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什么?
#文:文化乞儿
屈指算来,约莫有十年光景了。在一个佛法的讲座上,慧海法师回答听众的问题时补充说:“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比财富?为什么不比道德?比学问?难道这些不能比吗?一定要比财富!”
其实,法师的回答不是这个讲座的主题,他是回答听众的问话而临场发挥。不过,却一言惊醒梦中人。真的,我们长久以来,习惯于这个社会的“常规”,以为财富才可以拿来与人相比,比不过就免谈了。除了财富,真的其他就没价值吗?就没有相比的价值吗?虽不是讲座的主题,我却认为,我在整个讲座中,最受用的反而是这句话。
人们惯于比财富,热衷比财富,遂形成我们的社会笑贫不笑娼的风气。
一位富家太太因为孩子在校犯规,受到老师的责罚,她“君临”教员办公室与老师理论,知道自己理亏后,巧辩、狡辩、诡变都没办法改变事实了,就说:“当教师有什么了不起,薪水还不够我一天的shopping。”一时传为佳话。
教师号称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向来自以为是受到尊重的专业,原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财富的魔力也实在大。你看,在校的时候,班上成绩顶呱呱的,后来很多成为专业人士:医生、律师、工程师、大学讲师,可是,等到他们这一届毕业同学举行离校多少多少周年纪念联欢宴会时,往往宴会的主持人没有他们的份儿,而是那些腰包比较鼓胀的同学。如果同学们趁着联欢宴会筹点钱回馈母校,喊得最大声、钱出得最多的,往往也不是专业人士。
我们华人社会,很多教育、公益、慈善事业都得靠华人社会人士解囊赞助。而赞助的人士中,最“特出”的也往往不是这些当年在班上成绩佼佼者者,而是豪富之辈。于是,社会上就慢慢形成一种风气,豪富之人就高人一等,事事以金钱挂帅。我们这个社会就变成惟钱独尊了。
其实,历史上那些抛头颅、溅热血、出生入死保卫国家、搞革命推翻腐朽政权,因而改变了历史的人物,他们的高风亮节,岂是钱财可以比拟的吗?又如科学家,他们的发明,推进了人类的文明、改善人类的生活;有时候,他们的科技发明,让他们的祖国得以跻身强国之林,他们的成就,难道会输给豪富的贡献吗?你看,如今世界各国的情形几乎都一样,许多对国家贡献极大的人,他们得到的金钱奖赏,连一个运动员都比不上,你怎么说?
我出国旅游,与新认识的团友交谈起来,许多人出示他们的名片,上面印着密密麻麻的,尽是公司的董事长、董事……的衔头,令人刮目相看;可是,等到导游讲解景点的历史、掌故时,他们却在树荫下乘凉。这时候,我就感受到学问的威力了;也只有在这时候,我才醒悟,原来自己还有比人家稍微强劲的地方。
“疾风知劲草,乱世识忠良“,很多历史上的伟人,他们之所以名留青史、万古流芳,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的财富,而是他们的英勇事迹;我华社的林连玉,沈慕羽,岂是豪富之人?然而,为什么人们一谈起他们,必然肃然起敬?因为他们的德行高、为华教的贡献巨。
社会上的评估标准,有改变的必要;除了看重财富之外,还有很多人的贡献也是不容抹煞、不容小觑的。
胸中有文墨的人,内心世界广阔无比,精神生活美满丰富,何须藏头缩尾的做人,自以为矮人一截?
(2012年1月30日稿)
2012年1月29日星期日
读书是为了改造环境,不是为了适应环境
读书是为了适应环境,不是为了适应环境
#文:巴古山
中 学 时 代 有 一 位 老 师 讲 过 一 句 话, 至 今 依 然 铭 记 心 中, 而 且 觉 得 是 至 理 名 言。 他 说:“ 读 书 是 为 了 改 造 环 境, 而 不 是 适 应 环 境。 如 果 大 家 都 一 味 去 适 应, 恶 劣 的 环 境 如 何 得 以 改 善? 社 会 怎 能 进 步?”
当 时 正 值 维 护 华 文 教 育 运 动 风 起 云 涌 的 大 时 代。 许 许 多 多 顺 应 潮 流、 适 应 环 境 的 言 论 充 斥 官 方 舆 论。 这 些 歪 论 的 要 旨 是: 顺 应、 适 应 的 就 前 途 光 明, 不 识 时 务 的 将 会 穷 途 末 路。 可 是, 有 许 多 具 有 先 知 先 觉 眼 光 的 人 物, 认 为 不 能 接 受 这 种 刻 意 制 造 的 现 实 事 例, 他 们 展 开 不 懈 的 斗 争 和 争 取。 虽 然 鸡 蛋 敌 不 过 石 头, 失 去 了 不 少, 但 也 保 留 了 许 多 基 本 的 权 益。 如 果 当 时 听 信 了 惑 众 妖 言, 只 是 顾 着 适 应 环 境, 华 文 教 育 今 天 的 面 貌, 肯 定 不 是 这 个 样 子, 可 能 早 已 应 上 一 句“ 面 目 全 非” 了。
古 往 今 来, 许 多 不 合 理 的 礼 俗、 措 施 和 法 令, 有 见 识 的 仁 人 志 士, 都 不 会 盲 从 的 只 顾 适 应, 他 们 要 改 革, 要 改 造, 前 仆 后 继 的 斗 争; 这 些 不 合 时 宜 的 礼 俗、 措 施 和 法 令 才 得 以 改 得 更 合 理, 我 们 的 生 活、 我 们 的 社 会 才 有 所 改 进, 后 代 的 人 才 能 生 活 得 更 幸 福。
1919 年 的“ 五 四 运 动”, 除 了 要 求 政 府 不 要 向 日 本 提 出 的 所 谓“ 二 十 一 条” 屈 服 之 外, 也 掀 起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浪 潮。 陈 独 秀、 胡 适 之 这 些 人 不 都 是 饱 读 经 书 的 大 学 问 家 吗? 如 果 为 了 适 应 环 境, 他 们 就 无 需 发 动 白 话 文 运 动 了。 他 们 这 项 运 动, 受 到 多 少 人, 包 括 以 林 琴 南 为 首 的 保 守 派 的 非 议 与 阻 挠, 但 是, 由 于 他 们 和 一 群 具 有 先 进 思 想 学 者 的 极 力 提 倡, 力 排 众 议, 白 话 文 终 于 取 代 文 言 文 成 为 正 统 的 沟 通 媒 介。 而 这 个 新 文 化 运 动, 启 发 了 中 国 人 的 民 主 思 想, 促 进 了 中 国 人 崇 尚 科 学 的 精 神, 使 中 国 社 会 兴 起 惊 天 动 地 的 变 化, 将 腐 朽 的 封 建 礼 俗 一 扫 而 光, 扫 除 了 社 会 进 步 的 大 大 小 小 的 绊 脚 石。
毛 泽 东 逝 世 了, 华 国 锋 接 棒, 他 提 出 了“ 两 个 凡 是” 的 准 则, 即:” 凡 是 毛 主 席 作 出 的 决 策, 都 必 须 维 护; 凡 是 损 害 毛 主 席 形 象 的 言 行, 都 必 须 制 止。” 如 果 中 国 政 府 这 么 萧 规 曹 随, 不 加 以 变 更, 中 国 就 会 执 行 没 有 毛 泽 东 的“ 文 革” 路 线。 幸 亏 一 批 革 命 元 老, 如: 叶 剑 英、 李 先 念、 聂 荣 臻、 陈 云 等 怂 恿 华 国 锋 先 解 决 了“ 四 人 帮”, 接 下 来, 才 制 造 一 个 局 面, 让 华 国 锋 不 得 不 将 领 导 棒 子 交 给 邓 小 平。
邓 小 平 掌 权 后, 在 一 批 革 命 元 老 的 支 持 下, 始 能 展 开 改 革 开 放 的 政 策, 取 得 今 日 成 果, 国 家 面 貌 改 变 了, 人 民 的 生 活 水 平 提 高 了, 令 中 国 在 国 际 舞 台 扮 演 的 角 色 一 天 比 一 天 重 要。 这 充 分 证 明 只 适 应 不 改 革, 在 原 地 踏 步, 国 家 的 前 途 将 停 滞 不 前, 甚 至 还 会 倒 退。
我 们 的 社 会, 时 不 时 都 有 一 些 新 鲜 的 事 儿 出 现, 有 些 人 把 这 种 事 儿 宣 传 得 天 花 乱 坠, 不 过, 如 果 仔 细 分 析, 这 些 事 儿 付 诸 实 行, 可 能 后 果 不 堪 设 想。 这 时 候, 我 们 就 不 能 只 求 适 应, 一 味 追 随 了。 我 们 一 定 要 想 方 设 法 有 所 改 进, 争 取 改 变。
读 书 人 见 识 广, 眼 光 远 大, 可 以 洞 悉 过 去 未 来, 能 分 辨 是 非, 千 万 不 要 昧 着 良 心, 一 味 做 帮 凶 劝 人 家 去 适 应 环 境, 不 知 有 所 改 进。
只 会 适 应 环 境 的 人, 不 思 改 进 的 人, 是 时 代 的 应 声 虫。 他 们 永 远 是 人 家 的 仆 从, 就 像 一 头 摇 尾 狗, 只 知 道 奉 承 主 人, 不 问 是 非 黑 白 只 是 跟 从, 只 知 道 适 应; 读 书 人 有 觉 人 家 所 未 觉, 知 人 家 所 未 知 的 鉴 别 能 力, 明 辨 是 非, 能 认 清 方 向, 要 带 领 人 民 走 改 革 的 道 路, 始 能 有 更 美 好 的 明 天。
(旧作---2003年7月26日稿)
.
