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6日星期三

细味《孟子》章节


细味《孟子》章节

猛然想起在大专时期,读过《孟子》,其中有些章节,很有意思。如:----孟子·滕文公有一段我极为欣赏的文字,谨将其白话翻译抄录如下:(孟子说):“我只听说要用先进的中原文化去改变落后的边远的地区的文化;没有听说过中原文化要被落后的边区文化所改变的”。

如果加以引申:我们中原文化,历史悠久又渊深博大,应该以此感到自豪;为什么去向那些比我中原文化落后的地区学习他们的文化。”这简直是自我作贱。

孟子接着还不怨其烦的说:我只听说过,鸟儿总是从幽暗的深谷飞到高树栖息;却没有听说过鸟儿从高大的树木飞去幽暗的山谷栖息的。

我们是栖息在高大的乔木的鸟,理应昂首高歌,何需飞到幽暗的山谷去躲避起来?

孟子生存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72---289,距今约2300年。他环顾周边的国家的落后情况,才那么有信心的说出如此的豪言壮语。我们这个时代,正逢中国强大的年代。这事实受到世界各国公认,她是不折不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超英赶美,很快的就要超美了!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如今,美国总统不是有一种“怕输”心理作祟,到处“唱衰”中国、打压中国吗?

需知,中国的强大,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一种顺乎天理的洪流,打压、阻挡不了的。别妄想!

我们身居海外,虽然已不再是中国人,但我们体内流着与中国人同样的血,具有同样的遗传因子;而且我们也秉承中华光辉灿烂文化,受其熏陶、吸其精华,精神面貌与中国人何异?因此,与外族相较,一点没有惭色。

我们应该仰起头来,堂堂正正的做人,丝毫无需有什么自卑感,相反的,我们还应该挺起胸膛展现我们的自豪感!

我们不自夸的说比人高半截,已是谦卑精神的展现了,何需咄咄逼人?

最近,有些别有居心,或者没有远见的极端主义人士,动不动就指点华校的不是:什么妨碍种族团结、不能让全国国民融合为一体等等幼稚、肤浅的言论,实在不堪一驳。

如果不要昧着良心说瞎话,在华校接受教育,通晓中英马三语,在国内通行无阻,走出国门,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何不如人之处?这就难怪如今已有许多外族家长将他们的子女送到华校受教育!这些外族子弟,他们将来的出路,肯定会比少过三语的子弟宽广!谁敢否认?

如果讲句公道话,华校现在正在默默地、不夸张地负起团结各族人民的角色呢!

所谓:公道自在人心。只是这样的明白事理的“有心人”,不敢启唇说出心底话而已!环境呀环境!

2018917日草于打铜湾)






看医生为什么不分号码?


   看医生为什么不分号码?

老弱多病,很怕看医生。不是怕医生,而是畏惧柜台的职员做事没有固定的系统。

如果早上去看医生(即使是价钱昂贵的私人医院),就必须到中午一时左右才能回到家。

最近去看一家教会医院,医生非常和蔼可亲,医术也精明,但是,柜台那个小姐不是这么搞的,我早上7时就到达医院排队办理注册手续;然后,就呆在那儿等。差不多到中午时分还没有轮到,就去柜台询问;小姐说:“你下午才来,我三点钟将打电话约你。”

我在家里痴痴地等,等到接近四时,小姐尚未来电话,心想,可能她太忙忘记了,即刻摇个电话去询问。她说你现在可以来了。我即刻赶到医院,又是等。眼见一个个病人进入医疗室又出来,依然轮不到我。我只好耐心的等待。一直等到接近七时才轮到我。办完一切事项,走到医院门口,约好的德士因为过了时早就走了。可能司机还留下几句问候我妈妈的话语,不过,我没有听到。
我看过医生拿了药回到家已经接近八点钟了。真的看医生惨过见首相。我常常这么想,那些怠慢的职员,难道不会设身处地为病人想一想吗?为什么要这样折磨病人?

看牙医也一样,总是等等等,一等就是一个早上或者一个下午。奉劝医院当局( 或者医务所)应该训示你属下的职员,多做一些好事,给病人一个方便,留些善果子孙收吧!

