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星期一

协和相伴50年


协和相伴50
#文:巴古山

196312月结婚,1964年正月即到协和中学教书。到了1992年教足283个月依循教师服务条例退休,在协和度过了28年愉快的教学生涯。退休后,蒙协和董事部重新雇用,担任图书馆助理,一晃又是10年,而于20024月辞掉这份助理的工作,正式退出协和校园。我在协和校园里总共生活了38年,我今年76岁,恰好是一半的岁月。

我之所以辞职,主要的原因,是我的长孙女开始入学就读一年级,我辞职后可以载送她上学并且监督她的课业。

这期间我虽然离开了协和,但几乎每个月我都会回到协和到图书馆阅报看书,并且寻访旧同事聊聊天、喝喝茶,而且协和有什么庆典,我从来没有缺席过。可以说,这六年,我仍旧心系协和。

等到2006年我的孙小学毕业,她在小学的UPSR考试中全部7项考试项目都获得特优,被派到特选中学,可是,由于我对协和中学怀有十足信心,因此,央托协和董事介绍她进入协和中学就读。

5年,我虽然不在协和校园里扮演任何角色,但我每天都徘徊在协和的围墙外,感受到协和的气息-----原来我每天载送我的孙女上学。

在协和5年,孙女接受了协和教师非常尽责的教导,学业进步神速,而以第二名的成绩高中毕业。第二年(2013年)她获准进入澳洲柏斯学院进修石油工程。二月间她便到柏斯学院继续求学,第一个学期考试,她由于成绩优异,获得全免学费(款额6000元澳币折合马币18千令吉)继续攻读第二学期的功课。足见协和的5年教育是不负所望的。

我在协和教书这么多年,实际上我没有担任过什么要职,只是在退休日子快要到来的时候,教育当局提升我的职位,让我成为“名义上”的行政人员,得以退休时可以多领几十令吉的退休金,并且从两年前追算起。等于说,过去两年,我没有担任过切切实实的行政人员,但得以领取行政人员的薪酬。

我在协和实际上是没有“官职”的,但为什么对协和却拥有这么深厚的协和情呢?原因在于我真的很了解协和在历任校长的带动下,对协和作出无私的奉献,教师们认真的教导学生,让学生无论在课业上、人品上都有长足的进步。这样的学校,难道还不值得你爱吗?还有一点,就是我曾经在连续三任校长长校期间服务过,从第一任校长庄琼珠担任校长成立了家长教师协会两三年后,我便担任家教协会的总务(又叫秘书),一直到退休,没有间歇过。由于这个职务,要与家长、教师联系好,并且也得和董事部有密切的协调,尤其当学校有活动时,更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应对工作,对于这些活动的筹划/进行都扮演着相当活跃的角色。如此一来,对于学校的人事物都了解得非常透彻。这些了解和贯彻进行活动的点点滴滴,累积起来,日子久了,就演变成深厚的感情了。

在退休后,我还担任董事部的秘书直到退休。在协和28年,对于同事的了解,与学生朝夕相处,终究会产生浓厚的感情,而家教协会秘书及董事部秘书这两个职位,让我的接触面更加阔大,对于协和很多事情的来龙去脉、曲折原委都有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这就构成我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协和情。说真的,如果来生我还是当教师,我愿意再回到校园里再次浸淫在协和的温馨氛围里。

2013101日稿)

2013年9月23日星期一

对黄惠珍校长的感触

   对黄惠珍校长的感触

 黄惠珍校长病逝于2012年5月18日,享年87岁。

 黄校长停柩白云山路广汀卫生所,到来凭吊的人士,比预期中的少,不 禁令人感叹人情的冷漠;黄校长退休后也曾经担任董事会监学一职,不 少过10年。那天中午我与一位陈姓同事前往凭吊,灵堂只有一人守护 而已。

 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少,那怕 你是文教界有贡献的人,情形也是一样的落寞凄凉。送花篮也仅有4个,一个是前家教协会主席兼董事拿汀黄慧芳及前校长庄秀玉校长合送的;另一个是协和退休教师杨振辉夫妇合送的;还有一个是我、陈颖士、黄文胜、张惠龙及李瑞庆几位旧同事送的;还有一 个没注意是谁送的。

 整个灵堂就是这么的空虚寂寥。幸亏出殡时,教堂内还有好些教友撑撑场面,举行固定的仪式,唱诗祷诵,要不然,场面更是凄凄惨惨戚戚! 

