的华文课是安排在放学后上课,学生又饥又累,那还有精力上课?而有的则安排在星期六上课,这个日子是校方规定的课外活动日子,要读华文班肯定要牺牲课外活动了。学生还会倾全力学习华文吗?

国民型中学的师资一般上都是固定而且合格的教师,他们教导中学华文的能力和学识是不容置疑的。由于他们长期在同一间学校服务,因此,对于学校有归属感,他们的教学都有长远的规划,按部就班的教,循序渐进,学生学习起来有门有路、有头有绪,所受到的是一种有系统的教导。至于节数方面,槟城一带的国民型中学一般上每周有5节至6节。不过,据说其他州属有的中学仅有3节华文而已。这大概是“一国多制”的本色吧!

教导华文,不是教导听、读、写这么简单而已。教师们每每每一堂课也善用机变的向学生们灌输中华文化的内涵,这包括传统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历史典故等等。愈有使命感的教师,在这方面就做得愈彻底,当然学生得益愈多。因此,经过几年的熏陶,学生就不至于成为面貌是华裔,精神不是华裔的异种人。所以,国民型中学对于塑造学生成为一个“真正华裔”这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这个观点上来说,国民型中学的学生,就比国民中学的华裔生幸运得多了。

还有一点,国民型中学校方与家长的沟通,是通过华文华语的管道达致的。国民型中学平日的报告,都通过播音系统用华语向学生播报,在使用华语方面,就比国民中学占了优势;学校的布告栏很多告示使用的都是方块字,就连食堂所卖的面食,也用华文表明名称,这些也是国民中学无法望其项背的。国民型中学具备了一个学习华文华语、又具有中华文化传统的环境,是国民型中学永远无法比拟的。

华裔学生在国民中学在接受中华文化熏陶方面所受到损失,是无法估计的。我们切莫责怪他们。他们蒙受的损失,是制度上安排失当造成的。认真的说,他们是教育制度下的牺牲者,他们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他们所蒙受的损失,是一生一世也无法弥补的。

中学毕业出来之后,有许多学生被接纳进入师训学院受训成为华文教师,从国民型中学出身及从国民中学出身的这些未来教师就有差别,因为他们的底蕴根本上就有了差异。一代影响一代,这后果是不是值得大家关注!

我的家族的子弟中这两种类型中学出身的都有,观察他们的思想言行、进退应对,就觉察得出他们的差别。其中有一位女的,她在州内数一数二的国民中学受教育(当地没有国民型中学),据她说,中学六年换了多少位华文教师她自己也说不清。她在SPM考试中华文居然获得A等成绩。这靠的是她自己的自修。这后辈成绩优异,她居然挤得进国立大学的电子工程系而且又以一等荣誉学位毕业。她是一个非常特出的学生,平庸的就难有这样的作为了。

201397日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