我常常这么想:为什么不分号数?分了号数就照轮为病人诊病。要是那个病人还没来,就叫下一个病人好了。等他回来时,才叫他也不迟呀!这样,既不会影响到医生的生意,也给予病人极大的方便,何乐而不为?

如果分号码,一些“迟号码“的病人,还可以回去上班或者做其他事情,等到轮到自己看病的时间才准时前来,如此,不是省却许多时间吗?病人及家属将感恩不尽!

如今我国的私人医院,多的是一个邻国的病人。当然,作为一个医生,诊病无分贫富肤色,不过,总应该给本国病人一个可以接受的安排。譬如:分号码时分开本国病人和外国病人,然后,根据一个拟定的轮看系统,譬如看完本国若干位病人,才看外国若干位病人。这样本国病人就不致久等了。
记得大约二十多年前,我家一位成员到新加游玩,却患上急性盲肠炎,他到政府医院诊治,医院当局按照规定,将我们当作外国人,安排住头等病房,而且收费方面,另加多少巴仙的费用。那个时候,一花就花掉七八千令吉。

这种制度值得本国参考!

2018926日完稿)

婆婆的心


  婆婆的心

我内外孙都有,有的住在附近,常常来往;有的住在比较远的,来往就没有那么频密了。

其中大女儿住在最近,她两夫妇都是朝九晚五的受薪阶级,因为职位关系,晚上五时是没有办法回到家门的。她家里聘有外籍家佣,负责照顾孩子。不过,家里没人顾着她俩夫妇不放心,因此就一早将佣人及孩子交到我家来,由我家老太婆顾着他们。

这外孙在我家住着,一直到中学毕业出国为止。因此,对这两位外孙特别有感情;我们的儿子与我们同住,他两夫妇的孩子也由我们照顾。所以,这几位内外孙与我们的感情特别浓。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由接触多了培养起来的。这亲密的感情勉强不来。

这几位孙辈,从小在我家长大,由我两老看着他们成长,对他们的感情特深。
我退休后,也参与照顾。每天早上上巴刹买菜的时候,老太婆就费尽苦心,口中念念有词,这个孙喜欢吃什么、那个孙喜欢吃什么,专为他们挑选菜肴,煞费心机。

每次孙辈放学回来吃午饭,老太婆就住在桌旁看他们进食,见到孙辈将她烧的菜吃得干干净净,她就喜形于色;万一有些菜留存比较多的,她就紧皱眉头,似乎内心很有歉意。她一定在想,为什么他们吃不完这些菜,哪里不合他们的口味?有时,她就问问孙辈们,听取他们的意见。孙辈们总会说:“婆婆,今天我的胃口不大好!”又或者说:“婆婆,我今天在食堂吃得太饱了。午饭吃不下。”她这才放心。

两位比较大的孙都出国了,老太婆本可不必再操心了,然而,如今又有两位同住的孙辈要她照顾餐饮。她也是一样费心。

老太婆有一样作为是很“正常”的,就是她心里没有内外孙之分,不像有些人内心总有内外孙之区别,予人有些厚此薄彼的感觉。

这一点,我和她是一样的。在感情上是如此;在学理上也是如此。根据遗传学,无论内外孙,他们都带有我们的遗传一半的一半(子女一半,子女的子女又一半)。

我曾经自己暗暗思量着,我想我们对孙辈的“爱”,不是遗传学的那样,而是天生自然的:我们对他们的感情是真情的流露,不是矫揉造作。
大孙女放假回来,她的父母亲必定直接从飞机场载到我家来,向我俩问候后才回家。

我总觉得, “人是感情的动物这句话说得很对。另外几位内外孙不是看着他们在我家长大的,对他们的感情就没有这么深。这是乔装不来的。
我现在总在思量,以后的孙辈,无论家里环境如何,最好他们的父母不要遣送他们出国深造。我和老太婆实在舍不得离开他们。我更加担心的是,他们毕业后就在他乡滞留下来。“梁园虽好,终非久居之所“。

2018926日续完)

2018年9月24日星期一

细说中秋节


   细说中秋节

我们华人有很多节庆,譬如:端午节、中秋节及冬至。我本人最喜欢的也是这三个。端午节我们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冬至吃汤圆(中国北方人吃饺子),不像其他节日,总是鱼呀肉呀;这三个节日就有它们独有的食品。我喜欢它们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这些独特之处。