 我于1963年进入协和时,担任校长的是庄琼珠女士,黄校长还没有担任校长一职,不过,她那种亲善的态度、诚恳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做人方面向黄校长学到了很多很多。第一次是在我进入协和不久。当时有一位章姓同事,是教图工的。章老师参加校外的一个艺术协会之 类的团体。那一年这协会举行会员作品展览,章老师是会员,有参加展出。校内就有好些同事冷言冷语批评这批评那。我是新人,无从置喙,有一种不知何所适从的感觉。黄校长却私下向一些教师征询意见,与自愿参与的同事,用私人名义合购一个花篮,赠送给章老师借以祝贺。我欣然答应了。我这时顿 有所悟,觉得作为同事,我们应该如此做才对,在四周“放炮”是不对的。章老师是我们的同事,他的参展是我校的荣耀,作为同事的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才对。 

 学校有几位女校工,她们偶尔到合艾去玩玩,顺便买一些吃、穿之类的小玩意回来,向一些比较谈得来的教师兜售。黄校长不等这些校工开口,她主动的向校工买这些小玩意。我心想她既不吃这些东西,也没用上这些小玩意买来干嘛?后来我想通了,她纯粹是出于帮忙这些校工善意而已。

我一进协和,就从她身上就学到她这两种做人处世的大道理令我一生 受用无穷,实在是我最大的造化。

 黄校长在担任校长之前或之后,要是同事间家中有什么红白事,她必定躬亲询问,到家里去贺喜或上门探望或慰问。这都是非常必要的。有喜事的人家,如果向他贺喜,他内心必定甜滋滋的,喜上加喜,心领你的祝贺;如果是有不如意的事,内心凄苦、精神颓丧,你的慰问,给了他心灵的慰藉,增强他的勇气,令他感激不已。如果你的慰问给了她几句很贴心的话,令她情绪大为好转,她会衷心感激你,一生不会忘记你的激励。对于学生,如果有发生什么不幸的事情,她也必定亲自上门,能够给帮忙的她一定及时给予助力。她之所以受到全校师生的敬爱不是没原因的。

 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小事。黄校长呼吁毕业的学生将校服捐出来,校方保留着,每逢雨天有学生被淋湿了,来到学校就有干衣服可以替换,才不致受寒中感。当时看管校服的是两位校工阿花姐及阿莲姐。黄 校长是调动了全校上至教师下至校工一起把学校办好来的。黄校长关爱学生,从一件极为细小的事情中,足以体味出来。“观人者观其微”, 从一件件小事中,可以观察出一个人的真正为人。

 黄校长是一盏灯,照亮了全协和的师生! 

(2012年5月25日稿,2013年9月8日修改)



我们真的能成为先进国吗?


我们真的能成为先进国吗?  
#文:文化乞儿                       

我家电话自从九月上旬就坏了,至今尚未修好,连互联网也不能使用。起先以为只是我家的电话坏而已,后来向左邻右舍查询,才知道我们这条路一连好几家都遭遇相同。每一家都向有关部门投诉,而且几乎每天都投诉,然而你诉由你诉,电话不能用就是不能用。

过了两个多星期,渐渐的有一两家运气好的修理好了,自感幸运当不在话下。可是,一直到所有联络过的邻居都修好了,我家的依然是纹风不动,原以为过一两天就轮到我家的修好的,谁知白等了几天,依然故我。再向当局投诉,说句难听的话,是在求情,负责人却说:“不是都修理好了吗?”语气似乎责怪我们惹事呢!

