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4日星期三

是设立华文奖励金的时候了

是设立华文奖励金的时候了
#文:文化乞儿
我国最早创立的华小是槟城的中华小学,那是1904年,屈指算来已有108年历史了。

那个时候,华人创立学校,算是自由,殖民地政府没有干预也没有津贴。

最有计划性要限制华小发展的,要算1951年的《巴恩报告书》。它建议所有华小必须改为国民小学,并且改变教学媒介语。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时,面对影响民族教育存亡的关键时刻,具有危机意识的本邦华人,才真正有组织的团结起来维护华文教育。为此,各地华校教师公会如雨后春笋的成立,后来更成立了教总;其后各州也成立董事联合会,以及后来成立的董总,共同负起维护华文教育的使命。这些极力维护华文教育的团体组织,一直活跃到今天。

华人维护华文教育的热诚和精神没有松懈过。可是,很反常的,我们依然常常在报上读到各地华人领袖呼吁华校生报考华文的呼声。

还不止于此。许多国民中小学开办华文班,可是华人子弟却对学习华文意兴阑珊。要是有人以此攻击华社:你们这么努力维护华文教育,何以你们的子弟却不读华文?华社要如何面对这种批评?当然,校方在行政方面,可能出现一些让华人子弟学习华文的阻梗,但,应该争取排除这种阻梗才对,而不是因噎废食放弃学习华文、放弃自己的权利。

更令人费解的是,国民型中学的学生每天上华文课,到了PMR考试或SPM考试时却不报考华文。这更是不能理解,也容易授人以柄。

再下来就是到大专就读华文系的学生并不踊跃。如果读者对这种说法有任何怀疑的话,不妨在全国国民型(华文)中学作一项调查,统计这些中学的毕业生有多少人或多少巴仙就读华文系?这项调查从没进行过,董教总应负起这个责任。

这些事实,是对华社维护华文教育的努力和精神极大的讽刺,也是华社难以向人家交待的事。有华文不读,读华文不考,如何说得过去?

我们听到很多理论:中国崛起了,华文有商用价值了;如今中国宇航员升空了,人们也认为中文已升格成为科技语文了。可是,在我国这种不热衷学习华文、不读华文、不考华文的风气依然没有改善。

华社不能够对此视而不见。鄙人认为,别的办法也许很难办到,但有一件事情是比较容易办到的。

譬如:华人的地缘性、血缘性或业缘性的团体,每年不是有颁发会员子女中小学奖励金吗?我觉得这些团体在颁发奖励金时,应该给予那些华文科考试成绩优异的子弟特别优厚的奖励金;至于大专阶段,应该设立大专奖励金给予在大专修读华文系的会员子女。

笔者参加的社团,有的早已设立中小学奖励金,不过,奖金不够优厚;至于大专华文系奖励金,每年奖以1000令吉,成立至今,申请过的仅有一位而已。真是凄凄,惨惨,戚戚!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希望在这种金钱物质奖励下,能鼓励更多华人子弟中小学时读华文、考华文;唤起更多子弟到大专深造时选修中文系。
(2012年1月2日稿xingzhou)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