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性难改
#w文:文化乞儿
1994年我带着81岁高龄的母亲回去广东的家乡探亲。我们从香港乘搭水翼船到顺德容奇港下船,然后,乘搭旅游车回乡下。
我们的车子在路上奔驰,我游目四望,见到横跨道路的路讯牌,预告下一站城乡的名称,用的都是中文。初看时觉得很不习惯―――因为是方块字,如要进入潘禺县境时,就有潘禺这两字出现了。为什么不习惯呢?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头几十年看到的是红毛字,如:Port Klang,后几十年是马来字,如:Ayer Itam。但都是豆芽字。内心总觉得中文字怎会出现在这些路讯牌上?
由于几十年习惯于这种豆芽字,因此,凡是抬头时,心理上总准备好看豆芽字,因此看起方块字来,反而有点不能适应。我在车上沉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终于想通了,这就是奴才的心态。要改掉这种心态,着实不是朝夕能完成的。
2006年我到中国福建某家大学参观。在经过食堂时(不在参观的行程内)我特地跑进去张望。食堂很大、很整洁。我瞥见有几位女侍应生,穿着很端庄的制服,笑脸迎人。再看看她们胸前的名牌,有的叫May、有的叫Joan、有的叫Margaret,没有一个有中文名的。我笑对她们说;“我以为我到了London。”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被人奴役惯了,在洋人面前,总觉得自己比他们差,总是想方设法与他们认同。而洋人也的确看不起中国人。上海不是有一个公园,竖立着一个告示牌:“中国人与狗不能进入”吗?
洋人至上,洋文至上这种心态至今还改不过来。
凡是先进的事物,非洋人莫属。所以,电视机展示中国火箭升空、太空机舱升空,我们总有点不相信,中国人有能力这样做吗?中国人这样做,似乎倒反而有点非分了。
在我们这边莫不如此。什么音乐会,以唱西洋歌为荣、奏西洋音乐为时尚。
很多音乐界朋友,也有这种心态,以为中国歌曲、中国音乐,难登大雅之堂。当宋祖英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音乐会上演出时,洋人都拍手赞好,反而是炎黄子孙觉得她不配。中国人怎可以在这些高雅的地方出现,怎可以唱没分量的中国歌曲?
我们海外华人,这种心态更加显著,处处都心甘情愿以低人一等的地位自处。他们心里总是那么想:“我们有这样的地位已经很不错了,还求什么?还作什么非分之想?”
我们华人的商店,很多招牌都没有中文,挂牌公司更是耻于用中文。这种奴才心态什么时候才能改过来?自己看不起自己的人,还能希望别人看得起他吗?需知:有自尊的人,别人才会尊重他。
(2011年10月3日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