#文:巴古山
中 学 时 代 有 一 位 老 师 讲 过 一 句 话, 至 今 依 然 铭 记 心 中, 而 且 觉 得 是 至 理 名 言。 他 说:“ 读 书 是 为 了 改 造 环 境, 而 不 是 适 应 环 境。 如 果 大 家 都 一 味 去 适 应, 恶 劣 的 环 境 如 何 得 以 改 善? 社 会 怎 能 进 步?”
当 时 正 值 维 护 华 文 教 育 运 动 风 起 云 涌 的 大 时 代。 许 许 多 多 顺 应 潮 流、 适 应 环 境 的 言 论 充 斥 官 方 舆 论。 这 些 歪 论 的 要 旨 是: 顺 应、 适 应 的 就 前 途 光 明, 不 识 时 务 的 将 会 穷 途 末 路。 可 是, 有 许 多 具 有 先 知 先 觉 眼 光 的 人 物, 认 为 不 能 接 受 这 种 刻 意 制 造 的 现 实 事 例, 他 们 展 开 不 懈 的 斗 争 和 争 取。 虽 然 鸡 蛋 敌 不 过 石 头, 失 去 了 不 少, 但 也 保 留 了 许 多 基 本 的 权 益。 如 果 当 时 听 信 了 惑 众 妖 言, 只 是 顾 着 适 应 环 境, 华 文 教 育 今 天 的 面 貌, 肯 定 不 是 这 个 样 子, 可 能 早 已 应 上 一 句“ 面 目 全 非” 了。
古 往 今 来, 许 多 不 合 理 的 礼 俗、 措 施 和 法 令, 有 见 识 的 仁 人 志 士, 都 不 会 盲 从 的 只 顾 适 应, 他 们 要 改 革, 要 改 造, 前 仆 后 继 的 斗 争; 这 些 不 合 时 宜 的 礼 俗、 措 施 和 法 令 才 得 以 改 得 更 合 理, 我 们 的 生 活、 我 们 的 社 会 才 有 所 改 进, 后 代 的 人 才 能 生 活 得 更 幸 福。
1919 年 的“ 五 四 运 动”, 除 了 要 求 政 府 不 要 向 日 本 提 出 的 所 谓“ 二 十 一 条” 屈 服 之 外, 也 掀 起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浪 潮。 陈 独 秀、 胡 适 之 这 些 人 不 都 是 饱 读 经 书 的 大 学 问 家 吗? 如 果 为 了 适 应 环 境, 他 们 就 无 需 发 动 白 话 文 运 动 了。 他 们 这 项 运 动, 受 到 多 少 人, 包 括 以 林 琴 南 为 首 的 保 守 派 的 非 议 与 阻 挠, 但 是, 由 于 他 们 和 一 群 具 有 先 进 思 想 学 者 的 极 力 提 倡, 力 排 众 议, 白 话 文 终 于 取 代 文 言 文 成 为 正 统 的 沟 通 媒 介。 而 这 个 新 文 化 运 动, 启 发 了 中 国 人 的 民 主 思 想, 促 进 了 中 国 人 崇 尚 科 学 的 精 神, 使 中 国 社 会 兴 起 惊 天 动 地 的 变 化, 将 腐 朽 的 封 建 礼 俗 一 扫 而 光, 扫 除 了 社 会 进 步 的 大 大 小 小 的 绊 脚 石。
毛 泽 东 逝 世 了, 华 国 锋 接 棒, 他 提 出 了“ 两 个 凡 是” 的 准 则, 即:” 凡 是 毛 主 席 作 出 的 决 策, 都 必 须 维 护; 凡 是 损 害 毛 主 席 形 象 的 言 行, 都 必 须 制 止。” 如 果 中 国 政 府 这 么 萧 规 曹 随, 不 加 以 变 更, 中 国 就 会 执 行 没 有 毛 泽 东 的“ 文 革” 路 线。 幸 亏 一 批 革 命 元 老, 如: 叶 剑 英、 李 先 念、 聂 荣 臻、 陈 云 等 怂 恿 华 国 锋 先 解 决 了“ 四 人 帮”, 接 下 来, 才 制 造 一 个 局 面, 让 华 国 锋 不 得 不 将 领 导 棒 子 交 给 邓 小 平。
邓 小 平 掌 权 后, 在 一 批 革 命 元 老 的 支 持 下, 始 能 展 开 改 革 开 放 的 政 策, 取 得 今 日 成 果, 国 家 面 貌 改 变 了, 人 民 的 生 活 水 平 提 高 了, 令 中 国 在 国 际 舞 台 扮 演 的 角 色 一 天 比 一 天 重 要。 这 充 分 证 明 只 适 应 不 改 革, 在 原 地 踏 步, 国 家 的 前 途 将 停 滞 不 前, 甚 至 还 会 倒 退。
我 们 的 社 会, 时 不 时 都 有 一 些 新 鲜 的 事 儿 出 现, 有 些 人 把 这 种 事 儿 宣 传 得 天 花 乱 坠, 不 过, 如 果 仔 细 分 析, 这 些 事 儿 付 诸 实 行, 可 能 后 果 不 堪 设 想。 这 时 候, 我 们 就 不 能 只 求 适 应, 一 味 追 随 了。 我 们 一 定 要 想 方 设 法 有 所 改 进, 争 取 改 变。
读 书 人 见 识 广, 眼 光 远 大, 可 以 洞 悉 过 去 未 来, 能 分 辨 是 非, 千 万 不 要 昧 着 良 心, 一 味 做 帮 凶 劝 人 家 去 适 应 环 境, 不 知 有 所 改 进。
只 会 适 应 环 境 的 人, 不 思 改 进 的 人, 是 时 代 的 应 声 虫。 他 们 永 远 是 人 家 的 仆 从, 就 像 一 头 摇 尾 狗, 只 知 道 奉 承 主 人, 不 问 是 非 黑 白 只 是 跟 从, 只 知 道 适 应; 读 书 人 有 觉 人 家 所 未 觉, 知 人 家 所 未 知 的 鉴 别 能 力, 明 辨 是 非, 能 认 清 方 向, 要 带 领 人 民 走 改 革 的 道 路, 始 能 有 更 美 好 的 明 天。
(旧作---2003年7月26日稿)
.
