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受是苦
佛法有所谓的四念处,提到四观,,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及观法无我。我对佛法一点心得都没有,因此,本文所谈与佛法没有一丁点的关联,只是在中学时,有一天,校长庄泽宣博士周会时间,请来了一位很有学问的长者演讲。据长者自我介绍他是庄校长国内大学的同学,如今在泰国从商。听他的讲演,就知道他是一位饱学之士。
他的讲演,仅是发挥佛法“观受是苦”这一点而已。他的演讲深入简出,是佛法的活学活用。他相当长的演讲,不沉闷,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的最大理解是:人生是苦多于乐。这种观点我至今时常玩味。
真的,人的一生,苦的确多于乐,且不提家里发生什么不幸的事情,即使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就够你苦了。
本来,一家子父母、兄弟姐妹在一起生活,实在是其乐无比;可是长大了兄弟姐妹各人结婚去了,成了家都得过独立生活,不得不分开;如果彼此依然住在同一个城市还可以常常相约吃一餐半餐饭,常常可以见面;若是其中一两位搬到外地居住,要多久才能见面呀!至于移居外国的就更不知多少年才见面一次了!可能终身就没有相见的时刻!这种思念的苦,说得出吗?别人能理解吗?
很多人为了生活,做丈夫的不得不到外地谋生,夫妇分离了,这种思念之情要用什么语言才能表达出来?即使表达出来有用吗?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来描述。孩子在外地,或者外国,做父母的一天天老去,等待得孩子回来团聚吗?“父母念子长江水,子念爷娘一阵风”。一个邻居孩子绝顶聪明,学成后在美国当上很高的职位。母亲病危了,急电召他回来,住上整十天,可是老太婆又不断气,等他回去了,一出机场就接到来电母亲往生消息了。他的假期满了,又要拖男带女的,就不能再回来处理丧事了。你说这是不是终身遗憾的事!
我有好几个孙,他们的爸妈工作忙,因此这些孙辈有的都是我们两老一手带大的,对他们感情特别深厚。大的到外国读书去了,一两年才能回来一次,我们两老就特别记挂着他,晚上想起来,就是整夜不能入眠;如今他的弟弟明年又要出国了。情何以堪?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说得好!
这不是正应上“观受是苦”这句话吗?做人实在是时时刻刻受苦、处处受苦、事事受苦。不谈别的苦,单是离别的苦就够你受了。这些苦,任凭是什么超人都逃不了的,除非你缺少这方面的敏感性!
当年我还没有退休时,最怕就是年尾高中毕业同学的叙别会。不参加不行,与他们相处两年呀!有情呀!但是,一到曲终人散,唱起离别的歌来时,我都老泪纵横!他们不正像我的儿女吗!儿女要离开了,不知何年何月才有相聚的机会,谁能说得准确?
离别像杯苦酒,酒喝多了会醉,“一醉解千愁”。离别的苦却不能令人醉,只会在折磨你!一直进入心灵深处!逃不了,躲不了,苦呀!
(2015年11月29日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