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流
一个结婚宴会。同桌的有一对青年男女,状极亲密,无论谁看了都会咬定他们是夫妇无疑。
彼此闲谈起来,他说他住在PJ,至于工作的地方,他在某处,女的又在某处,PJ恰好是在中间,这样的选择比较方便。
奇怪的是,后来倾谈下去,发现他们并未结婚,原来不是夫妇关系。我心觉怪异,可是一位比较有见识的朋友说,这不值得大惊小怪,现在年轻人流行同居而不结婚,居了一个时候,短则三五个月,长则一年两年,两人觉得腻了又再转换同居伴侣,这样就可以长久享受新鲜感。
经朋友这样一指点,我恍然大悟。我的邻居,也有一位这样的女人。这已是五、六年前的事了,那时她大概三十二、三岁。她就常常带男人来过夜,有的不久不久来过夜一次,有的则来住宿,甚至很长一段时期住在她家。邻居都以为不久后有幸喝她喜酒了,可是这愿望一次又一次落空,她更换男人,就像更换衣服一样的平常。屈指一算,那几年她的入室之宾,最少有十二、三人。后来,他们举家搬走了。最近,遇到她,仍是孤家寡人一个,当然,这期间又不知换了多少件衣服?
当年,我也曾为此事涂过一篇短文,略表我的不合时宜的观感,寄往某报,但是没有刊登。后来,我有一个机缘,读到这位报章副刊的编辑(女)写的一篇文章。她的文章也是谈一些时尚风气。其中她就发表她的高见。她文中说(大意),现代的女人,在手提包里带上避孕套并不是值得诧异的事,因为随时派上用场。我此时才明白,我那篇文稿不被采用的原因,因为,她可能就是随时随地用避孕套的潮流女性呀!
没结婚的男女这样的行为,不为思想比较守旧的人认同;然而,年轻人对性方面的过分开放,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报章上不是时常刊登因为年轻人的滥交发生的悲剧吗?而且这些滥交的男男女女,今天张三明天李四后天王五,交来交去,难免会遇见一个爱滋病带菌者。如此传开来,爱滋病便蔓延开去了。某报女编辑不是说用套吗?最拍就是一时“乐不思套”,带来严重后果。
我思想过时,比较倾向儒家那一套五论观念: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要是伦常失序了,社会就混乱了。
我与朋友相聚,也常常谈起这些概念,可是大多数朋友都支吾以对,或顾左右而言他。我心想,是不是他们也有难言之隐?
道德观、价值观不同的朋友,随处可见。我逐渐发现,自己愈来愈孤独了!哀哉!
2009年11月21日星期六
比
比
好几年前,有一位富家太太,因为她孩子的管教问题,在学校与教师发生一些口语争执。这富家太太口不择言的骂道:“你不要以为你们当教师的很了不起;我一天的shopping 比你们一个月的薪水还多。”
当时,报章把新闻刊登出来,引起一阵纷纷议论,很多明理的人,都责怪这富家太太太过放肆,不应该讲这些侮辱教师尊严的言辞。
在我们这个现实的社会,一般的人,衡量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往往是从金钱的角度作标准。一个人只要他富有,很多人就会翘起拇指称赞他成功,争先恐后去奉承他,至于他的财富是怎样弄来?就很少人去理会了;即使这家伙积累了这副家当,用的都是不仁不义的手段,但,一般人都不会追究。我们的社会已经沦落到笑贫不笑娼的地步。可悲!
而更加可悲的,就是清清白白的人家,在富人面前,不期然的就会不知不觉的现出一种无可名状的自卑感。
如果有出席过一些团体组织的筹款会议,就会常常碰到这样的场面。当主席宣布,为了起个带头作用,希望诸位出席委员先来个现场认捐。于是,“千千”声的捐款此起彼落,那些文教界出身,掌管文牍事务,虽然在推动会务方面,尽过不少力量,其实整个组织日常的工作,都是靠他们推动的,论功行赏,他们绝不输人,可是遇到这种认捐的场面,他们就感到非常尴尬,因为他们“千”不起来呀!
所以,邻居也好,同事之间也好,朋友之间也好,言谈之中,就听到很多相比的言论,而一有“比”的场面出现,比的十之九是比钱,比财富。
几年前出席一个讲座会,有一位本地很有名望的法师在回答问题时,有感而发的讲了一些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比财富?为什么不比学问?不比人格?这些不能比吗?”