值得回忆的是,我们小时候在小山村欢度这些佳节,粽子叶是自己到山野地带采摘的、汤圆粉是自己用粗燥的石磨磨的,吃起来就更加回味无穷!
                                              
中秋节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因为它落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正是圆月的时候。家里有远游的游子的,这一天,父母想念游子,盼望孩子早日归来团圆;游子更是悬念着家中的父母及兄弟姐妹;兄弟姐妹也盼望这个在外的人,及早回来  团圆;至于夫妇,更是希望另一半早日归来。最伤感的是“月圆人未圆”。

我的孩子比起别家的孩子,比较没出息,别家的孩子聪颖睿智遍布全球,我的孩子都在同一个城市居住,其中一个一家子还与我两老同居。虽然是没有出息,但没出息也有没出息的好处,我几乎每天可以见到他们。就如每年的中秋节,他们总是一家子到我家三代人共庆这个象征团圆的节庆。稍微有点遗憾的是,如今有四位孙为了学业尚滞留在国外。但他们都寄来问候并表示想念家人的祝福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们之中,有一位肯定会学成必归来的,因为他常常埋怨那儿的食物他吃不惯,总是惦念着婆婆煮的饭菜够滋味!我对他最“放心”,希望日后他不致受到另一半的牵扯,而滞留在外!

佛家有云:观受是苦。光是这离别之苦,我这个老头子感受特别深。我总是期盼着,期盼着他们早日学成归来团聚!

我年轻时就是一个食古不化的老古董,中学时期我寄宿在学校的宿舍。每年中秋节我们几个同样的老古董,总是买了几块月饼,泡了一壶茶,走到操场席地而坐,一同庆祝这个佳节,望着天上的圆月,彼此述说自己的心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日的好友,有的已经作古了,有的已经联络不上了,可是,昔日相聚那些欢乐的时光,以及他们的谈笑身影依旧历历在目!

昨天恰好是星期天,没工没学,我们就选择这一晚在我家庆中秋。除了几位在国外的孙,其他子孙都到齐,庆祝的食品仅有月饼、柚子、花生、菱角、芋头,一家子边吃边谈,也确实乐在其中;我们也邀请邻近的亲友前来同欢共乐,意义非凡、乐也融融!

目前探月的技术日益进步,很多成功登月的壮举,月球的谜越来破解越多,但,恋月的人们,依然对月那么痴迷。他们宁愿“相信”月亮的种种神话和传说----什么吴刚砍树、嫦娥奔月等等;那种幻想本身就很美,也引起人们面线般长的遐思!这也是中华文化渊源流长的内蕴!它增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仰慕!

中秋,我着实喜爱中秋!

                      

2018924日涂于打铜湾)


2018年9月20日星期四

华文教育的优势


  华文教育的优势

极端分子有他们的小算盘,动不动就拿华文教育来开刀,说什么华文教育分裂民族的融合、阻碍国民的团结等等论调,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本邦的华文教育遵照教育部的课程纲要编撰,符合国家教育原则;华文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教导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做人处世之方及以和为贵的种种行为准则。这样的为人处世之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符合任何爱好和平的宗教的教义的。

华文教育从不教人“唯我独尊”、“自吹自擂”的沙文主义精神。他们受的教育教导他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现在平易的言辞来说明,就是互利双赢的哲学思想。

如今,全国有上万的外族子弟在华校受教育,他们可以印证这种说法;他们的言行也可以表现出这种教育的精髓。华文教育绝没有教人“损人利己”、“侵夺”他人财物以自肥。华文教育没有鼓动损人利己的主张;她认为“要怎样的收获,先那样的耕耘”,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在实用方面,华文教育注重国英华三语的教导。一个华文中学毕业的学生,他可以掌握三语,这对于出来某事的学生,实在是左右逢源。无论从事士农工商的各行业,必然受到雇主的极大欢迎。因为这样的人才,可以应对我国绝大多数的族群对手(譬如:顾客)。

举银行为例;一位站在柜台的职员,来的无论是华巫印那个 民族的顾客,他都可以应付裕如,无需假借翻译。你凭良心说,这算不算便利?华校以外出身的职员,能这样悠游自如吗?
华校出身的人士,他们可以阅读三语报章,对于各民族的社会动态、他们族群的喜怒爱憎了如指掌,不至于以言语或行动伤害到这些族群,并且可以投其所好迎合他们的意愿。这样族群之间的相处,是否会比较融洽?