再与他细说从头,他才回答说:“那大概是技工遗漏了,现在再给你一个新的投报号码。所以,我家又得重新排队了。

我总觉得我们这个国家,每个部门,似乎没有一制度,令上上下下的工作人员,在下的就得服从在上的指示,在上的监督在下的认真工作;相反的,而是各行其是,自作主张,有什么错误都无需负责。于是,每一个工作人员,自己就是主人,对什么事都是要理不理的一种态度,因为错也好对也好,都无需负担任何责任,也不怕受到上司的苛责或处罚,可能也没有上司会苛责或处罚。这就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工作文化吧!

就如这次我们的投报,负责部门竟然会漏掉我们这一家。如今不是有电脑的记录吗?有了记录,打开电脑,什么大大小小的事都一清二楚的展示在眼前,怎会遗漏?这就可见这个部门的人员根本就没有责任感、工作态度马马虎虎,根本没有把客户的利益或境况记挂在心上。

这还是私人化公司呀!我的看法是:公司工作人员不负责的结果导致公司亏损或者营业额未达标,公司得向政府申请“涨价”。这些年来,好些同样性质的外国公司都赚钱,偏偏我国的却亏本,关键之一就是这种“没有人负责任”的后果。

公司不内部检讨,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员工工作态度,以降低成本,却只会“涨价涨价”,这一来就丧失了竞争力。最明显不过的反映,就是一元新元兑换两令吉60仙。

这样的事,不禁令我怀疑,我们真的能成为先进国吗?-----就在2020年,距今仅有7年而已!

(2013923日稿)


                    


2013年9月20日星期五

对黄惠珍校长的感触

对黄惠珍校长的感触

此篇粘贴时犯了技术错误,请阅另一篇。


黄惠珍校长于2012年5月18日病逝,享年87岁。



黄校长停柩白云山路广汀卫生所,到来凭吊的人士,比预期中的少,不

禁令人感叹人情的冷漠;黄校长退休后也曾经担任董事会监学一职,不

少过10年。那天中午我与一位陈姓同事前往凭吊,灵堂只有一人守护

而已。



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少,那怕

你是文教界有贡献的人,情形也是一样的落寞凄凉。



送的花篮也仅有4个,一个是前家教协会主席兼董事拿汀黄慧芳及前校

长庄秀玉校长合送的;另一个是协和退休教师杨振辉夫妇合送的;还有

一个是我、陈颖士、黄文胜、张惠龙及李瑞庆几位旧同事送的;还有一

个没注意是谁送的。整个灵堂就是这么的空虚寂寥。



幸亏出殡时,教堂内还有好些教友撑撑场面,举行固定的仪式,唱诗祷

诵,要不然,场面更是凄凄惨惨戚戚!



我于1963年进入协和时,担任校长的是庄琼珠女士,黄校长还没有担

任校长一职,不过,她那种亲善的态度、诚恳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在做人方面向黄校长学到了很多很多。第一次是在我进入协和不久。

当时有一位章姓同事,是教图工的。章老师参加校外的一个艺术协会之

类的团体。那一年这协会举行会员作品展览,章老师是会员,有参加展

出。校内就有好些同事冷言冷语批评这批评那。我是新人,无从置喙,

有一种不知何所适从的感觉。黄校长却私下向一些教师征询意见,用私

人名义买一个花篮,赠送给章老师借以祝贺。我欣然答应了。我这时顿

有所悟,觉得应该如此做才对,在四周“放炮”是不对的。章老师是我

们的同事,他的参展是我校的荣耀,作为同事的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才

对。



学校有几位女校工,她们偶尔到合艾去玩玩,顺便买一些吃、穿之类的

小玩意回来,向一些比较谈得来的教师兜售。黄校长不等这些校工开

口,她主动的向校工买这些小玩意。我心想她既不吃这些东西,也没用

上这些小玩意买来干嘛?后来我想通了,她纯粹是出于帮忙这些校工

善意而已。



我一进协和,就从她身上就学到她这两种做人处世的大道理令我一生

受用无穷,实在是我最大的造化。



黄校长在担任校长之前或之后,要是同事间家中有什么红白事,她必定躬亲询问,到家里去贺喜或上门探望或慰问。这都是非常必要的。有喜事的人家,如果向他贺喜,他内心必定甜滋滋的,喜上加喜,心领你的祝贺;如果是有不如意的事,内心凄苦、精神颓丧,你的慰问,给了他心灵的慰藉,增强他的勇气,令他感激不已。如果你的慰问给了她几句很贴心的话,令她情绪大为好转,她会衷心感激你,一生不会忘记你的激励。