一言惊醒梦中人。的确,学问和人格也是比较的好素材,可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我们的社会,应该对有学问的人、品格高尚的人予以尊重,眼光不要给$$$遮蔽了,是非莫辨!尤其是受过高深教育的人,应该负起改变这种社会歪风的责任:唤起人们比学问,比人格、比品德。如此,社会上的歪风邪气才得以端正。
如今,盛行只比财富,不重学问和品德的风气,导致社会道德沦丧,世风日下,大家应该加以警惕!
(文:文化乞儿)
好几年前,有一位富家太太,因为她孩子的管教问题,在学校与教师发生一些口语争执。这富家太太口不择言的骂道:“你不要以为你们当教师的很了不起;我一天的shopping 比你们一个月的薪水还多。”
当时,报章把新闻刊登出来,引起一阵纷纷议论,很多明理的人,都责怪这富家太太太过放肆,不应该讲这些侮辱教师尊严的言辞。
在我们这个现实的社会,一般的人,衡量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往往是从金钱的角度作标准。一个人只要他富有,很多人就会翘起拇指称赞他成功,争先恐后去奉承他,至于他的财富是怎样弄来?就很少人去理会了;即使这家伙积累了这副家当,用的都是不仁不义的手段,但,一般人都不会追究。我们的社会已经沦落到笑贫不笑娼的地步。可悲!
而更加可悲的,就是清清白白的人家,在富人面前,不期然的就会不知不觉的现出一种无可名状的自卑感。
如果有出席过一些团体组织的筹款会议,就会常常碰到这样的场面。当主席宣布,为了起个带头作用,希望诸位出席委员先来个现场认捐。于是,“千千”声的捐款此起彼落,那些文教界出身,掌管文牍事务,虽然在推动会务方面,尽过不少力量,其实整个组织日常的工作,都是靠他们推动的,论功行赏,他们绝不输人,可是遇到这种认捐的场面,他们就感到非常尴尬,因为他们“千”不起来呀!
所以,邻居也好,同事之间也好,朋友之间也好,言谈之中,就听到很多相比的言论,而一有“比”的场面出现,比的十之九是比钱,比财富。
几年前出席一个讲座会,有一位本地很有名望的法师在回答问题时,有感而发的讲了一些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比财富?为什么不比学问?不比人格?这些不能比吗?”
一言惊醒梦中人。的确,学问和人格也是比较的好素材,可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我们的社会,应该对有学问的人、品格高尚的人予以尊重,眼光不要给$$$遮蔽了,是非莫辨!尤其是受过高深教育的人,应该负起改变这种社会歪风的责任:唤起人们比学问,比人格、比品德。如此,社会上的歪风邪气才得以端正。
如今,盛行只比财富,不重学问和品德的风气,导致社会道德沦丧,世风日下,大家应该加以警惕!
(文:文化乞儿)
2009年11月19日星期四
监督孙辈温习功课的心得
监督孙辈温习功课的心得
这几年几乎每天都监督孙辈做功课。
现在的孩子功课实在多。我的孙辈都在华校求学,他们的功课实在多极了。单是华文一科,就有汉语拼音、语法、部首、笔画等等作业。幸好退休前我也是搞这一行的,才不致给难倒。不过,我教的是中学,和小学的教法和教材还是有差异的,不过也很快就适应了。
我除了教他们上述练习之外,还着重在造句和错别字方面下足功夫。
现在的考试,出题方式以选择题居多。这种出题方式好处是出题层面广,可以概括所有教过的范围,不同问答试题目,因为回答每一题问答题的时间很长,不能多出题,这就不能涵盖所教过的课程范围了。
但,选择题有它的缺点。孩子们只需要选择对的答案涂一涂就行了。久而久之,很多字就不会写了。譬如这样的问题:我国的首都是________。孩子知道答案是吉隆坡,他在吉隆坡这项答案涂黑便可。要是问答题,他就必须将吉隆坡三字逐一写出来。孩子可能不会写其中一字、二字,甚至三字。我着重造句,就有机会每天强逼训练他们写字、认字;孩子上了比较高的年级,就有作文这一项作业。于是,头痛的问题来了。他们常常写错别字。我着重训练他们形似字和音相同的字的辨识。常常给他们做这类问题,长久的做,对于写作方面有极大的帮助。
当我尚执教鞭的日子,我也非常注重这方面的练习。我将这些形似字、音相同的字,列出一个表,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终日一抬头就能看见,耳熟能详,日子久了,他们就能紧记这些容易写错的字,考试时避免被扣分。
这个法子现在用来教孙辈们,还是很管用的。
至于其他科目,我除了监督他们做老师交待的功课之外,也买了很多考试准备书给他们做练习。这还不够。我会针对他们最不熟悉、最容易犯错的关键处多拟几道题目给他们做。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就不致被这些很多转弯抹角的题目难倒了。