2012年1月28日星期六
有情自古伤离别
有情自古伤离别
#文:文化乞儿
生离死别是人生最痛苦的伤心事之一,但却是无人可以回避的。
无论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离别、兄弟姐妹之间的离别、夫妻的离别、亲人的离别还是朋友之间的离别,思想起来总是很伤悲的一件事。
念中学的时候,我这个穷人家孩子,离开父母从老远的小山村跑到城市来求学,离家之后,对于家里穷困的情况、父母辛劳挣钱的苦日子,虽然看不见了,但一家人生活的辛苦情状,总会萦牵梦回。偏偏我们的华文老师在班上常常带着客家口音念那一句:“爷娘念子长江水,子念爷娘一阵风。”这引起我更大的悲思:我这样想念父母,还只是一阵风而已,父母想念我的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呀!后来,读到孟郊的诗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加深了我了解父母念子的深切。
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成千累万别后思念的诗篇。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邀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王维是山东人,写此诗时,他大概是在京城长安谋取功名。长安虽热闹,但佳节到了,他不期然的想起家人来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早已成为懂得中文的人们的名句了,也是人们最常引用的名句。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杜甫》)。安史之乱,杜甫身陷敌人手中,羁留长安,妻儿却在鄜州。他思念家人,担心妻儿的安危,也知道妻子更加担心自己的安危,可是年幼的子女怎能理解母亲思念丈夫彻夜流涕失眠的苦楚?明明是自己思念妻子儿女,却反过来描述妻子思念自己的苦楚,这种辗转倒反的写法更凸出思念之深切及凄苦。
这种牵肠挂肚的经验,不是过来人是难以理解的。
年轻夫妇的离别更是令人酸楚。王昌龄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求功名,做大官,原是人人向往的,年轻少妇免不了。可是春日好景致出现了,远去求功名的郎君却不在身边,害得自己独守空闺,寂寞空虚袭上心头。这时,才觉得功名富贵还比不上相亲相爱牵手亲昵的爱情生活。
再读读这些诗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苑•金昌绪》)。说的是一个少妇,要敲打树枝,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上乱叫。它的叫声惊醒了她,害得她不能到辽西去与守戍在辽西的夫君甜梦。
同样的,儿女远在天边,事业有成,是一大骄傲,也是老怀欣慰的事,但是,一年难得几回见,想起来,内心未尝没有不美满的遗憾!
送别友人的诗,绝不能遗漏了王维的《送元二使西安》:“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不但对友人的离去依依不舍,更关怀友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还有没有关切的朋友互相照应。这种友情益见珍贵。
再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何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同在官场的友人,平日花互相照应,互相提携,一同煮酒吟诗,如今一旦离去,自有一番悲伤的情怀,但又怕彼此太过伤悲,也就彼此安慰:虽然离别了,算得了什么,“天涯若比邻”,也就无需泪眼相望儿女情长了。但,你相信他们真的那么洒脱吗?
同样的,深交的好友要离别了,那种难分难舍之情也是凝重的。且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末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朋友的船已远去了,眼睛仍旧盯住他的船只,直至它已消失在天边了,只见滔滔的江水。远望天边,恍然若失!
宋朝的李清照写过许许多多令人读了肝肠寸断的好词。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李清照》)。
李清照与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一对感情笃厚的夫妻,两人酷爱文学,论诗作文形影相随。中年后赵明诚逝世了,再加上宋朝被北方强敌侵犯,她孤独一人频频逃难,颠沛流离,更加令她感到孤寂的苦味。
雁是一种候鸟,常在秋末冬初,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阵势,向南迁移。夫妇都是文学爱好者,对于这种景致,必定一同观赏过,观后必有许多感喟的话语。如今她感叹身世,正在伤心之际,看着旧时的相识,却剩下自己孑然一身,内心更加悲苦。‘物是人非’,词人以景抒情,对悲苦的描绘更是入木三分!
一生中令我印象非常非常深刻的一幕是:1950年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教我们歌唱的苏灵校长,在课堂上教我们唱一首歌曲。那时,中国解放不久。在解放战争的时候,很多人恐怕受到战争的侵害,都南来了。她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只身到马来亚来谋生的。她是福州人,在家乡的教会学校毕业,所以来到我们的山村,当我们的老师。
当天,她教我们唱的歌,歌词是这样的:“当我们做婴孩的时候,妈妈在园中把瓜子种下。妈妈抚养我们长大,园中瓜树也结了甜瓜。妈妈为我们受尽了煎熬,妈妈为我们银白了头发。可爱的妈妈,这恩情如何报答?”她边教边抽噎,泪水簌簌而下,一会儿竟然嚎啕大哭,我们全班都为这突如其来的转变吓呆了。幸好隔壁教室的老师跑来一边搀扶着她,一边劝慰,将她带离教室。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她前一天,接到家乡的来信,知道她的妈妈病故了。家乡一离,竟成永诀!这样的悲剧,在抗争期间屡屡发生。哀伤呀哀伤!
60多年过去了,这首歌的歌词我依然记得,因为我常常想起这一幕、常常哼唱这首歌。这一幕很感动我,也教训了我事亲必须尽孝。
(2012年1月28日稿)
。
#文:文化乞儿
生离死别是人生最痛苦的伤心事之一,但却是无人可以回避的。
无论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离别、兄弟姐妹之间的离别、夫妻的离别、亲人的离别还是朋友之间的离别,思想起来总是很伤悲的一件事。
念中学的时候,我这个穷人家孩子,离开父母从老远的小山村跑到城市来求学,离家之后,对于家里穷困的情况、父母辛劳挣钱的苦日子,虽然看不见了,但一家人生活的辛苦情状,总会萦牵梦回。偏偏我们的华文老师在班上常常带着客家口音念那一句:“爷娘念子长江水,子念爷娘一阵风。”这引起我更大的悲思:我这样想念父母,还只是一阵风而已,父母想念我的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呀!后来,读到孟郊的诗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加深了我了解父母念子的深切。
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成千累万别后思念的诗篇。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邀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王维是山东人,写此诗时,他大概是在京城长安谋取功名。长安虽热闹,但佳节到了,他不期然的想起家人来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早已成为懂得中文的人们的名句了,也是人们最常引用的名句。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杜甫》)。安史之乱,杜甫身陷敌人手中,羁留长安,妻儿却在鄜州。他思念家人,担心妻儿的安危,也知道妻子更加担心自己的安危,可是年幼的子女怎能理解母亲思念丈夫彻夜流涕失眠的苦楚?明明是自己思念妻子儿女,却反过来描述妻子思念自己的苦楚,这种辗转倒反的写法更凸出思念之深切及凄苦。
这种牵肠挂肚的经验,不是过来人是难以理解的。
年轻夫妇的离别更是令人酸楚。王昌龄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求功名,做大官,原是人人向往的,年轻少妇免不了。可是春日好景致出现了,远去求功名的郎君却不在身边,害得自己独守空闺,寂寞空虚袭上心头。这时,才觉得功名富贵还比不上相亲相爱牵手亲昵的爱情生活。
再读读这些诗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苑•金昌绪》)。说的是一个少妇,要敲打树枝,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上乱叫。它的叫声惊醒了她,害得她不能到辽西去与守戍在辽西的夫君甜梦。
同样的,儿女远在天边,事业有成,是一大骄傲,也是老怀欣慰的事,但是,一年难得几回见,想起来,内心未尝没有不美满的遗憾!
送别友人的诗,绝不能遗漏了王维的《送元二使西安》:“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不但对友人的离去依依不舍,更关怀友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还有没有关切的朋友互相照应。这种友情益见珍贵。
再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何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同在官场的友人,平日花互相照应,互相提携,一同煮酒吟诗,如今一旦离去,自有一番悲伤的情怀,但又怕彼此太过伤悲,也就彼此安慰:虽然离别了,算得了什么,“天涯若比邻”,也就无需泪眼相望儿女情长了。但,你相信他们真的那么洒脱吗?
同样的,深交的好友要离别了,那种难分难舍之情也是凝重的。且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末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朋友的船已远去了,眼睛仍旧盯住他的船只,直至它已消失在天边了,只见滔滔的江水。远望天边,恍然若失!
宋朝的李清照写过许许多多令人读了肝肠寸断的好词。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李清照》)。
李清照与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一对感情笃厚的夫妻,两人酷爱文学,论诗作文形影相随。中年后赵明诚逝世了,再加上宋朝被北方强敌侵犯,她孤独一人频频逃难,颠沛流离,更加令她感到孤寂的苦味。
雁是一种候鸟,常在秋末冬初,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阵势,向南迁移。夫妇都是文学爱好者,对于这种景致,必定一同观赏过,观后必有许多感喟的话语。如今她感叹身世,正在伤心之际,看着旧时的相识,却剩下自己孑然一身,内心更加悲苦。‘物是人非’,词人以景抒情,对悲苦的描绘更是入木三分!
一生中令我印象非常非常深刻的一幕是:1950年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教我们歌唱的苏灵校长,在课堂上教我们唱一首歌曲。那时,中国解放不久。在解放战争的时候,很多人恐怕受到战争的侵害,都南来了。她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只身到马来亚来谋生的。她是福州人,在家乡的教会学校毕业,所以来到我们的山村,当我们的老师。
当天,她教我们唱的歌,歌词是这样的:“当我们做婴孩的时候,妈妈在园中把瓜子种下。妈妈抚养我们长大,园中瓜树也结了甜瓜。妈妈为我们受尽了煎熬,妈妈为我们银白了头发。可爱的妈妈,这恩情如何报答?”她边教边抽噎,泪水簌簌而下,一会儿竟然嚎啕大哭,我们全班都为这突如其来的转变吓呆了。幸好隔壁教室的老师跑来一边搀扶着她,一边劝慰,将她带离教室。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她前一天,接到家乡的来信,知道她的妈妈病故了。家乡一离,竟成永诀!这样的悲剧,在抗争期间屡屡发生。哀伤呀哀伤!