对于学生,如果有发生什么不幸的事情,她也必定亲自上门,能够给帮忙的她一定及时给予助力。她之所以受到全校师生的敬爱不是没原因的。



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小事。黄校长呼吁毕业的学生将校服捐出来,校

方保留着,每逢雨天有学生被淋湿了,来到学校就有干衣服可以替

换,才不致受寒中感。当时看管校服的是两位校工阿花姐及阿莲姐。黄

校长是调动了全校上至教师下至校工一起把学校办好来的。黄校长关爱

学生,从一件极为细小的事情中,可以体味出来。“观人者观其微”,

从一件件小事中,可以观察出一个人的真正为人。



黄校长是一盏灯,照亮了全协和的师生!



(2012年5月25日稿,2013年9月8日修改)





对黄惠珍校长的感触

对黄惠珍校长的一些感触
#文:文化乞儿

黄惠珍校长于2012年5月18日病逝,享年87岁


黄校长停柩白云山路广汀卫生所,到来凭吊的人士,比预期中的少,不
禁令人感叹人情的冷漠;黄校长退休后也曾经担任董事会监学一职,
少过10年。那天中午我与一位陈姓同事前往凭吊,灵堂只有一人守护
而已。

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少,那怕
你是文教界有贡献的人,情形也是一样的落寞凄凉。

送的花篮也仅有4个,一个是前家教协会主席兼董事拿汀黄慧芳及前校 
长庄秀玉校长合送的;另一个是协和退休教师杨振辉夫妇合送;还有
一个是我、陈颖士、黄文胜、张惠龙及李瑞庆几位旧同事送的;还有一
个没注意是谁送的。整个灵堂就是这么的空虚寂寥。

幸亏出殡时,教堂内还有好些教友撑撑场面,举行固定的仪式,唱诗祷
诵,要不然,场面更是凄凄惨惨戚戚!

我于1963年进入协和时,担任校长的是庄琼珠女士,黄校长还没有担  
任校长一职,不过,她那种亲善的态度、诚恳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在做人方面向黄校长学到了很多很多。第一次是在我进入协和不久。     
当时有一位章姓同事,是教图工的。章老师参加校外的一个艺术协会之
类的团体。那一年这协会举行会员作品展览,章老师是会员,有参加展
出。校内就有好些同事冷言冷语批评这批评那。我是新人,无从置喙,
有一种不知何所适从的感觉。黄校长却私下向一些教师征询意见,用私
人名义买一个花篮,赠送给章老师借以祝贺。我欣然答应了。我这时顿
有所悟,觉得应该如此做才对,在四周“放炮”是不对的。章老师是我
们的同事,他的参展是我校的荣耀,作为同事的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才
对。

学校有几位女校工,她们偶尔到合艾去玩玩,顺便买一些吃、穿之类的  
小玩意回来,向一些比较谈得来的教师兜售。黄校长不等这些校工开
口,她主动的向校工买这些小玩意。我心想她既不吃这些东西,也没用
上这些小玩意买来干嘛?后来我想通了,她纯粹是出于帮忙这些校工的   
善意而已。

我一进协和,就从她身上就学到她这两种做人处世的,令是我最大的造化。

黄校长在担任校长之前或之后,要是同事间家中有什么红白事,她必定躬亲询问,到家里去贺喜或上门探望或慰问。这都是非常必要的。有喜事的人家,如果向他贺喜,他内心必定甜滋滋的,喜上加喜,心领你的祝贺;如果是有不如意的事,内心凄苦、精神颓丧,你的慰问,给了他心灵的慰藉,增强他的勇气,令他感激不已。如果你的慰问给了她几句很贴心的话,令她情绪大为好转,她会衷心感激你,一生不会忘记你的激励。

