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明》
无论你的感受如何,中秋节又到了。
华族的节日很多,不过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及元宵节更加有点特别,我特别喜爱。这几个节日都有特殊的糕饼享用,庆祝起来就觉得意味不同。
月饼是圆形的,吃的时候,很容易令人想到家人的“团圆”。
以前在霹雳的家乡,纯朴的乡人每逢中秋必定家家户户都以月饼拜月亮。
我们华人由于籍贯的不同,对月亮就流行着各种不同的传说。这些传说也都意味深长!
小时候在家乡读小学,由于父亲工作的地方是在我们山村的家乡更偏僻的一个住户不足十家人的山野地方,那儿没有小学,我只好一人独居。每逢中秋,当家家户户拜月的时候,我想起远方的家人弟妹,每每痛哭流涕一夜难眠。
有句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个庆团圆的节日,就更加令人思念远离的亲人了。以前想念出外求学的子女,如今,也挂念出国深造的孙辈。
好些朋友,子女都到外国深造了,而且在国外成家立业,家里就只剩下两老相依为命,我相信他们在中秋这个节日,必定一定也会思念远方的子女吧!
我小学毕业后到大城市念中学的时候,寄宿在学校的宿舍,所交的几个朋友,由于气味相投,每年中秋节,我们几个都买了月饼,到操场庆祝,各自述说自己的志趣。毕业离校后,我们依然来往频密。无奈如今这几位同学都先后作古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意落谁家?”
佛教有句话:“观受是苦”。不错,人生实在是苦多于乐。不讲其他的苦,单单是别离的苦就够你受了。如今很多家庭,为了工作,夫妇分开的;子女为了前途,在外国深造的;子女毕业不回来而滞留外国的,比比皆是,我相信这些为人父母者,在夜阑人静时思念起子女们必然也老泪常垂的吧!
坏事哭,有理!子女有成,应该高兴才对,可是也哭。
你说:“观受是苦”说得对吗?
“爷娘念子长江水,子念爷娘一阵风”。我觉得不一定父母才会思念子女,子女思念父母的也不在少数呀!就看你是不是一个很重情谊的人罢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017年10月1日完稿于打铜湾)
月到中秋分外明(二)
讲到中秋节话题特别多。中秋节是我喜爱的华族众多节庆一个十分十分喜爱的节日。
小时候住在山村的家乡,庆祝中秋节的印象特别深,至今磨灭不了。
小地方的村民,对于华人的节庆特别重视。孩童更加喜爱这节日,因为他们可以成群结队的提灯游行。这灯笼是竹制的居多,也有用铁线做的。竹是孩童上山自己砍来的,很少人家需要成年人出面去做这些工作。“贫穷儿女早当家”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当然这灯笼框也有用芦苇做的;芦苇做的比较不耐玩!
做灯笼先是制作灯笼框。这框是四方的,不过将它稍微放斜了扎起来,就成为菱形了。小地方的杂货店什么都卖,所以,先去杂货店将七色的灯笼纸买回来,然后将不同的灯笼纸用浆糊粘上灯笼框。这浆糊也是自己用木薯粉自己炮制的。粘上了灯笼纸之后,还为灯笼做下垂的“尾巴”,看起来就更加有韵味了。在灯笼上面系上四根绳子,再做一个提手,就可以提着四处逛了。
然后,在灯笼的四个菱形的花纸上,用毛笔写上几个歪歪斜斜的字体:“中秋快乐”,就可以提用了。
山村的家乡,房子(先是茅草屋,后来改用锌板,下雨时,将锌板上流下来的雨水盛起来就可以食用)都是依山建筑的,有上中下三行的房子。孩子们在中秋夜就提着灯笼,在这三行的门前提灯游行。他们一面走一面唱着(用客家话,因为居民都是客家人,所以叫客家村):“灯笼WA
WA 光,开把锁头开把枪”(为什么用“锁头”和“枪”我则不大清楚)。
灯笼内点的是蜡烛,有时灯笼纸热了就会燃烧起来,无论大人或小孩没有人认为这是危险的事,而禁止提灯。可见村民对民族习俗是多么的执着!
山村里也有两家当地的菜馆,规模虽小,也每年制作月饼来卖,整个山村的居民都是他们的顾客,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我现在也觉得当时的月饼,比现在大茶楼制作的月饼还要好吃。先入为主的观念作祟吧!
小地方的居民都非常重视自己的节日,无论是年还是节,也无论是穷还是富无不大事庆祝,不像我所居住的这个大城市那样,似乎这些节日对他们而言,都是可有可无的那样。
不必讲中秋这个小节日,就是我们华族最重视的农历年,我所住的这个村子,居民都是淡然度过的,可是,到了天公诞,他们就闹翻天似的大大庆祝一番。我总觉得莫名其妙!也许年纪大了,罗嗦也多。其实别人怎样庆祝,干我什么事,哪容我置喙?“自作多情”罢了!
月到中秋分外明(二)
讲到中秋节话题特别多。中秋节是我喜爱的华族众多节庆一个十分十分喜爱的节日。
小时候住在山村的家乡,庆祝中秋节的印象特别深,至今磨灭不了。
小地方的村民,对于华人的节庆特别重视。孩童更加喜爱这节日,因为他们可以成群结队的提灯游行。这灯笼是竹制的居多,也有用铁线做的。竹是孩童上山自己砍来的,很少人家需要成年人出面去做这些工作。“贫穷儿女早当家”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当然这灯笼框也有用芦苇做的;芦苇做的比较不耐玩!
做灯笼先是制作灯笼框。这框是四方的,不过将它稍微放斜了扎起来,就成为菱形了。小地方的杂货店什么都卖,所以,先去杂货店将七色的灯笼纸买回来,然后将不同的灯笼纸用浆糊粘上灯笼框。这浆糊也是自己用木薯粉自己炮制的。粘上了灯笼纸之后,还为灯笼做下垂的“尾巴”,看起来就更加有韵味了。在灯笼上面系上四根绳子,再做一个提手,就可以提着四处逛了。
然后,在灯笼的四个菱形的花纸上,用毛笔写上几个歪歪斜斜的字体:“中秋快乐”,就可以提用了。
山村的家乡,房子(先是茅草屋,后来改用锌板,下雨时,将锌板上流下来的雨水盛起来就可以食用)都是依山建筑的,有上中下三行的房子。孩子们在中秋夜就提着灯笼,在这三行的门前提灯游行。他们一面走一面唱着(用客家话,因为居民都是客家人,所以叫客家村):“灯笼WA
WA 光,开把锁头开把枪”(为什么用“锁头”和“枪”我则不大清楚)。
灯笼内点的是蜡烛,有时灯笼纸热了就会燃烧起来,无论大人或小孩没有人认为这是危险的事,而禁止提灯。可见村民对民族习俗是多么的执着!
山村里也有两家当地的菜馆,规模虽小,也每年制作月饼来卖,整个山村的居民都是他们的顾客,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我现在也觉得当时的月饼,比现在大茶楼制作的月饼还要好吃。先入为主的观念作祟吧!
小地方的居民都非常重视自己的节日,无论是年还是节,也无论是穷还是富无不大事庆祝,不像我所居住的这个大城市那样,似乎这些节日对他们而言,都是可有可无的那样。
不必讲中秋这个小节日,就是我们华族最重视的农历年,我所住的这个村子,居民都是淡然度过的,可是,到了天公诞,他们就闹翻天似的大大庆祝一番。我总觉得莫名其妙!也许年纪大了,罗嗦也多。其实别人怎样庆祝,干我什么事,哪容我置喙?“自作多情”罢了!
(2017年10月4日草于打铜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