60多年过去了,这首歌的歌词我依然记得,因为我常常想起这一幕、常常哼唱这首歌。这一幕很感动我,也教训了我事亲必须尽孝。
(2012年1月28日稿)
。
2012年1月23日星期一
新年杂感
新年杂感
#文:文化乞儿
今年是龙年,自认是龙的传人的全球华人都庆祝得特别热烈、兴致特别高。又因中国的崛起,成为国际间举足轻重的强国,因此,全球大国的首要人物,无不向全世界过龙年的人们祝贺新年。一时之间,仿佛是全世界都在过年,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罕有的现象。这符合了一句谚语:“打狗看主人。”中国人已经不再是上海某洋人花园大门所展示那块告示牌上的“中国人与狗不能进入”的那种狗了。真是昔非今比!龙的传人值得自豪!
在我国,华人过年可说是众多节日中最为热闹的节日,也是花销最庞大数额的节日。我粗略统计过,我们过年,因为铺张太过,吃不完、用不了而浪费的钱,要是以每家100令吉计算(仅是浪费的而已),全国华人以每家5人计,就有81.6万个家庭,那么浪费的价钱,总共是8200万令吉。是什么概念呢?这笔钱足以建筑8家相当规模的华小。
华人因籍贯不同,庆祝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这个住宅区里,除夕晚上,我们一家一定点亮香烛祭拜天地和祖先。非常奇怪的是,每年差不多整个村子,就仅有我家一家子祭拜。我们行这个祭拜礼,祭拜天地和祖先,应该是源自中国,是老祖宗南来时带来的风俗。我们以前住在小乡镇,过年时,几乎是每家每户都这样祭拜的。我觉得这个仪式很有意思,摒弃它的迷信成分不谈,这仪式也是很值得保留的。因为这标志着送旧迎新的仪式。过一个节日,总应该有一个仪式吧!我认为。
我们这个住宅区的邻居,他们在这个他们自认不平凡的节日,却什么仪式都没有,只是着重在初九的拜天公而已。其实,拜天公是另外一个节日,那是天公诞,怎可以自己重视的新年一点纪念仪式都没有,冷落了新年,反而到天公诞时又大拜特拜呢?是不是有欠妥当?
天公诞有这么一个传说:某一年,倭寇(日本浪人)入侵福建,到一个村子里掠夺奸杀。村子里村民逃到一个甘蔗园避难。他们向天许愿,要是得以平安度过,他们将把这一天当作天公诞,用以答谢天公的庇佑。那一晚他们终于平安度过,而这一天恰好是正月初九。所以,至今庆祝天公诞的以福建人居多,而拜天公必用甘蔗作为祭品之一,原因在此。
没有人反对庆祝天公诞,不过,舍新年不庆祝,而唯独庆祝天公诞,似乎是有点轻重不分之憾。
我家庆祝新年,行的都是老方式,由祖传父、父传子的传到我这一辈。拜祖宗我认为不是迷信,是一种对祖先的追思和感恩。我家除夕那一顿团圆饭非常隆重。饭前一定要舀起一碗新鲜饭留到隔天,这表示“家有隔夜粮”。别忘记,我们的祖辈南来之前,真的是穷到几乎没有隔夜粮的。这虽有点迷信的色彩,但如今我却将它当作一种祖传的风俗,保留下来,一来以示不忘本,二来警惕自己“得意常思失意时”。
团圆饭的菜肴中,少不了客家扣肉这味家乡菜。这扣肉也是地道的客家菜,做法也是祖传的。我参加过很多客家会馆的宴会,号称以客家菜招待宾客,可是,餐桌的扣肉味道就输我家的了。我家元旦(年初一)那天,上半天吃素。这虽带有迷信色彩,但我却不如此看待它,我觉得反而符合卫生原则。因为除夕那天吃了太多大鱼大肉及油腻的食物,正好利用半天的素食,有机会将腹内不易消化的滞留食物消除掉。我常常对我的孩子辈强调,这风俗值得流传下去。
我认为,新年的贺词也应该有所考究,譬如:“恭喜发财”这一句,连汉语拼音的祝词都有了,而且铺天盖地都是。这很庸俗,外人见了总以为我们华人视财如命、见财眼开,是一个唯利是图的民族。我们有必要改变其他民族对我们的看法,改换贺词,如:新年快乐、新年进步、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岂不是更有深意,而且不落俗套吗?
好的习俗,都应该保留、流传,这就是我们的所谓文化,绝不要“邯郸学步”,将自己好的东西抛弃,别人的又学不上。
(2012年1月24日稿)
#文:文化乞儿
今年是龙年,自认是龙的传人的全球华人都庆祝得特别热烈、兴致特别高。又因中国的崛起,成为国际间举足轻重的强国,因此,全球大国的首要人物,无不向全世界过龙年的人们祝贺新年。一时之间,仿佛是全世界都在过年,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罕有的现象。这符合了一句谚语:“打狗看主人。”中国人已经不再是上海某洋人花园大门所展示那块告示牌上的“中国人与狗不能进入”的那种狗了。真是昔非今比!龙的传人值得自豪!
在我国,华人过年可说是众多节日中最为热闹的节日,也是花销最庞大数额的节日。我粗略统计过,我们过年,因为铺张太过,吃不完、用不了而浪费的钱,要是以每家100令吉计算(仅是浪费的而已),全国华人以每家5人计,就有81.6万个家庭,那么浪费的价钱,总共是8200万令吉。是什么概念呢?这笔钱足以建筑8家相当规模的华小。
华人因籍贯不同,庆祝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这个住宅区里,除夕晚上,我们一家一定点亮香烛祭拜天地和祖先。非常奇怪的是,每年差不多整个村子,就仅有我家一家子祭拜。我们行这个祭拜礼,祭拜天地和祖先,应该是源自中国,是老祖宗南来时带来的风俗。我们以前住在小乡镇,过年时,几乎是每家每户都这样祭拜的。我觉得这个仪式很有意思,摒弃它的迷信成分不谈,这仪式也是很值得保留的。因为这标志着送旧迎新的仪式。过一个节日,总应该有一个仪式吧!我认为。
我们这个住宅区的邻居,他们在这个他们自认不平凡的节日,却什么仪式都没有,只是着重在初九的拜天公而已。其实,拜天公是另外一个节日,那是天公诞,怎可以自己重视的新年一点纪念仪式都没有,冷落了新年,反而到天公诞时又大拜特拜呢?是不是有欠妥当?
天公诞有这么一个传说:某一年,倭寇(日本浪人)入侵福建,到一个村子里掠夺奸杀。村子里村民逃到一个甘蔗园避难。他们向天许愿,要是得以平安度过,他们将把这一天当作天公诞,用以答谢天公的庇佑。那一晚他们终于平安度过,而这一天恰好是正月初九。所以,至今庆祝天公诞的以福建人居多,而拜天公必用甘蔗作为祭品之一,原因在此。
没有人反对庆祝天公诞,不过,舍新年不庆祝,而唯独庆祝天公诞,似乎是有点轻重不分之憾。
我家庆祝新年,行的都是老方式,由祖传父、父传子的传到我这一辈。拜祖宗我认为不是迷信,是一种对祖先的追思和感恩。我家除夕那一顿团圆饭非常隆重。饭前一定要舀起一碗新鲜饭留到隔天,这表示“家有隔夜粮”。别忘记,我们的祖辈南来之前,真的是穷到几乎没有隔夜粮的。这虽有点迷信的色彩,但如今我却将它当作一种祖传的风俗,保留下来,一来以示不忘本,二来警惕自己“得意常思失意时”。
团圆饭的菜肴中,少不了客家扣肉这味家乡菜。这扣肉也是地道的客家菜,做法也是祖传的。我参加过很多客家会馆的宴会,号称以客家菜招待宾客,可是,餐桌的扣肉味道就输我家的了。我家元旦(年初一)那天,上半天吃素。这虽带有迷信色彩,但我却不如此看待它,我觉得反而符合卫生原则。因为除夕那天吃了太多大鱼大肉及油腻的食物,正好利用半天的素食,有机会将腹内不易消化的滞留食物消除掉。我常常对我的孩子辈强调,这风俗值得流传下去。
我认为,新年的贺词也应该有所考究,譬如:“恭喜发财”这一句,连汉语拼音的祝词都有了,而且铺天盖地都是。这很庸俗,外人见了总以为我们华人视财如命、见财眼开,是一个唯利是图的民族。我们有必要改变其他民族对我们的看法,改换贺词,如:新年快乐、新年进步、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岂不是更有深意,而且不落俗套吗?
