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文:文化乞儿
我是个很传统的人,传统到有点过时、不合时宜那种。我非常重视华人有意义的节庆。这里举几个例: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农历年。限于篇幅,不能多举也无暇详谈。
根据观察所得,华人的重大节庆,都与宗教无关,如上面所举的例子,哪一个与宗教有关?
我这个古板的老人,最重视的是农历新年。
我家过年从祖辈传下来,好几代都是如此度过的。除夕(俗称年三十)最讲究的是团圆饭,而且这一餐必定留到晚餐时间才吃,最大的原因,是方便外坡工作的子孙,都能及时赶回来参与。这一餐菜肴非常丰富,猪、鸡当然少不了。用这两种肉类烹调出很多种菜式,其中最讲究是客家扣肉。扣肉这味菜,是从中国家乡带到南洋来的,每年吃它,能提醒子孙们:我们族人的饮食文化也不差,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的月色比别人迷蒙。
母亲在世时,极力反对年节吃咖哩。她认为,吃咖哩很辣会流眼泪,看似啼哭过,不吉利。我们一直遵守到今天,倒不是有什么避忌,只因那是母亲的旨意。
除夕晚上十二点,我们一家必定齐集在家迎接新年。如今,有了电视的迎新节目,使家里增添新年气氛。从午夜十二时开始,算是元旦(年初一),我们家茹素,一直到正午十二时。这风俗,起初可能带有迷信色彩。不过,我们这一代,已经不相信这些,但仍因袭不误,因为我们觉得除夕的团圆饭吃得太油腻了,吃半天的素,正好清理肠胃,与保健原理吻合。
除夕的团圆饭是父母、儿子和内孙一大颗儿团聚的盛餐;年初二则是女儿带着孩子回娘家团聚的日子。这一餐也一样讲究。
我家两位媳妇,由于她们娘家没有类似团聚的习俗,这一天都没有回娘家,留下来团聚,所以,这一餐最是热闹了。儿女、媳妇、女婿、内外孙,足足坐满两大桌,欢笑声在整间房子荡漾,其乐融融。
过年期间,其他习俗,我家都跟上。我家最大的特色大概就是两大团聚的盛餐,所以,我家过年的气氛是十分浓郁的。当我辈尚是孩童时,十分期待新年的来临,到了孩子这一辈也是那样,如今传到孙子这一辈,仍是带着这种期待心情盼望新年的光临。
这是对传统“择善而固执之”的体现,我认为。
(2011年1月28日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