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4日星期五

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文:文化乞儿

新春期间电视有很多欢庆节目,有一晚深夜,看的是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文艺》,播映的是过去几年《春节晚会》特选出来的一些精彩片断。

我看的那一片断,是以孝敬父母为主题的。其中一个“小品”,讲述的是一个孤单的老头,因为三个子女平时很少回家探望他老人家,他感到孤单寂寞,而且非常想念孩子们。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只好为孩子们打电报,哄骗他们自己病重,日子无多了。果然孩子接到电报,都先后赶回来了。三人先后返抵家门。他们见到老人坐在轮椅上,气息奄奄,一见面就紧抱老人痛哭,孝顺之情,溢于言表。

老人见他们全到齐了,才站了起来,表示他并没有病,只是因为他们久未回家,不得不采取这个“苦肉计”哄们回来。

这小品内容虽然简单,但意义深长。中国改革开放30年,大城市工商业蓬勃发展,乡下许多年轻人都到城市发展了。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的确比农村的繁忙,因此,很多人就以繁忙为借口,长久不回家探望父母,生活费照寄不误。说他们不孝顺嘛?又似乎不是。实际上他们给予父母的是“物质上的孝顺”,欠缺的是“精神上的孝顺”。然而,父母亲更加重视的是关切和亲情。

这节目接下来的是歌唱,唱的是一首流传已有一段时日的《常回家看看》。这首歌紧接着这个“小品”唱出,更加有意思。歌词有一段是:“找点儿空闲,找点儿时间,带上笑容,带上祝愿, 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菜。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一辈子总操心,就盼个平平安安。”

父母亲期盼的、等待的,就是这些“小事”,这些细微烦琐的关切。说白了,就是一份亲情而已。

还有另外一首曲名《母亲》的歌曲,也是源自中国,歌词里有这么一段:“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显示人们多么重视亲恩。

现在是一个工商业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这边的情况,与中国无异。许多人孩子都不在身边,有的甚至远在千里迢迢的外国。平时忙着工作,很少回家探望老人家。有的在父母病故之后,接到电报,才匆匆忙忙赶回来送殡,有的甚至连送殡都赶不及。

华人有一个风俗,父母病故之后,在外赶回来送殡的孩子,到了家门,必定要匍匐进来,以表达自己的疚责。“生子方知父母恩”,父母恩深似海,怎能不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011年2月5日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