好的习俗,都应该保留、流传,这就是我们的所谓文化,绝不要“邯郸学步”,将自己好的东西抛弃,别人的又学不上。
(2012年1月24日稿)
2012年1月22日星期日
夫妻之间
夫妻之间
#文:文化乞儿
朋友老陆与妻子金玲闹别扭了,而且是很凶那种别扭,已经是没有转圜的馀地了。
他俩都来自贫穷家庭,然而靠着他们的聪明、勤奋和坚持,终于熬出头来了。他们的成功,获得朋友们的赞许和钦羡,也成为朋友们津津乐道的美人美事。
老陆是华校生,靠着自己的勤奋好学,居然成为法庭通译员,中英文造诣良好。他样子很帅,而且人缘非常好。凭着他的这种优势,60年代初,当他上任成为通译员时,无论被派到大城小镇工作,很快的就会结识当地许多“英雄豪杰”,很多人都与他的关系搞得很好。
后来,他被派到半岛最南端的那个城市工作,他的上司(非华人)竟然对他特别器重,而且网开一面,允许他工作上有许多自由活动空间,到隔海对面的新加坡修读法律。法律课程应该是相当困难的吧!然而他却能半工半读,修完这个难倒很多英雄好汉的课程,最后成为一位合格律师。这一条曲折崎岖的道路,任凭是谁,都知道是艰苦得不得了,不但不好走而且极难走出来的。像天方夜谈一样,他走过来成功了。
他到霹雳州一个中等小镇工作时,邂逅上金玲。金玲是一位师训毕业的中学英文教师,也兼通中英文,中等姿色。
他俩情投意合,不久就结为终身伴侣了。婚后,在好学方面不输于老陆的金玲,即进修伦敦大学校外法律系。经过几年的苦读,居然也成为合格律师,夫妇互唱互随。老陆不再担任通译员了,到对岸小岛的一家律师馆担任律师,过后竟创立自己的律师馆,而金玲也不落人后,在吉隆坡创立律师馆,而合伙人不离自己的丈夫。
这样的行业,收入当然相当丰厚,不过,很难得,他们对昔日的旧朋友还是一样的热情和诚恳。他夫妻俩不满于现状,居然继续打拼。过了一些年,他们除了成为一些挂牌公司的董事之外,自己也有了自己的挂牌公司。这像不像神话传奇?
这样的传奇已经够令人惊羡了,但更人难于置信的,他们居然把生意发展到外国去,包括美国。
人生祸福很难逆料。塞翁失马,祸可转为福,福也可能转为祸。故事发展下去,老陆竟和他在美国的生意主管人有了孩子!
最近由其他管道得到的消息是,老陆与金玲依然维持夫妇关系,而金玲将生意交待给儿女料理之后,自己传道去了,把馀生寄托于宗教了;而老陆呢?晚近这几年,他患上老年痴呆症。
朋友们很为这一对夫妇惋惜!拼搏一生,有美满的收获,却不能善终,为生命划上一个完美句号!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他俩物质上非常优裕,学识相当,而且是自由恋爱结合的,果真是天作之合,有这样的结局,要如何解释?
(2012年1月22日除夕稿)
#文:文化乞儿
朋友老陆与妻子金玲闹别扭了,而且是很凶那种别扭,已经是没有转圜的馀地了。
他俩都来自贫穷家庭,然而靠着他们的聪明、勤奋和坚持,终于熬出头来了。他们的成功,获得朋友们的赞许和钦羡,也成为朋友们津津乐道的美人美事。
老陆是华校生,靠着自己的勤奋好学,居然成为法庭通译员,中英文造诣良好。他样子很帅,而且人缘非常好。凭着他的这种优势,60年代初,当他上任成为通译员时,无论被派到大城小镇工作,很快的就会结识当地许多“英雄豪杰”,很多人都与他的关系搞得很好。
后来,他被派到半岛最南端的那个城市工作,他的上司(非华人)竟然对他特别器重,而且网开一面,允许他工作上有许多自由活动空间,到隔海对面的新加坡修读法律。法律课程应该是相当困难的吧!然而他却能半工半读,修完这个难倒很多英雄好汉的课程,最后成为一位合格律师。这一条曲折崎岖的道路,任凭是谁,都知道是艰苦得不得了,不但不好走而且极难走出来的。像天方夜谈一样,他走过来成功了。
他到霹雳州一个中等小镇工作时,邂逅上金玲。金玲是一位师训毕业的中学英文教师,也兼通中英文,中等姿色。
他俩情投意合,不久就结为终身伴侣了。婚后,在好学方面不输于老陆的金玲,即进修伦敦大学校外法律系。经过几年的苦读,居然也成为合格律师,夫妇互唱互随。老陆不再担任通译员了,到对岸小岛的一家律师馆担任律师,过后竟创立自己的律师馆,而金玲也不落人后,在吉隆坡创立律师馆,而合伙人不离自己的丈夫。
这样的行业,收入当然相当丰厚,不过,很难得,他们对昔日的旧朋友还是一样的热情和诚恳。他夫妻俩不满于现状,居然继续打拼。过了一些年,他们除了成为一些挂牌公司的董事之外,自己也有了自己的挂牌公司。这像不像神话传奇?
这样的传奇已经够令人惊羡了,但更人难于置信的,他们居然把生意发展到外国去,包括美国。
人生祸福很难逆料。塞翁失马,祸可转为福,福也可能转为祸。故事发展下去,老陆竟和他在美国的生意主管人有了孩子!
最近由其他管道得到的消息是,老陆与金玲依然维持夫妇关系,而金玲将生意交待给儿女料理之后,自己传道去了,把馀生寄托于宗教了;而老陆呢?晚近这几年,他患上老年痴呆症。
朋友们很为这一对夫妇惋惜!拼搏一生,有美满的收获,却不能善终,为生命划上一个完美句号!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他俩物质上非常优裕,学识相当,而且是自由恋爱结合的,果真是天作之合,有这样的结局,要如何解释?
(2012年1月22日除夕稿)
2012年1月20日星期五
8308
8308
#文:文化乞儿
与几位乐龄朋友喝早茶,大家谈天说地谈得兴味正浓时,突然有一位年龄相仿的老者走前来,拉了一张椅子,不请自己就座,原来他认识我们其中一人,而且是深交。
他一坐下来,就滔滔不绝的谈了起来,叫他吃东西他说吃过了。他说,去年买万字买1308中了200令吉;今年运气更好,买8308居然中了800令吉。大家都恭喜他运气佳,往后应该多买多发横财。他说完后,倒了一杯茶一口喝尽,与大家道了一声“再见”就走了。
他走后,他的朋友说,这个朋友老邓为人幽默、诙谐,到处讨人开心。我们一群朋友都说他运气的确好,一连中两次万字。他的朋友不愧是个知己,了解他较深,就说,他哪里中什么万字,你没听他说吗?他去年买1308中奖。308大选,大选过后,槟城的州政府不是分发回馈金100令吉给乐龄人士吗?给了两年不就是200令吉。至于为什么买1308,因为去年是2011年;大选那年是2008年,很多人估计今年将大选,所以他说今年买8308。到今年国阵政府也跟风派发500令吉,从08年至今年他不是一共获得800令吉吗?他的人就是这样,有时说的话你还得去解读。
我们这些星斗小民,何其幸运,自从308过后,常常有人自愿派钱。于是,我们将话题一转,又探讨政府派发这些钱财所花数额极巨,哪来这么多闲钱?