又譬如作文方面,我教他们据实写作。我常常举例教导他们。要是作文题目是“我的母亲”,你就据实把你的母亲写出来就行了。什么叫据实写作呢?如果你的母亲是一个好赌的妈妈,赌输了就常常拿你们兄弟姐妹出气、常常跟你们的爸爸争吵,整个家就是因为妈妈好赌闹得鸡犬不宁。你就老老实实把她的情况写出来。如此,才有真实感;不要跟着别人写你妈妈是多么慈祥、多么温柔体贴。有真实感的文章才有生命,才能打动人心,才能取得高分。
几年来的监督经验告诉我,现在的学生,光靠一星期补习两三次是不够的。他们需要每天有人监督做功课,有人从旁指导,遇到学习的困难及时指导。如果不了解的课业、不会做的习题太多了,累积起来,旧的不明白,新的哪学得来?这像极一条铁链,如果一个环节断了,整条铁链就报废了。因此,要是一个学生每一门功课都跟不上,他们必然丧失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不想上学了。这样孩子的前途岂不是给毁了?
我常常向一些教补习的朋友建议,建议他们开办功课监督班,对一般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将有更大的帮助。一些父母,由于自己受教育不多,监督不来;有的父母受教育虽然高深,但苦于没有时间监督孩子。所以,这些监督班开成功了,可以帮助许许多多家庭解决孩子的课业难题。要是开办这类功课监督班,哪怕没有学生来源?
现在有很多非议考试的言论,我大不以为然。就是因为有了考试制度,学生才肯死心塌地的读书。不是有一句这样的话吗?博闻强记。为了考试就不得不多读书,多读书就能“博闻”,要应付考试,不得不“强记”,能博闻强记,才能成就渊博的学问。拥有渊博的学问,谁说不宜?
这几年几乎每天都监督孙辈做功课。
现在的孩子功课实在多。我的孙辈都在华校求学,他们的功课实在多极了。单是华文一科,就有汉语拼音、语法、部首、笔画等等作业。幸好退休前我也是搞这一行的,才不致给难倒。不过,我教的是中学,和小学的教法和教材还是有差异的,不过也很快就适应了。
我除了教他们上述练习之外,还着重在造句和错别字方面下足功夫。
现在的考试,出题方式以选择题居多。这种出题方式好处是出题层面广,可以概括所有教过的范围,不同问答试题目,因为回答每一题问答题的时间很长,不能多出题,这就不能涵盖所教过的课程范围了。
但,选择题有它的缺点。孩子们只需要选择对的答案涂一涂就行了。久而久之,很多字就不会写了。譬如这样的问题:我国的首都是________。孩子知道答案是吉隆坡,他在吉隆坡这项答案涂黑便可。要是问答题,他就必须将吉隆坡三字逐一写出来。孩子可能不会写其中一字、二字,甚至三字。我着重造句,就有机会每天强逼训练他们写字、认字;孩子上了比较高的年级,就有作文这一项作业。于是,头痛的问题来了。他们常常写错别字。我着重训练他们形似字和音相同的字的辨识。常常给他们做这类问题,长久的做,对于写作方面有极大的帮助。
当我尚执教鞭的日子,我也非常注重这方面的练习。我将这些形似字、音相同的字,列出一个表,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终日一抬头就能看见,耳熟能详,日子久了,他们就能紧记这些容易写错的字,考试时避免被扣分。
这个法子现在用来教孙辈们,还是很管用的。
至于其他科目,我除了监督他们做老师交待的功课之外,也买了很多考试准备书给他们做练习。这还不够。我会针对他们最不熟悉、最容易犯错的关键处多拟几道题目给他们做。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就不致被这些很多转弯抹角的题目难倒了。
又譬如作文方面,我教他们据实写作。我常常举例教导他们。要是作文题目是“我的母亲”,你就据实把你的母亲写出来就行了。什么叫据实写作呢?如果你的母亲是一个好赌的妈妈,赌输了就常常拿你们兄弟姐妹出气、常常跟你们的爸爸争吵,整个家就是因为妈妈好赌闹得鸡犬不宁。你就老老实实把她的情况写出来。如此,才有真实感;不要跟着别人写你妈妈是多么慈祥、多么温柔体贴。有真实感的文章才有生命,才能打动人心,才能取得高分。
几年来的监督经验告诉我,现在的学生,光靠一星期补习两三次是不够的。他们需要每天有人监督做功课,有人从旁指导,遇到学习的困难及时指导。如果不了解的课业、不会做的习题太多了,累积起来,旧的不明白,新的哪学得来?这像极一条铁链,如果一个环节断了,整条铁链就报废了。因此,要是一个学生每一门功课都跟不上,他们必然丧失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不想上学了。这样孩子的前途岂不是给毁了?