要是不了解其他族群的意愿,人家一提出什么一样,就心腹自用,以为别人要占便宜、想要有非分的要求了、将侵犯到自己的权益了;于是,先下手为强,将人家先来个封杀。实在看不出这样的作为怎能有利于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
如今,中国已经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的经贸活动,都得有她参与、也免不了要与她交往。没有一个国家能闭关自守。要与中国交往,以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你说,我们要是要与中国搭上经贸关系,直接与她交往还是要通过第三者更加快速和有利?这是无需指点而自明的。

无需举出高职位的人员为例,只需要指出一个普普通通电话接线生为例就够了。电话铃响了,接线生拿起电话,对方无论用华巫英语,接线生必能应对裕如。不需要问“阿贵”都知道那样比较便利、比较快速了。
华文教育在独立61年后的今天,依然面对种种刁难;其实要是公正的裁夺,华文教育应该是国家领奖的教育体系。现况如何?

2018921日补完)


2018年9月11日星期二

协和90周年欢庆晚宴侧记


  协和90周年欢庆晚宴侧记

协和2018811日(星期六)举行90周年欢庆会。这90周年应该是从创办幼儿园算起。

协和是先办幼儿园,接着办小学再办中学。我1952年到槟城来读中学,协和尚未办中学。当时,协和的校舍是在车水路,即如今的协和幼儿园及协和小学所在地。那时协和只办到初中而已。等到我读高中的时候,就有协和的初中毕业生来我就读的中学插入高中班级,我班上就有几位来自协和的女同学。

1963年进入协和中学教书,那时协和中学已搬迁到约律(YORK ROAD)现址上课,与小学部及幼儿园正式分开了。当年的校长是庄琼珠女士,她是上海一家基督教会办的圣约翰大学毕业的校友。她为人慈爱温和。真没想到我在协和中学一呆就呆了38年,前28年是当教师,后10年是当图书馆助理。
我退休后即时担任全职的图书馆助理;退休前我除了教书之外,也是图书馆华文部主任,退休后做这份工作,得心应手。

我高中毕业后,接着就在母校滥竽充数当起教师来了。这当年的母校很使我失望。我在那儿教满一年之后,第二年就接不到续聘书了。这并不是我有什么缺失,原因是我不是KA  KI  LANG(潮语自己人)。有KA  KI  LANG 要到这家学校来教书了,遇上没有空缺时,就得向非KA  KI  LANG的教师找一人来开刀,以便制造一个空缺来安插KA KI LANG。我没有护身符,就做了羔羊。幸亏,我认识一位报界的老前辈,他是一个很有分量的报界人物,董事们的新闻靠他的妙笔“铺垫”。因此,他这位“无冕王帝”一出面,聘书的事就解决了。我虽然又有了聘书,但是,我已经做好“松人”的决定了。这样的地方,绝不是久留之地。第二年我便进入师训,受训成为合格教师了。

我受训毕业后,被派到外州服务,后来得到一个机缘,才到协和来任教。想不到一呆就呆了38年。这因为协和地利人和,也是一份缘。

我初进协和,因为只有师训文凭,所以教授的是初中班级;等到我1976年考获伦敦大学的荣誉文学士学位之后,便成为高中华文教师,教高二及高三(FORM 4 $ FORM 5的华文并且也兼教中国文学。

这一次的90周年校庆庆典晚宴,来参加的除了本校的校董及社会闻人外,多的是校友。

当晚,到我的宴席桌来向我问候,就有以前教过的初中学生及高中学生。她们自我介绍,有的已经当上了婆婆。这是当然的道理,我 这个老头子今年也已超越耋之年了(超过80高龄)。她们恭喜我尚健壮如昔;我也恭喜她们家庭幸福美满而且事业有成。