老张接口说:“林冠英不知说个好几次,是不贪污节省下来的。”
老谢这个搞经济的接着就说:“我国总审计师在审计账目时发现,政府官员年复一年的胡乱花费,上梁不正下梁歪,2010年度审计师报告当然少不了“报大数” 项目,公务员购买物品报价远比实际价格贵到以倍数计算。随手拈来,就有天然资源环境部辖下海洋公园局以5万6350令吉购买实际价格仅1940令吉的望远镜,价差逾28倍;购买液晶电视,价差逾6倍,雷达,贵近5倍,手提电脑与打印机,贵逾2倍。还有人民信托局购入比市价贵上4倍的折床,以逾两倍价格购入电动剃发器,煤气炉等,该局购入的还有许多电器,都是以比市价贵上逾倍或接近一倍价格买入。”
按照老谢所举的例子,政府每年多花销的冤枉钱必定是非常巨大的数额,如果说以亿令吉计算当不为过。这些原本价钱百令吉、千令吉的物品,相差就这么可怕了,国家购买那些本来价格以百万、千万、亿计算的昂贵物品,如军舰、武器等,差额就不得了。
民联政府已经夸下海口,下一届大选,要是入主布城, 她分发的回馈金将是1000令吉,而不是100令吉。如果她真的是一个廉洁又有效率的政府,分发这1000令吉,实在也不是什么难事。
一位在合作社掌握过实权的朋友曾经说过,举凡有权力批准款项出入的人,都可能有“空头”,所以,哪怕是一个小部门、小机构的芝麻绿豆小人物,额外收入都是可观的。譬如:一个500人的机关,要是向每人每月收费10令吉,一月就是5,000令吉,一年累计就有60,000令吉了。如果回酬10%,可得6,000令吉。有时一个这样不很大的人物,掌握的事项往往不止一项,你去乘乘看,他一年的回酬可能得到多少?这就难怪很多职位有很多人争夺,而且都是付出高价者获得。
老谢真是一言点醒梦中人!
(2012年1月21日稿)
#文:文化乞儿
与几位乐龄朋友喝早茶,大家谈天说地谈得兴味正浓时,突然有一位年龄相仿的老者走前来,拉了一张椅子,不请自己就座,原来他认识我们其中一人,而且是深交。
他一坐下来,就滔滔不绝的谈了起来,叫他吃东西他说吃过了。他说,去年买万字买1308中了200令吉;今年运气更好,买8308居然中了800令吉。大家都恭喜他运气佳,往后应该多买多发横财。他说完后,倒了一杯茶一口喝尽,与大家道了一声“再见”就走了。
他走后,他的朋友说,这个朋友老邓为人幽默、诙谐,到处讨人开心。我们一群朋友都说他运气的确好,一连中两次万字。他的朋友不愧是个知己,了解他较深,就说,他哪里中什么万字,你没听他说吗?他去年买1308中奖。308大选,大选过后,槟城的州政府不是分发回馈金100令吉给乐龄人士吗?给了两年不就是200令吉。至于为什么买1308,因为去年是2011年;大选那年是2008年,很多人估计今年将大选,所以他说今年买8308。到今年国阵政府也跟风派发500令吉,从08年至今年他不是一共获得800令吉吗?他的人就是这样,有时说的话你还得去解读。
我们这些星斗小民,何其幸运,自从308过后,常常有人自愿派钱。于是,我们将话题一转,又探讨政府派发这些钱财所花数额极巨,哪来这么多闲钱?
老张接口说:“林冠英不知说个好几次,是不贪污节省下来的。”
老谢这个搞经济的接着就说:“我国总审计师在审计账目时发现,政府官员年复一年的胡乱花费,上梁不正下梁歪,2010年度审计师报告当然少不了“报大数” 项目,公务员购买物品报价远比实际价格贵到以倍数计算。随手拈来,就有天然资源环境部辖下海洋公园局以5万6350令吉购买实际价格仅1940令吉的望远镜,价差逾28倍;购买液晶电视,价差逾6倍,雷达,贵近5倍,手提电脑与打印机,贵逾2倍。还有人民信托局购入比市价贵上4倍的折床,以逾两倍价格购入电动剃发器,煤气炉等,该局购入的还有许多电器,都是以比市价贵上逾倍或接近一倍价格买入。”
按照老谢所举的例子,政府每年多花销的冤枉钱必定是非常巨大的数额,如果说以亿令吉计算当不为过。这些原本价钱百令吉、千令吉的物品,相差就这么可怕了,国家购买那些本来价格以百万、千万、亿计算的昂贵物品,如军舰、武器等,差额就不得了。
民联政府已经夸下海口,下一届大选,要是入主布城, 她分发的回馈金将是1000令吉,而不是100令吉。如果她真的是一个廉洁又有效率的政府,分发这1000令吉,实在也不是什么难事。
一位在合作社掌握过实权的朋友曾经说过,举凡有权力批准款项出入的人,都可能有“空头”,所以,哪怕是一个小部门、小机构的芝麻绿豆小人物,额外收入都是可观的。譬如:一个500人的机关,要是向每人每月收费10令吉,一月就是5,000令吉,一年累计就有60,000令吉了。如果回酬10%,可得6,000令吉。有时一个这样不很大的人物,掌握的事项往往不止一项,你去乘乘看,他一年的回酬可能得到多少?这就难怪很多职位有很多人争夺,而且都是付出高价者获得。
老谢真是一言点醒梦中人!
(2012年1月21日稿)
2012年1月17日星期二
别伤了孩子的心
#文:文化乞儿
已经是夜深时分了,四岁的孙子跑到爸爸跟前揉着睡眼,对我儿子说;“爸爸,你不睡我自己先睡了!”
我儿子头也没抬,粗声呵责道:“睡睡睡睡睡睡,睡你的头!你自己先睡。我今晚没空陪你睡!”
孙子对他爸爸的突变先是感到错愕,继而自觉没趣,接着失望的噙着汪汪眼泪跑回睡房去了。
每天晚上,儿子习惯陪孙子睡,并且讲个故事哄他,今晚,儿子工作忙不完,不能陪他睡了……。
放学的时候,校车将隔壁的四年级小妮子安琪放在家门前,小安琪一面跑进家门,一面扬声高喊:“妈妈,我数学考到100分!”妈妈见到安琪一句话没说,劈头就是一巴掌刮在她脸上,并且高声骂道:“早上明明交待你叫你爸爸把摩托车钥匙留下,你没吩咐,害我不能去买菜!”
小安琪模着仍旧发烫的脸庞,眼泪从脸颊簌簌流下,手上的数学考卷无声地飘落地上……。
对面的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两个穿着光鲜、高高兴兴的儿子上街,要逛百货市场去了。谁知两个小东西竟因为鞋袜的小事起争执,比较小的那位,又哭又闹。妈妈走上前,二话不说,一人奖赏了一个耳刮子,于是,两个小兄弟便哇啦哇啦的哭起来。这时,妈妈的声音掩盖了一切:“每次吩咐你们不可争东西,你们不听。你看我会饶过你们吗?”站在一旁的爸爸,惟有摇头苦笑……。
上面所记的场景并不陌生,可能大家都领略过。
例一中的我的孙子原本希望他爸爸放下手头的工作陪他睡觉,换来是没好气的几声申斥,内心的失望和难受可想而知。他心里必定嘀咕着,爸爸为什么今晚变了,变得不爱我了?忙就连觉也不用睡吗?他心中有太多狐疑了;数学考到100分真不容易呀!小安琪高高兴兴将好消息告诉妈妈,要与妈妈分享这份快乐,原本希望妈妈称赞几声,谁知道换来的却是几声劈劈拍拍的掌掴声;上街逛百货市场原本是盼望一星期才迟来的好时光,如今却换来一场哭泣。
孩子盼望、期待的事、孩子高兴的事,为什么我们做家长的却不能成全他们,反而扫他们的兴,带给他们预想不到的结局?你们不觉得这太残忍了吗?纵然有什么过错,有什么事,只要不是严重的错误,为什么不可以好好的讲、好好的开解,要破坏这种原本快乐、开心的气氛?要骂、要责罚,应该等待适合的时机,用恰当的手段,不致扫兴才对呀!
当我与朋友谈论这些例子的时候,有的朋友好奇的问:“佛教对于父母打孩子持怎样看法?会有报应吗?”我说,我够不上谈报应的问题,不过,依常理,如果父母过分打骂孩子,以致严重伤到孩子,我相信是有报应的。孩子是人,佛教着重教导人们必须有慈悲心,要爱人,将这种爱心推己及人,推人及物,而遍及万事万物。如今这些父母用错误的方法,以致伤了“其他人”,无疑是谁都是恶事一桩。无论如何,他们已经创伤到儿童的心灵了。
我有一个非常恰当的例子可以说明此事。我们年轻的时候,几位谈得来的同时,每逢孩子生日时都会邀约同事一家携男带女前来参与,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欢乐的夜晚。其中有一位同事的妻子,脾气十分暴躁。常常在孩子们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她总是掌刮自己的孩子,不理会场面上有其他同事的家属,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
十多二十年过去了,孩子都长大成人成家了。他们一家两个儿子过年的时候,很少回来团聚。问同事孩子何以没有回来过年?他总是说,路途遥远不方便。其实他的两个儿子在新加坡定居而已,远吗?