我常常向一些教补习的朋友建议,建议他们开办功课监督班,对一般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将有更大的帮助。一些父母,由于自己受教育不多,监督不来;有的父母受教育虽然高深,但苦于没有时间监督孩子。所以,这些监督班开成功了,可以帮助许许多多家庭解决孩子的课业难题。要是开办这类功课监督班,哪怕没有学生来源?
现在有很多非议考试的言论,我大不以为然。就是因为有了考试制度,学生才肯死心塌地的读书。不是有一句这样的话吗?博闻强记。为了考试就不得不多读书,多读书就能“博闻”,要应付考试,不得不“强记”,能博闻强记,才能成就渊博的学问。拥有渊博的学问,谁说不宜?
2009年11月15日星期日
说官
说官
作者:文化乞儿
50年代还在中学求学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在本地上演。由于我是穷学生,看电影是一件奢侈的事,错失观赏这部电影的机会。影片名目已经忘记,不过,听同学说,故事是述说一位衙门看门的老王。据说这位老王生财有道,有人要见官老爷时,他一开口就是一句:“老爷不在!”还摆出令人憎恨的面目。
懂得“路数”的人,先打赏他一笔钱,老爷便“在”了。因此,他搞得风生水起,发起财来了。羡煞许多人。这老王挂在嘴边、逢人便说的一句话,是:“官不在大,适当而已!”
其实,他哪是什么官?只不过是人人看不起眼的守门狗而已,然而他发达了,难怪他那么骄横跋扈!
也是在同样时代,当时,在报章上舞文弄墨的,大多数是来自大陆的人士。有一回在报章上看过一篇文章,叙述作者所目睹的一幕。作者原本是在南京做事的,后来,日本鬼打来了,他才随着难民退隐重庆。
在重庆避难期间,日本鬼子的飞机常常来轰炸。每当警报一响,大家都争先恐后往防空壕里钻。每次逃警报的时候,总看到人群中有一个中年人,粗布衣裳打扮。他很特别。每次逃警报时,他总是抱着一个大抱枕。有一次,情势危急,他又抱着抱枕跑得慢,警卫气恼了,将枪尖的刺刀一挑,竟把他的抱枕划了一个大洞。
这下子有戏看了。抱枕里掉落地上的并不是棉花,而是钞票;不是普通钞票而是美金和一些珠宝玉石。有认识他的人说,这个人并不是什么官宦人家,而是曾在南京国民政府办公大楼专门负责购买厕纸等杂物的工人而已。
一个做这样闲杂工作的人,居然能够弄到这么一笔财富!
闲空与朋友喝茶谈天时谈起这两件事,朋友也回敬了一个故事。他说,也是某政府办公大楼一个打扫的工人,由于每天做打扫工作,什么首长的办公室他都有机会进入。首长每天要批阅很多文件。文件堆叠起来如小山一座。照例首长是一张一张慢慢批阅,一张一张的批准签盖。正所谓“你急他未急”。这么一来,那些被积压在比较低的文件,要得到批阅就往往要等好几天。批阅迟了,往往会误事,譬如:误了船期、误了飞机班次、有些货物来不及上船或卸下,往往会臭会烂,损失惨重。于是,有办法的人家,就打通打扫工人这一关,嘱托他打扫时,将自己的申请文件抽出来,放置在上头,如此,就保证可以先批先签了。
那打扫工人的收入,你就不能小看了。
“官不在大,适当而已”,真是千真万确呀!