对于学生,如果有发生什么不幸的事情,她也必定亲自上门,能够给帮忙的她一定及时给予助力。她之所以受到全校师生的敬爱不是没原因的。

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小事。黄校长呼吁毕业的学生将校服捐出来,校
方保留着,每逢雨天有学生被淋湿了,来到学校就有干衣服可以替
换,才不致受寒中感。当时看管校服的是两位校工阿花姐及阿莲姐。黄
校长是调动了全校上至教师下至校工一起把学校办好来的。黄校长关爱
学生,从一件极为细小的事情中,可以体味出来。“观人者观其微”,
从一件件小事中,可以观察出一个人的真正为人。

黄校长是一盏灯,照亮了全协和的师生!

2012525稿,201398日修改




       与学生欢聚
                #文:文化乞儿

1976年考获伦敦大学校外荣誉学士学位,翌年校方即派我教高中华文,教的是中四级。我校制度是带班制,第二年就教中五,仍旧教同样的班。这制度有一个优点,两年的功课,可以好好规划,知道每年的着重点在哪,而不致重复浪费时间。对于学生的程度也认识较深,可以因才施教。

教过的学生离校后,常常召集了十头八位同学在餐馆聚会,她们也常常想起我这个老汉,约我参与。其中我教导的第一批高中毕业生最常邀约我参与。屈指算来,她们离校35年,今年都已经53岁了,而我退休也已经21年,年龄已逾七旬,是十足老头子一个。她们之中好几位的孩子都在大专深造,不过,也有好几位仍旧是单身,生活如野鹤闲云悠哉悠哉!

她们之中,各种行业都有,以担任教职的居多。最令我佩服的是一位Z姓同学,她居然在一间殖民地时代的正统英校转型过来的国民中学担任大学先修班(FORM 6)的英国文学教师。华校生教英文已是相当稀有,可她却是教先修班,教的又是英国文学,其难度可想而知。

她说这条路是阴差阳错走出来的。在师训学院她读的是华文组,毕业后却调派到一家华小教英文。她向校长表明她是华文组学员,应该教华文,英文恐怕胜任不了。可是,校长却坚持要她教英文,因为该校缺少的是英文老师,其他科目的教师都不欠缺。校长嘱她姑且试一试,不行再作打算。这一试就是好几年了,她也就慢慢适应了。教学相长,她居然教出味道来。后来,她申请进入大学深造,就大胆选择了英国文学系,毕业出来后,就名正言顺当起英国文学教师来了。

另一位L姓同学,在校时华文是她擅长的科目,如今当起华文教师,可说是如愿以偿了,而且胜任愉快。希望她好好的教,趁学生年纪小时,能将爱华文、爱中华文化的思想灌输给他们。

还有一位同学,她的职业与教学无关,可是与我电邮通往,中文函件写得非常好。难能可贵的是,他居然对汉语拼音掌握得很得体,所以,用中文电脑没有问题。像她们这样年龄的人,如果从事的不是文教工作,会使用电脑的人很少,至于会使用中文电脑的,更如凤毛麟角,因为被中文输入法难倒了。

我觉得很可惜,她实在是大材小用,明明可以当教师的,却因为马来文没有优等而失去了当教师的机会,是人才的错失呀!政策害人呀!

像她这样的学生,正是比比皆是。曾经有一位学生,    SPM华文成绩A等,中国文学A等,又是被马来文一科所累,不能实现当教师的夙愿。毕业后遇过她一两次,说是在报界服务。她抱怨待遇很不理想。其后就失去联络,不知这几年怎样了?