同事们认为,可能孩子的自尊受到重创,对家只感到冷漠,体会不到那份温馨;对家没有什么依恋之处了。
(2012年1月17日稿)
#文:文化乞儿
已经是夜深时分了,四岁的孙子跑到爸爸跟前揉着睡眼,对我儿子说;“爸爸,你不睡我自己先睡了!”
我儿子头也没抬,粗声呵责道:“睡睡睡睡睡睡,睡你的头!你自己先睡。我今晚没空陪你睡!”
孙子对他爸爸的突变先是感到错愕,继而自觉没趣,接着失望的噙着汪汪眼泪跑回睡房去了。
每天晚上,儿子习惯陪孙子睡,并且讲个故事哄他,今晚,儿子工作忙不完,不能陪他睡了……。
放学的时候,校车将隔壁的四年级小妮子安琪放在家门前,小安琪一面跑进家门,一面扬声高喊:“妈妈,我数学考到100分!”妈妈见到安琪一句话没说,劈头就是一巴掌刮在她脸上,并且高声骂道:“早上明明交待你叫你爸爸把摩托车钥匙留下,你没吩咐,害我不能去买菜!”
小安琪模着仍旧发烫的脸庞,眼泪从脸颊簌簌流下,手上的数学考卷无声地飘落地上……。
对面的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两个穿着光鲜、高高兴兴的儿子上街,要逛百货市场去了。谁知两个小东西竟因为鞋袜的小事起争执,比较小的那位,又哭又闹。妈妈走上前,二话不说,一人奖赏了一个耳刮子,于是,两个小兄弟便哇啦哇啦的哭起来。这时,妈妈的声音掩盖了一切:“每次吩咐你们不可争东西,你们不听。你看我会饶过你们吗?”站在一旁的爸爸,惟有摇头苦笑……。
上面所记的场景并不陌生,可能大家都领略过。
例一中的我的孙子原本希望他爸爸放下手头的工作陪他睡觉,换来是没好气的几声申斥,内心的失望和难受可想而知。他心里必定嘀咕着,爸爸为什么今晚变了,变得不爱我了?忙就连觉也不用睡吗?他心中有太多狐疑了;数学考到100分真不容易呀!小安琪高高兴兴将好消息告诉妈妈,要与妈妈分享这份快乐,原本希望妈妈称赞几声,谁知道换来的却是几声劈劈拍拍的掌掴声;上街逛百货市场原本是盼望一星期才迟来的好时光,如今却换来一场哭泣。
孩子盼望、期待的事、孩子高兴的事,为什么我们做家长的却不能成全他们,反而扫他们的兴,带给他们预想不到的结局?你们不觉得这太残忍了吗?纵然有什么过错,有什么事,只要不是严重的错误,为什么不可以好好的讲、好好的开解,要破坏这种原本快乐、开心的气氛?要骂、要责罚,应该等待适合的时机,用恰当的手段,不致扫兴才对呀!
当我与朋友谈论这些例子的时候,有的朋友好奇的问:“佛教对于父母打孩子持怎样看法?会有报应吗?”我说,我够不上谈报应的问题,不过,依常理,如果父母过分打骂孩子,以致严重伤到孩子,我相信是有报应的。孩子是人,佛教着重教导人们必须有慈悲心,要爱人,将这种爱心推己及人,推人及物,而遍及万事万物。如今这些父母用错误的方法,以致伤了“其他人”,无疑是谁都是恶事一桩。无论如何,他们已经创伤到儿童的心灵了。
我有一个非常恰当的例子可以说明此事。我们年轻的时候,几位谈得来的同时,每逢孩子生日时都会邀约同事一家携男带女前来参与,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欢乐的夜晚。其中有一位同事的妻子,脾气十分暴躁。常常在孩子们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她总是掌刮自己的孩子,不理会场面上有其他同事的家属,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
十多二十年过去了,孩子都长大成人成家了。他们一家两个儿子过年的时候,很少回来团聚。问同事孩子何以没有回来过年?他总是说,路途遥远不方便。其实他的两个儿子在新加坡定居而已,远吗?
同事们认为,可能孩子的自尊受到重创,对家只感到冷漠,体会不到那份温馨;对家没有什么依恋之处了。
(2012年1月17日稿)
2012年1月4日星期三
闲谈
闲谈
#文:文化乞儿
老莫从吉打出来,老庄约了我与他3人到茶楼喝茶,很巧在茶楼遇见老莫在吉打教过的学生,叫蔡凤,也是将近60岁的年纪了。
于是4个老年人无所不谈。先是蔡凤谈起她最近遇见另外一位老师陈康华。陈老师说他3年前想买房子,走进一间发展商的展卖室参观。恰好那家发展商的老板竞是以前的学生蓝天民。蓝姓学生如今可发了,是大发展商。
蔡凤接下去说,陈老师很高兴,彼此问候之后,就对天民说;“你这个大老板,如果老师要买房子,有没有特别优惠呀?”天民不假思索的回答:“Mr. Chan,我有今天,哪一样是老师教出来的?”当然,这桩买卖做不成了。蔡凤批评说;“真是直言直语。想不到做了大老板,几句比较动听的应酬话都不会说。可悲复可怜!”
我们三个吃了半辈子粉笔灰的老人,听了只好苦笑。老庄自我安慰说:“幸亏不是所有学生都那么‘世故’ 。”
蔡凤说她近来很热衷佛教工作。于是,我们把话题一转,又谈起宗教来了。由于她提到果报,于是,我就请教她。我向她说明,我对佛教教义根本是门外汉,不过,我倒有一个看法。我认为一个人一生中,干过善事也干过恶事,无论如何,善恶是不能相抵的。善的当然有善报,恶的也照样有恶报,逃不了。她说,要是常常念佛经,小的恶事是可以抵消的。至于杀人放火等罪大恶极的恶事,就不能免于劫难,逃避不了恶报。
我又说,有些宗教表明只有信它,才能得救,佛教的看法如何?我举例说,如果真的是“为善者可以上天堂,为恶者必下地狱”。那么,要是有两个人甲和乙。甲做的善事比乙多。我们又假设世界上三大宗教各有其决定谁应该上天堂和下地狱的裁决者。可是甲偏偏不是他的信徒。如果你就是这个裁决者,两人之中你‘批准’ 谁上天堂?
这问题似乎难倒大家。迟疑一会儿,说应该裁决乙上天堂的比较多,因为乙是信徒,深切了解本教的教义。我独持异议。我的理由是。世间三大宗教,其教义莫非是慈悲、博爱、平等。这三个修行准则纵然看似有别,但,它们是相互涵盖的,我中有你,你中有它。如果认真根据教义去判决,我认为应该判决让甲上天堂才对。
我再阐明我的理由。我们做教师的都是凡夫俗子,但,若是校方委托我们在众多学生中选出几位学生当学长,我们必定根据他们的品格、学业的好坏为准绳,绝不会因为有的符合这些标准但不是我班的学生而不选他们,转而选一些条件比较差但却是我班的学生。选择必须符合条件,而且要做到公平这一点。
要是筛选获得上天堂者,必须是本教教徒,而不考虑到善、恶的条件,第一有失公平原则;第二也不符合自己的教义,根本违悖了慈悲、博爱、平等的最基本精神。裁决者岂不是连教师都不如;须知:教师不是完美的人,而裁决者应该是完美的。
蔡凤举出不是本教教徒,没有实行某些修行为由,故而不能获选。
我们四个都不是教内权威人士,就这么说说而已,谁也不够资格诠释教义。
(2012年1月4日)
#文:文化乞儿
老莫从吉打出来,老庄约了我与他3人到茶楼喝茶,很巧在茶楼遇见老莫在吉打教过的学生,叫蔡凤,也是将近60岁的年纪了。
于是4个老年人无所不谈。先是蔡凤谈起她最近遇见另外一位老师陈康华。陈老师说他3年前想买房子,走进一间发展商的展卖室参观。恰好那家发展商的老板竞是以前的学生蓝天民。蓝姓学生如今可发了,是大发展商。
蔡凤接下去说,陈老师很高兴,彼此问候之后,就对天民说;“你这个大老板,如果老师要买房子,有没有特别优惠呀?”天民不假思索的回答:“Mr. Chan,我有今天,哪一样是老师教出来的?”当然,这桩买卖做不成了。蔡凤批评说;“真是直言直语。想不到做了大老板,几句比较动听的应酬话都不会说。可悲复可怜!”
