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陶焰
战后的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由于外州的华文中学奇缺,外州的华校毕业生想要读中学的,很多都涌到槟城这个文化州来升学。笔者也是其中一人。
我家本是贫苦家庭,父母亲咬紧牙根工作,所赚到钱要维持一家子生活已是非常不易,要将我送到槟城读中学,更是难上难了。然而,重视教育的父亲含辛茹苦都要将我槟城来读中学。父亲由于自小就没有双亲,没机会好好受教育(其实他那个年代没有新式学校,仅有私塾;而他连私塾都没有机会进入)处处碰壁吃尽不少苦头,因此无论经济多么拮据,都要将我送到槟城来读中学。父亲又怕我上学会遇到交通上的种种困难,就让我寄宿在学校的宿舍里。
在宿舍里我有机会结识到很多来自别州的同学,有的就此成为“终身好友”,毕业离校后依然来往不辍。
这些特别要好的同学中,就有来自霹雳州峇眼色海(BAGAN SERAI)的同学。峇眼色海有一家东华小学,当时该校有一位教师爱好写作。当年新加坡的《南方晚报》常常有征文比赛,吸引了新马爱好写作者纷纷向该报投稿,一时之间,新马涌起写作热潮,报章上的文章可谓“佳作连篇累牍”;也发掘了几许写作人才。
这里讲几句题外话。大约80年代,槟城的华校教师公会,为了发扬华教精髓,年年都主办中小学生华语演讲/讲故事比赛(中学生演讲、小学生讲故事)、华语歌唱比赛等等。一时之间,中小学学生热衷比赛,教师也乐此不疲的指导/教导,都要争取荣耀。这是自然现象,“谁肯后他人”?就此掀起一股华语比赛之风,好不热闹!
可惜如今这些年月,此风已经沉寂下来了,有关机构是否可以重振雄风,再来掀起一股热潮?
再回头讲讲峇眼色海的东华学校。该校有一位教师笔名陶焰。他曾经有一篇这样的佳作,述说一对在第二次大战前夕恋人。他们虽是恋人,但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这对恋人也不得不随着家人各自逃难去了。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他们就此失散了!
等到第二次大战结束后,回复了正常的生活,可是,这对恋人没有办法取得联系!
后来又几经迁徙,两人要联系上,希望更是渺茫了。
小说故事继续讲下去。话说有一天晚上,男的到歌台听歌解闷(当年大城市时兴游艺场所,有歌台之设,每晚有歌星驻唱。当时的著名歌星有李云、陈美光、张莱莱姐妹等等及一直至今仍对本国歌唱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潘秀琼)。
他在台下欣赏着每一位歌星的演唱。直至轮到一位歌星出来,使他吃了一大惊。“为什么她这么像她呢?”他心跳得很厉害!她唱的是“三年离别又相逢”。
此处要提醒年轻读者,日本南进侵马恰好是3年8个月。
第二个晚上他又再次光临歌台。他注视着,越看越像。他终于忍耐不住了,一直冲上后台去。在后台引起一阵骚动。
待他与她正面对视时,彼此都惊愕了一阵。当年,风气还没有这么开放,没有相拥这一举动,但彼此都泪流满腮!
幸亏的是,他俩都还是孤家寡人,因此,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出戏是美好的收场。
几句闲话:我国应该有人撰写马华文学史;并将他们的作品编撰成册,以传久远。
欣赏《三年别离游相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ovZTho9zPA
欣赏《三年别离游相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ovZTho9zPA
(2018年10月11日草于打铜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