此外,还有一位是排球州手,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根本与文教工作无关。我在思索,当局是否可以有所规划,设立体育专科学院,招收体育专长的学生加以特别培训,让他们成为各种体育运动的教师,这对于提高我国的体育水平必定大有收获,也让学生们学有所用。

我向她们建议,再过5年,就是离校40周年纪念了,应该联系全级同学,举行一个盛大的离校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热烈庆祝一番。

看到她们个个事业有成就,内心欣慰。


201399日稿)
国民中学和国民型中学的华文教学比较
#文:文化乞儿

殖民地时代的英文中学以及独立后由政府创办的马来文中学合称国民中学。这些中学从头到尾都是政府一手监控和管理的中学;而所谓国民型中学就是在60年代政府将华社创办的华文中学改制过来的中学。国民型中学的待遇与国民中学有天大的差别,这一点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范围。

本文要讨论的是,这两种中学在华文教学的比较。

首先要谈到是师资。国民中学一般上华文师资常常不固定。有些从年头到年尾都有固定的教师担任,不过,这仅是少数如此。很多都是聘请临时教师担任华文教师。这些教师有的是退休教师,如果是退休的中学华文教师还好,最常见的是聘请一些小学退休教师。他们既没有实际的中学华文教学经验,也不了解如何教导学生应付中学华文考试。因此国民中学的学生很少在政府考试中报考华文。曾经有这样的例子,由于这些教师是按节数领取酬劳的,因此,很多都是采取敷衍态度,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就曾经有一位教师,上课时预备一两首唐诗讲一讲,再叫学生一一轮流读一读,下课时间就到了,他们一个星期仅有3节课(3小时)。而且有的华文课是安排在放学后上课,学生又饥又累,那还有精力上课?而有的则安排在星期六上课,这个日子是校方规定的课外活动日子,要读华文班肯定要牺牲课外活动了。学生还会倾全力学习华文吗?

国民型中学的师资一般上都是固定而且合格的教师,他们教导中学华文的能力和学识是不容置疑的。由于他们长期在同一间学校服务,因此,对于学校有归属感,他们的教学都有长远的规划,按部就班的教,循序渐进,学生学习起来有门有路、有头有绪,所受到的是一种有系统的教导。至于节数方面,槟城一带的国民型中学一般上每周有5节至6节。不过,据说其他州属有的中学仅有3节华文而已。这大概是“一国多制”的本色吧!

教导华文,不是教导听、读、写这么简单而已。教师们每每每一堂课也善用机变的向学生们灌输中华文化的内涵,这包括传统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历史典故等等。愈有使命感的教师,在这方面就做得愈彻底,当然学生得益愈多。因此,经过几年的熏陶,学生就不至于成为面貌是华裔,精神不是华裔的异种人。所以,国民型中学对于塑造学生成为一个“真正华裔”这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这个观点上来说,国民型中学的学生,就比国民中学的华裔生幸运得多了。

还有一点,国民型中学校方与家长的沟通,是通过华文华语的管道达致的。国民型中学平日的报告,都通过播音系统用华语向学生播报,在使用华语方面,就比国民中学占了优势;学校的布告栏很多告示使用的都是方块字,就连食堂所卖的面食,也用华文表明名称,这些也是国民中学无法望其项背的。国民型中学具备了一个学习华文华语、又具有中华文化传统的环境,是国民型中学永远无法比拟的。

华裔学生在国民中学在接受中华文化熏陶方面所受到损失,是无法估计的。我们切莫责怪他们。他们蒙受的损失,是制度上安排失当造成的。认真的说,他们是教育制度下的牺牲者,他们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他们所蒙受的损失,是一生一世也无法弥补的。

中学毕业出来之后,有许多学生被接纳进入师训学院受训成为华文教师,从国民型中学出身及从国民中学出身的这些未来教师就有差别,因为他们的底蕴根本上就有了差异。一代影响一代,这后果是不是值得大家关注!