我们三个吃了半辈子粉笔灰的老人,听了只好苦笑。老庄自我安慰说:“幸亏不是所有学生都那么‘世故’ 。”
蔡凤说她近来很热衷佛教工作。于是,我们把话题一转,又谈起宗教来了。由于她提到果报,于是,我就请教她。我向她说明,我对佛教教义根本是门外汉,不过,我倒有一个看法。我认为一个人一生中,干过善事也干过恶事,无论如何,善恶是不能相抵的。善的当然有善报,恶的也照样有恶报,逃不了。她说,要是常常念佛经,小的恶事是可以抵消的。至于杀人放火等罪大恶极的恶事,就不能免于劫难,逃避不了恶报。
我又说,有些宗教表明只有信它,才能得救,佛教的看法如何?我举例说,如果真的是“为善者可以上天堂,为恶者必下地狱”。那么,要是有两个人甲和乙。甲做的善事比乙多。我们又假设世界上三大宗教各有其决定谁应该上天堂和下地狱的裁决者。可是甲偏偏不是他的信徒。如果你就是这个裁决者,两人之中你‘批准’ 谁上天堂?
这问题似乎难倒大家。迟疑一会儿,说应该裁决乙上天堂的比较多,因为乙是信徒,深切了解本教的教义。我独持异议。我的理由是。世间三大宗教,其教义莫非是慈悲、博爱、平等。这三个修行准则纵然看似有别,但,它们是相互涵盖的,我中有你,你中有它。如果认真根据教义去判决,我认为应该判决让甲上天堂才对。
我再阐明我的理由。我们做教师的都是凡夫俗子,但,若是校方委托我们在众多学生中选出几位学生当学长,我们必定根据他们的品格、学业的好坏为准绳,绝不会因为有的符合这些标准但不是我班的学生而不选他们,转而选一些条件比较差但却是我班的学生。选择必须符合条件,而且要做到公平这一点。
要是筛选获得上天堂者,必须是本教教徒,而不考虑到善、恶的条件,第一有失公平原则;第二也不符合自己的教义,根本违悖了慈悲、博爱、平等的最基本精神。裁决者岂不是连教师都不如;须知:教师不是完美的人,而裁决者应该是完美的。
蔡凤举出不是本教教徒,没有实行某些修行为由,故而不能获选。
我们四个都不是教内权威人士,就这么说说而已,谁也不够资格诠释教义。
(2012年1月4日)
是设立华文奖励金的时候了
是设立华文奖励金的时候了
#文:文化乞儿
我国最早创立的华小是槟城的中华小学,那是1904年,屈指算来已有108年历史了。
那个时候,华人创立学校,算是自由,殖民地政府没有干预也没有津贴。
最有计划性要限制华小发展的,要算1951年的《巴恩报告书》。它建议所有华小必须改为国民小学,并且改变教学媒介语。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时,面对影响民族教育存亡的关键时刻,具有危机意识的本邦华人,才真正有组织的团结起来维护华文教育。为此,各地华校教师公会如雨后春笋的成立,后来更成立了教总;其后各州也成立董事联合会,以及后来成立的董总,共同负起维护华文教育的使命。这些极力维护华文教育的团体组织,一直活跃到今天。
华人维护华文教育的热诚和精神没有松懈过。可是,很反常的,我们依然常常在报上读到各地华人领袖呼吁华校生报考华文的呼声。
还不止于此。许多国民中小学开办华文班,可是华人子弟却对学习华文意兴阑珊。要是有人以此攻击华社:你们这么努力维护华文教育,何以你们的子弟却不读华文?华社要如何面对这种批评?当然,校方在行政方面,可能出现一些让华人子弟学习华文的阻梗,但,应该争取排除这种阻梗才对,而不是因噎废食放弃学习华文、放弃自己的权利。
更令人费解的是,国民型中学的学生每天上华文课,到了PMR考试或SPM考试时却不报考华文。这更是不能理解,也容易授人以柄。
再下来就是到大专就读华文系的学生并不踊跃。如果读者对这种说法有任何怀疑的话,不妨在全国国民型(华文)中学作一项调查,统计这些中学的毕业生有多少人或多少巴仙就读华文系?这项调查从没进行过,董教总应负起这个责任。
这些事实,是对华社维护华文教育的努力和精神极大的讽刺,也是华社难以向人家交待的事。有华文不读,读华文不考,如何说得过去?
我们听到很多理论:中国崛起了,华文有商用价值了;如今中国宇航员升空了,人们也认为中文已升格成为科技语文了。可是,在我国这种不热衷学习华文、不读华文、不考华文的风气依然没有改善。
华社不能够对此视而不见。鄙人认为,别的办法也许很难办到,但有一件事情是比较容易办到的。
譬如:华人的地缘性、血缘性或业缘性的团体,每年不是有颁发会员子女中小学奖励金吗?我觉得这些团体在颁发奖励金时,应该给予那些华文科考试成绩优异的子弟特别优厚的奖励金;至于大专阶段,应该设立大专奖励金给予在大专修读华文系的会员子女。
笔者参加的社团,有的早已设立中小学奖励金,不过,奖金不够优厚;至于大专华文系奖励金,每年奖以1000令吉,成立至今,申请过的仅有一位而已。真是凄凄,惨惨,戚戚!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希望在这种金钱物质奖励下,能鼓励更多华人子弟中小学时读华文、考华文;唤起更多子弟到大专深造时选修中文系。
(2012年1月2日稿xingzhou)
.
#文:文化乞儿
我国最早创立的华小是槟城的中华小学,那是1904年,屈指算来已有108年历史了。
那个时候,华人创立学校,算是自由,殖民地政府没有干预也没有津贴。
最有计划性要限制华小发展的,要算1951年的《巴恩报告书》。它建议所有华小必须改为国民小学,并且改变教学媒介语。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时,面对影响民族教育存亡的关键时刻,具有危机意识的本邦华人,才真正有组织的团结起来维护华文教育。为此,各地华校教师公会如雨后春笋的成立,后来更成立了教总;其后各州也成立董事联合会,以及后来成立的董总,共同负起维护华文教育的使命。这些极力维护华文教育的团体组织,一直活跃到今天。
华人维护华文教育的热诚和精神没有松懈过。可是,很反常的,我们依然常常在报上读到各地华人领袖呼吁华校生报考华文的呼声。
还不止于此。许多国民中小学开办华文班,可是华人子弟却对学习华文意兴阑珊。要是有人以此攻击华社:你们这么努力维护华文教育,何以你们的子弟却不读华文?华社要如何面对这种批评?当然,校方在行政方面,可能出现一些让华人子弟学习华文的阻梗,但,应该争取排除这种阻梗才对,而不是因噎废食放弃学习华文、放弃自己的权利。
更令人费解的是,国民型中学的学生每天上华文课,到了PMR考试或SPM考试时却不报考华文。这更是不能理解,也容易授人以柄。
再下来就是到大专就读华文系的学生并不踊跃。如果读者对这种说法有任何怀疑的话,不妨在全国国民型(华文)中学作一项调查,统计这些中学的毕业生有多少人或多少巴仙就读华文系?这项调查从没进行过,董教总应负起这个责任。
这些事实,是对华社维护华文教育的努力和精神极大的讽刺,也是华社难以向人家交待的事。有华文不读,读华文不考,如何说得过去?
我们听到很多理论:中国崛起了,华文有商用价值了;如今中国宇航员升空了,人们也认为中文已升格成为科技语文了。可是,在我国这种不热衷学习华文、不读华文、不考华文的风气依然没有改善。
华社不能够对此视而不见。鄙人认为,别的办法也许很难办到,但有一件事情是比较容易办到的。
譬如:华人的地缘性、血缘性或业缘性的团体,每年不是有颁发会员子女中小学奖励金吗?我觉得这些团体在颁发奖励金时,应该给予那些华文科考试成绩优异的子弟特别优厚的奖励金;至于大专阶段,应该设立大专奖励金给予在大专修读华文系的会员子女。
笔者参加的社团,有的早已设立中小学奖励金,不过,奖金不够优厚;至于大专华文系奖励金,每年奖以1000令吉,成立至今,申请过的仅有一位而已。真是凄凄,惨惨,戚戚!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希望在这种金钱物质奖励下,能鼓励更多华人子弟中小学时读华文、考华文;唤起更多子弟到大专深造时选修中文系。
(2012年1月2日稿xingzhou)
.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