不是官的官,尚能这么一“适当”,就另有看头;真正做官的,将是一副什么模样儿呢?
哈!你拍案而起,口念:“难怪……”是吗?
作者:文化乞儿
50年代还在中学求学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在本地上演。由于我是穷学生,看电影是一件奢侈的事,错失观赏这部电影的机会。影片名目已经忘记,不过,听同学说,故事是述说一位衙门看门的老王。据说这位老王生财有道,有人要见官老爷时,他一开口就是一句:“老爷不在!”还摆出令人憎恨的面目。
懂得“路数”的人,先打赏他一笔钱,老爷便“在”了。因此,他搞得风生水起,发起财来了。羡煞许多人。这老王挂在嘴边、逢人便说的一句话,是:“官不在大,适当而已!”
其实,他哪是什么官?只不过是人人看不起眼的守门狗而已,然而他发达了,难怪他那么骄横跋扈!
也是在同样时代,当时,在报章上舞文弄墨的,大多数是来自大陆的人士。有一回在报章上看过一篇文章,叙述作者所目睹的一幕。作者原本是在南京做事的,后来,日本鬼打来了,他才随着难民退隐重庆。
在重庆避难期间,日本鬼子的飞机常常来轰炸。每当警报一响,大家都争先恐后往防空壕里钻。每次逃警报的时候,总看到人群中有一个中年人,粗布衣裳打扮。他很特别。每次逃警报时,他总是抱着一个大抱枕。有一次,情势危急,他又抱着抱枕跑得慢,警卫气恼了,将枪尖的刺刀一挑,竟把他的抱枕划了一个大洞。
这下子有戏看了。抱枕里掉落地上的并不是棉花,而是钞票;不是普通钞票而是美金和一些珠宝玉石。有认识他的人说,这个人并不是什么官宦人家,而是曾在南京国民政府办公大楼专门负责购买厕纸等杂物的工人而已。
一个做这样闲杂工作的人,居然能够弄到这么一笔财富!
闲空与朋友喝茶谈天时谈起这两件事,朋友也回敬了一个故事。他说,也是某政府办公大楼一个打扫的工人,由于每天做打扫工作,什么首长的办公室他都有机会进入。首长每天要批阅很多文件。文件堆叠起来如小山一座。照例首长是一张一张慢慢批阅,一张一张的批准签盖。正所谓“你急他未急”。这么一来,那些被积压在比较低的文件,要得到批阅就往往要等好几天。批阅迟了,往往会误事,譬如:误了船期、误了飞机班次、有些货物来不及上船或卸下,往往会臭会烂,损失惨重。于是,有办法的人家,就打通打扫工人这一关,嘱托他打扫时,将自己的申请文件抽出来,放置在上头,如此,就保证可以先批先签了。
那打扫工人的收入,你就不能小看了。
“官不在大,适当而已”,真是千真万确呀!
不是官的官,尚能这么一“适当”,就另有看头;真正做官的,将是一副什么模样儿呢?
哈!你拍案而起,口念:“难怪……”是吗?
2009年11月4日星期三
令人厌恶的党争
令人厌恶的党争
马华党争几个月了,至今仍无息争的迹象。
本来经过一场特大之后,很多人都以为翁诗杰和蔡细历都会识趣的下台,而被委任为署理总会长职的廖中莱就顺理成章的坐上龙椅,接受这从天上而降的宝座,从此可以意气风发的发号施令了。可是,出乎意料之外,翁没有表示要走,他这美梦成空。看着捧在掌中的鱼儿溜走了,内心一万个不甘愿,于是,翁廖两人由亲密战友一变而为水火不相容的敌对派了。于是,两人都出尽法宝重新招兵买马,扩大自己的团队,以应付下一轮更剧烈的争权夺利斗争。
这个时候,人们就看清楚马华的大小头目的嘴脸。他们神不知鬼不觉的,不知在什么时候似乎都去过中国四川学会变脸术,变起来真个是前后判若两人。他们都深知,这是一场非同小可的豪赌,将自己的政治命运下押。如果投错阵营,斗争过后,就要“吃自己”了。丑态百出也难怪!
