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丹巴王古庙第四次迁移重建记录列表说明
(巴古山编写列表)
*对仁丹小镇来说,这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年代
|
事 由
|
参与者
|
备注
|
|
01
|
一八九七年九月廿六日星期五日,即光绪廿三年丁酉岁九月初一日
|
巫妇拜仙姑发显救苦救难,人民立即成立安坛在大树下敬拜。
|
巫妇、仁丹居民
|
巴王庙的‘巴’字,原本是左山旁。
|
02
|
一九零二年五月八号星期日即光绪廿八年壬寅岁四月初一日
|
迁移至现广隆新村地,坐西向东建一间小亚塔屋承奉,人民求拜,埠上平安。居民有病求取远房治疗,甚为灵验。
屎
|
||
03
|
其后广隆沟尾沙屎涨起,又有迁移巴王庙的建议,就由廖森、黄霖、麦X、徐庆林、刘秀、温昌、曾森,并及街坊民众商议。红毛人庄口经理,参议由廖森、林天相二位提议请庄口经理参议其事,并请求经理允许用庄口山尾一间苏姓菜园屋,作为新建古庙庙址,庄口经理极力赞成,由黄聪提议,埠众乃措资修理。于是合埠赞成,进行修建工程。修建竣工,于一九零九年九月廿九号星期日即宣统元年己酉岁八月十五日,全埠人民欢送巴王入座,并由善士徐庆霖夫妇造送神像金身,并写二个木质神主牌刻上金字,曰:“民间得道巴王娘娘神位”,又一曰:”巴王拿督哥弟神位。”由刘秀司祝料理,后又安奉观音菩萨神位。稍后,由信众决定每年农历四月廿八日及十一月初四日为巴王圣诞吉庆措钱,送回少许物件即得民康物阜、合境平安。
|
|||
04
|
巴王古庙在一九六五年农历甲辰年由廖泽焕提议商请林国隆拿督设法重建古庙,迁移现福地奉祀,威灵护荫仁丹高乌二埠人民平安/富贵/功德永远无量。
(按此次迁移重建,是建在客家村,靠近仁丹入口处牌楼的一个山坡上(印度人住所隔邻---巴古山按)。
|
建庙委员会:
正主任:黄石公 顾问:林国隆 副主任:廖泽焕 总务:张元升 财政:陈来 秘书:钟志能 设计:温应帆 查账:余相 高锦发 募捐:潘子仁 卢建章 王天裕 陈社全 承接工程:练炳斗
|
||
巴王庙与公立学校的关系
一九一五年元月一号即民国三年十二月初一日,由廖森、陈星南、黄霖、麦亦滋、林天相提议创办学校,以适应宣扬民主政治的时代。埠众赞成立即开办。埠众亦议定在广东会馆设立教务处。至于会馆内安奉着五位大神应如何处理事?埠众议决将神明送入巴王庙左侧栖所安奉。而后又择定一九一五年五月十四号即民国四年乙卯岁四月初一日,全民欢送关帝爷、财神爷、天后圣母、华佗爷及谭公爷共同在巴王庙内安奉,供埠众朝拜一直至今。
备注:1911年10月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中国革命党人在武昌革命成功,推翻满清帝制建立民国。仁丹当地侨领响应这种新时代的民主精神,因此,乃有创立学校之议,以通过教育职能,教导年轻子弟知书识礼,以普及民主思想。1915年由廖森、陈星南、黄霖、麦奕滋等建议创办学校。此学校应该是今公立学校前身。这几位侨领,以及与他们一起创建公立学校的这些先贤,都是具有高瞻远瞩的侨领,后人应该给予他们立传传诵---巴古山敬识于2013年9月3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