我的家族的子弟中这两种类型中学出身的都有,观察他们的思想言行、进退应对,就觉察得出他们的差别。其中有一位女的,她在州内数一数二的国民中学受教育(当地没有国民型中学),据她说,中学六年换了多少位华文教师她自己也说不清。她在SPM考试中华文居然获得A等成绩。这靠的是她自己的自修。这后辈成绩优异,她居然挤得进国立大学的电子工程系而且又以一等荣誉学位毕业。她是一个非常特出的学生,平庸的就难有这样的作为了。

201397日稿)



2013年9月2日星期一

仁丹巴王古庙资料

       仁丹巴王古庙第四次迁移重建记录列表说明
                    (巴古山编写列表)
      *对仁丹小镇来说,这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年代
                               
参与者
 备注
01
一八九七年九月廿六日星期五日,即光绪廿三年丁酉岁九月初一日
巫妇拜仙姑发显救苦救难,人民立即成立安坛在大树下敬拜。

巫妇、仁丹居民
 巴王庙的‘巴’字,原本是左山旁。
 02
一九零二年五月八号星期日即光绪廿八年壬寅岁四月初一日
迁移至现广隆新村地,坐西向东建一间小亚塔屋承奉,人民求拜,埠上平安。居民有病求取远房治疗,甚为灵验。


03 

其后广隆沟尾沙涨起,又有迁移巴王庙的建议,就由廖森、黄霖、麦X、徐庆林、刘秀、温昌、曾森,并及街坊民众商议。红毛人庄口经理,参议由廖森、林天相二位提议请庄口经理参议其事,并请求经理允许用庄口山尾一间苏姓菜园屋,作为新建古庙庙址,庄口经理极力赞成,由黄聪提议,埠众乃措资修理。于是合埠赞成,进行修建工程。修建竣工,于一九零九年九月廿九号星期日即宣统元年己酉岁八月十五日,全埠人民欢送巴王入座,并由善士徐庆霖夫妇造送神像金身,并写二个木质神主牌刻上金字,曰:“民间得道巴王娘娘神位”,又一曰:”巴王拿督哥弟神位。”由刘秀司祝料理,后又安奉观音菩萨神位。稍后,由信众决定每年农历四月廿八日及十一月初四日为巴王圣诞吉庆措钱,送回少许物件即得民康物阜、合境平安。



 04

巴王古庙在一九六五年农历甲辰年由廖泽焕提议商请林国隆拿督设法重建古庙,迁移现福地奉祀,威灵护荫仁丹高乌二埠人民平安/富贵/功德永远无量。
(按此次迁移重建,是建在客家村,靠近仁丹入口处牌楼的一个山坡上(印度人住所隔邻---巴古山按)。
建庙委员会:
正主任:黄石公   顾问:林国隆    副主任:廖泽焕   总务:张元升  财政:陈来   秘书:钟志能    设计:温应帆    查账:余相   高锦发    募捐:潘子仁    卢建章   王天裕   陈社全    承接工程:练炳斗









   巴王庙与公立学校的关系

 一九一五年元月一号即民国三年十二月初一日,由廖森、陈星南、黄霖、麦亦滋、林天相提议创办学校,以适应宣扬民主政治的时代。埠众赞成立即开办。埠众亦议定在广东会馆设立教务处。至于会馆内安奉着五位大神应如何处理事?埠众议决将神明送入巴王庙左侧栖所安奉。而后又择定一九一五年五月十四号即民国四年乙卯岁四月初一日,全民欢送关帝爷、财神爷、天后圣母、华佗爷及谭公爷共同在巴王庙内安奉,供埠众朝拜一直至今。

备注:191110
191110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中国革命党人在武昌革命成功,推翻满清帝制建立民国。仁丹当地侨领响应这种新时代的民主精神,因此,乃有创立学校之议,以通过教育职能,教导年轻子弟知书识礼,以普及民主思想。1915年由廖森、陈星南、黄霖、麦奕滋等建议创办学校。此学校应该是今公立学校前身。这几位侨领,以及与他们一起创建公立学校的这些先贤,都是具有高瞻远瞩的侨领,后人应该给予他们立传传诵---巴古山敬识于2013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