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中文
中文,我们这里基于许多因素,都将她称为华文。无论她什么称呼,我都一样爱她。
我爱华文应该是受我父亲的影响。父亲幼年丧父,一生连私塾都没进过(当年尚没有学校之设),但他靠着偷出来的时间,不间断的自修,终于会阅读报纸及书写简短的书信。他没有什么高深的知识,但却断然将他所有的儿女都送到华校受教育。父亲做错了吗?没有。我们兄弟姐妹都没有责怪过父亲,而且对于华文教育教育成就了今日的我们,我们内心对父亲只有感激,除了感觉还是感激。
我的祖父母是从中国南来的。祖父母都先后过世了。父亲南来时尚是襁褓中的婴儿,什么都不懂,难怪。他们之所以南来,无可讳言,是因为那时中国农村经济“破产”,不要说不是餐餐有白米饭吃,如果有番薯木薯能够餐餐肯饱就已经是万幸了。
父亲因为小时候营养不良,所以个子矮小。家里赤贫,他不要说连私塾都没有上过(那时只有私塾,没有小学),可是,从小就做童工讨口饭吃的他,却“东看看西看看”,能够阅读中文报,而且还会书写简单的书信。譬如:我到城市读中学,与他书信来往,都是他的简短信函。这一点我非常佩服他。
他长大后,靠着“贵人”的提拔,终于进入一家很具规模的锡矿公司的发电厂做一名“电工”。这工作除了是轮流三班的工作外,最要考究的是每一个小时,都必须为电力“产量”做记录。这发电厂里有很多很复杂的电表,电工必须看了电表做必要的记录。
父亲做的,算是技工的工作,至于坐在装有风扇的办公室里的算是高人一等的“财库”了。不消说,这些财库都是清一色受英文教育的。“人人想往上爬”,照理父亲应该送他的子女去受英文教育才对。可是,父亲就是那样的“不识时务”不让他的子女“往上爬”,将家中7个子女全部送进华校受教育。父亲的固执居然到了这种程度。
我常常这样想,父亲有错吗?我思量很久后,终于得出一个结论:父亲没有错,因为他的子女中居然有四顶“方帽子”!
因此,我国的环境虽然不尽理想,不过,有机会受完整的华文教育,由小学到大专,是我们华裔最值得珍惜的!
环顾四周,我们有华文出版的书报、有华文招牌、电台和电视台有华文节目,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保爱的。
年纪大了,免不了这里病那里病,看医生是常事。我“光顾”的几家私人医院,最少有百分之四十的求诊者,都是来自一个邻国的病人。这一点也是我们应该感到自豪的。医院的医生、护士有百分之九十是我们华人;我们还不致要到新加坡看医生。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了,我华人不仅是我国的受益者,也是对祖国具有特殊贡献的民族。
华族辛辛苦苦创办的华校不仅收容华裔子弟,也欢迎和接纳外族子弟来接受华文教育。以我霹雳的家乡来说吧:我的母校仅有30多名学生,华裔只得9位,其他是马来族、印度族,甚至沙盖族的子弟。充分展现华校的有教无类。母校之所以学生人数稀少,是因为那儿没有适合我华族年轻人的工作,因此很多华人日都迁移了。不过,虽然如此,华裔学生少,董事部门户开放,收容其他族群的子弟进来接受华文教育,让他们亲身体会华文教育的精华;让他们充分了解,华文教育不像很多人说的洪水猛兽!
华族辛辛苦苦创办的华校不仅收容华裔子弟,也欢迎和接纳外族子弟来接受华文教育。以我霹雳的家乡来说吧:我的母校仅有30多名学生,华裔只得9位,其他是马来族、印度族,甚至沙盖族的子弟。充分展现华校的有教无类。母校之所以学生人数稀少,是因为那儿没有适合我华族年轻人的工作,因此很多华人日都迁移了。不过,虽然如此,华裔学生少,董事部门户开放,收容其他族群的子弟进来接受华文教育,让他们亲身体会华文教育的精华;让他们充分了解,华文教育不像很多人说的洪水猛兽!
大城市的华人医院,接收外国人诊病、我家乡的华小接受异族子弟受教育,这说明什么?
大家应该好好思量一番!
仁丹市区
(2017年8月15日涂于打铜湾)
(2017年8月15日涂于打铜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