这些头目们,每次只要有机会发言,如召开什么记者会之类的场合,总是一副大气凛然的样子,要以天下为已任,阐明他们在这次党争中要如何竭力复兴他们的党来为华社争取这样那样的利益。拍胸膛的有、声泪俱下的有,情状实在感人肺腑!我们这些华社小民,一时之间,觉得这一下子可好了,要是这些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人物上位,将来华社就有救了、有福了。可是,突然之间,又如梦初醒,突然惊觉这样的场面、这样的话语,以前不都出现过好多次吗?可是,华社的命运改善了多少?即使略有改善也不见得是这些“狗熊蚝蚧”的功劳呀!国际情势的变化、中国的崛起,和本地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本邦华人处境略有改善,不要忘记这些国际因素,千万不要误信这些“熊蚝”的鬼话,以为是他们争取得来的!
这两天,马华的党争居然又有了突变,因为蔡细历又可以合法的回首担任署理总会长了。这一来,廖中莱就“mak kite to mao“了(客语)。
我们对于这场党争,真是愈看愈清楚。这些在公众场合出现时,受到很多爱逢迎拍马分子争着上前握手的人物,如今个个磨拳檫掌,斗个你死我活,到底为的是什么?真的的为民、为党、为国吗?有识之士都在暗笑,也形同看一场猴子戏,其精彩度有过之无不及。
战场上的这些朋友们,如果你们想得到人们的支持,人们的赞许,你们必须改变你们的心态。要搞政治,就必须作好心理准备,不要只为私利,必须为民族、为全民、为全国真正做些有益的事。最近,我国层出不穷的贪腐“疑案”(因为未判罪,只得以疑案称之),的确令升斗小百姓看亮了眼睛。很多以前有点糊涂的小民,如今都具备了粗浅的评审能力了。他们不再是吴下阿蒙!
马华党争几个月了,至今仍无息争的迹象。
本来经过一场特大之后,很多人都以为翁诗杰和蔡细历都会识趣的下台,而被委任为署理总会长职的廖中莱就顺理成章的坐上龙椅,接受这从天上而降的宝座,从此可以意气风发的发号施令了。可是,出乎意料之外,翁没有表示要走,他这美梦成空。看着捧在掌中的鱼儿溜走了,内心一万个不甘愿,于是,翁廖两人由亲密战友一变而为水火不相容的敌对派了。于是,两人都出尽法宝重新招兵买马,扩大自己的团队,以应付下一轮更剧烈的争权夺利斗争。
这个时候,人们就看清楚马华的大小头目的嘴脸。他们神不知鬼不觉的,不知在什么时候似乎都去过中国四川学会变脸术,变起来真个是前后判若两人。他们都深知,这是一场非同小可的豪赌,将自己的政治命运下押。如果投错阵营,斗争过后,就要“吃自己”了。丑态百出也难怪!
这些头目们,每次只要有机会发言,如召开什么记者会之类的场合,总是一副大气凛然的样子,要以天下为已任,阐明他们在这次党争中要如何竭力复兴他们的党来为华社争取这样那样的利益。拍胸膛的有、声泪俱下的有,情状实在感人肺腑!我们这些华社小民,一时之间,觉得这一下子可好了,要是这些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人物上位,将来华社就有救了、有福了。可是,突然之间,又如梦初醒,突然惊觉这样的场面、这样的话语,以前不都出现过好多次吗?可是,华社的命运改善了多少?即使略有改善也不见得是这些“狗熊蚝蚧”的功劳呀!国际情势的变化、中国的崛起,和本地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本邦华人处境略有改善,不要忘记这些国际因素,千万不要误信这些“熊蚝”的鬼话,以为是他们争取得来的!
这两天,马华的党争居然又有了突变,因为蔡细历又可以合法的回首担任署理总会长了。这一来,廖中莱就“mak kite to mao“了(客语)。
我们对于这场党争,真是愈看愈清楚。这些在公众场合出现时,受到很多爱逢迎拍马分子争着上前握手的人物,如今个个磨拳檫掌,斗个你死我活,到底为的是什么?真的的为民、为党、为国吗?有识之士都在暗笑,也形同看一场猴子戏,其精彩度有过之无不及。
战场上的这些朋友们,如果你们想得到人们的支持,人们的赞许,你们必须改变你们的心态。要搞政治,就必须作好心理准备,不要只为私利,必须为民族、为全民、为全国真正做些有益的事。最近,我国层出不穷的贪腐“疑案”(因为未判罪,只得以疑案称之),的确令升斗小百姓看亮了眼睛。很多以前有点糊涂的小民,如今都具备了粗浅的评审能力了。他们不再是吴下阿蒙!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