二十世纪70年代中国尚是一个受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抵制”的对象。当时,周恩来总理展开“兵乓外交”手腕,与国际上许多爱好和平的国家结缘。我国也派过兵乓球队到中国参与友谊赛。当年,在我国的“兵乓外交”兵乓队里,就有3位队员是来自我校的,我如今记得的是林月云、曾小英,另外一位已遗忘了。当晚来参与盛会的有曾小英。由于我也教过她,她也上前来与彬彬有礼的与我叙旧。

小英的这一班,我曾经带领她们到海边的“水楼”度假过(PICNIC)。当年到海边度假甚为盛行。小英尚在夜晚的游乐时间里唱过一首当年流行的曲子《苦情花》。唱得极富感情,赢得不少掌声。这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我曾经受邀参加过好几届同学的离校多少多少周年叙旧会,就是没有见过小英,原来她已在外州定居了。这一晚能见到她,实在很高兴!

我相信学生们见到我们尚健壮,必然很高兴;当老师的见到学生都成熟了,事业有成而且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当然也是欣喜十分的!人之常情嘛!

当晚见到的学生中,有许多都与我交换了电话号码或者其他通讯方式。其中有一群学生还约我参与她们九月初的一个聚会。我欣然接受她们的邀约。

能与昔日教过的学生话旧,是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一件非常欣喜又荣耀的事,我以为。

 201896日草于打铜湾)

2018年9月1日星期六

母亲,你在何方?


母亲你在何方?

如果有人问我,母亲伟大还是父亲伟大?我必然回答:“他们一样伟大!”这是肺腑之言。

母亲的父亲是旧时代懂得文墨的人,也是一位中医师,而医术极其精明,我们那个偏僻的山村乡下,常常听到人们说起,某某人出麻的时候,就是谢医师救回他这条命的。那谢医师就是我的外祖父。坏就坏在他比他的兄弟 们强得多给宠坏了,嗜好吸鸦片,害惨自己一生。

外祖父的父母,大概抱着一线希望,盼望这个儿子送去番邦磨练一番,希望能令他戒掉鸦片瘾。可是,事实证明这种嗜好是无法戒掉的。

外祖父南来后依然鸦片烟缠身,一生赚的钱自己花销,家是由外祖母支撑的。
外祖父母南来后,又添了一位女儿。这女儿倒是识得文墨的。由这里,让我更加相信人的智慧是有遗传性的。母亲是文盲,是因为外祖父母南来后,母亲留在乡下打柴割草供养她的老祖母,没有机会学习文化。

母亲结婚后,就跟着父亲打拼,供养子女。父亲辛勤的工作,为了家计可以比拟一头牛。他除了做他的正业之外,也做了很多副业,如:种菜、捉鱼、养鸡、养猪等等。就因为父母肯于打拼,他们的七个子女中,居然有四顶方帽子。

父亲身体健壮,步行起来比我们做子女的都快。可惜的是他七十五岁过后,心脏就有点毛病。当时,我自己也是几个孩子的父亲了。我的经济负担也重,不能让他到医院去细治疗,只是在私人药房诊治而已。就这样,他在76岁那年就病逝了。这一点,是终身引以为憾的!

父亲的早逝,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那一年的学校假期,由我的儿子陪伴他到新加坡探望我的一位弟弟。我儿子在新加坡得了急性盲肠炎住院动手术,他自己感到内疚,以为这场病是他引发的。父亲内疚的结果,引起了心脏病爆发而逝世了。

母亲在父亲逝世后,依然住在我家。她对待我的子女非常疼爱。我们一家都非常孝敬她老人家。可惜她在82岁了那年,患上了绝症而逝世了。

母亲在逝世前一年,我陪着他回过广东的乡下探望亲人。母亲17岁才南来与她父母回合,因此,她对于乡下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我陪着她在乡下游览,母亲一一告诉我当年某处某处发生的故事,娓娓动听!

这一件事,算是我对母亲最漂亮的回报!

记得她临终那刻,召我们夫妇俩到她床前对我们说:“我生病这么久,都是你们夫妇俩照顾。你们不要责怪弟妹们。他们住得远不能照顾我。”

我们夫妇俩呜咽着,还能说什么?

母亲,你离开我们已经23年了,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你,尤其是家中有喜事的时候,更希望你能在一起与我们分享!

欣赏《母亲你在何方?》: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Cy483JeYWY

201891日草于打铜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