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街便溺谈起
中国男童在香港旺角的“一泡尿”事件,引起了一场相当大的舆论热潮。有说中国人欠缺文明意识;有的批评说得更加严重,直言中国号称有5000年文明,居然“培养”出这样的国民,这样的文明有何用?
诋毁中华文明的人,应该是那些崇洋媚外的家伙。虽然中国“今时不同往日”,国势日臻富强,在国际上发挥极大的影响力,但是一些人奴性难改,中国有什么良好表现,他们视若无睹;只要一旦有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就会无限放大,加以恶评。这些人没有国家民族意识,根本连禽兽都不如,正好拿一句广府话:“当他们死的”来看待可也!
本文不在辩解中国文明的优劣,只是想说明一种“习惯”要改变需要时间。
我记得约莫40年代,当时我们居住在霹雳的一个小山村,当时笔者尚是孩提时代,每次父亲上街带我去的时候,无论走在街道上,或是在店铺里,父亲要是有痰,就是一口吐在地上,然后用木屐在地上磨几磨就算了。不但父亲如此,几乎是人人如此(那时人们都穿木屐,连拖鞋都还不流行)。这是习惯使然。
他们这样做,当然是缺少卫生常识,也可说公民意识没具备。如今,全马无论大小城镇还有人随地吐痰吗?随着时日的推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人学上,坏习惯不知不觉中就改过了。不过,这需要时间。
我小学毕业后。到槟城求学,那时已经是50年代了,当年川行槟城市区的所有巴士车,每一辆都挂上一个告示牌,上书:“不准随地吐痰,DO NOT SPIT。” 槟城算是全马的大都会了,随地吐痰的习惯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小市镇。习惯使然呀!
笔者不是赞成随地吐痰的坏习惯,坏习惯总要改掉的,这里要强调的是:一种坏习惯要改掉需要时间。
中国自从1940年“鸦片战争“之后,受尽列强侵略,受到列强的欺压,国势一蹶不振,国家贫穷,人民生活困苦。所谓:“衣食足而后知荣辱”,“衣食足而后礼仪兴”。衣食不足的年代自然就顾不了那么多“荣辱”和“礼仪”的事项了。长时期养成的坏习惯,无法很快改变过来,这是应该理解的。
中国近三、四十年来,已经逐步强大了,中国政府也深知人民中尚有一部分人欠缺文明意识、行为不够文明,尤其是乡村地区的人们,因此,到中国旅游,在许多地方,特别是旅游景区,都可以看到悬挂着呼吁人民要学做文明人的标语。
这里顺便补充几句。笔者是十足的“山芭仔”,后来在城市定居。大约40多年前,我乡居的父母亲来我家居住,或者是亲戚来探访我时,他们的讲话声浪特别大。隔壁邻居常常半开玩笑半讽刺的问:“你的亲戚又来了,要住多久?”这也是一种习惯,他们是不自觉的,如果他们在城市地区居住一段时日,也必定会“入乡随俗”改变过来,融入城市社会的。
笔者无意为那些“不文明”的举动、行为辩护,我的本意是:这些那些举动和行为,需要些时日才能改过来。不应该一口咬定中华文明输于西方文明。
(2014年5月4日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