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2日星期四

喜相逢


喜相逢

825日那天,在曼谷的大表妹及表妹婿及几位妹妹一起来我家访问。
他们是先到泰南的勿洞参加那儿会馆的乡亲联谊会宴会,然后才到槟城来探望我们的。
这位表妹是我姨母的女儿;她妈妈是我母亲的妹妹。
外祖母没有儿子,她和我们一家同住好几十年,直至逝世为止;父亲是一个难得的好人,把这位岳母当作自己的母亲一般看待;当然我的姨母也就与我们同住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无人道的日本蝗军,到处奸杀烧掠,姨母这才出嫁的,一嫁就嫁到泰南的勿洞去了。勿洞是泰南重镇,离开我的家乡仁丹仅有18里而已;不过,勿洞与仁丹两地来往频密。这两地至今仍旧来往频密。尤其现在两地的距离缩短了,因为开山筑路的工艺进步了,具备了许许多多“移山倒海”的建筑工具,能够将横亘在目前的小山丘凿开来,造成一条大道,这就将许多原本弯弯曲曲的路段都“开山辟路”拉直了,因此,无需再拐来拐去走冤枉路了;因而,很多拐弯抹角才能通达的地方,如今,都能缩短路程。
如今我老家仁丹与勿洞关系更加密切。因为仁丹华裔居民日益减少,年轻人都到外地发展了。这由于仁丹只有一家锡矿公司,如今,锡米没价,做锡矿工作的薪水是不够养家的;至于割胶的,同样的因为靠割胶为生的也是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这样一来,仁丹的华裔居民都“往外跑”了。
儿女在外地有了新的天地,就将老人家接去了,因此,家乡就变成绝少华人的山村了。
家乡仁丹由于人口少,消耗少,也就没有耕种的人手、也没有人杀猪卖肉了;故而如今巴刹是空空如也的,没人卖菜和鱼呀肉呀等等日常用到的菜肴。仁丹人如今到勿洞买瓜果、蔬菜、鱼肉是极平常的事!
再讲回主题。
这次,表妹们既然已经到了勿洞,他们一伙人就专程到槟城来探望我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家了。我的姨母生前曾经感慨系之的说过:“目前,我最亲的人的人就只有SF一家了。”(SF就是我)。
大表妹像她母亲一样,很看重亲情。她连她的几位妹妹和堂妹也一并带来,希望这条亲情的纽带不会因为时日的迁移而断了!真是用心良苦!在这么多位前来探访我的表妹之中,其中有一位留短发的样貌酷似姨母,一见到她,我不期然的想起姨母,我的眼泪就往肚里流!
记得很多年前,我和妻子为了参加我们某社团在曼谷举行的宴会,也曾经专程去拜访过姨目一家。虽然,话谈多了,我们的社团聚会时间逼促,姨丈无论如何坚持着一定要请我们吃了餐“团圆饭”才用专车送我们到社团宴会的场所去。这种亲情的坚持,令我感动至今;我们访问回国不久,姨丈也就往生了;再过了几年,我与妻子要到曼谷去参加另外一个曼谷校友的大聚会;我们又到姨母府上拜访他们一家;姨母那时已经将近90岁了,还能自己洗衣裳;很壮健;她也坚持一定要请我俩吃饭。幸亏我们接受了她老人家的盛情款待;因为我们回国不久后,她也荣归西天了。她见到了她最亲的人,这才心甘情愿的回归佛祖身旁!
1992年我从杏坛退休下来,那时马中人民的往来,尚是非常鲜少的,因为,两地意识形态的关系,政府诸多条例管束。探亲回来后,说不定警方“政治部”还会召你去“问话”,要你交代在中国见过什么人?谈了什么?那时我也曾经通过非常曲折、繁杂的手续,带着母亲回到中国广东鹤山的乡下,拜会那儿的乡亲。
母亲十七岁才南来;她父母南来时,母亲并没有随着父母南来;她要做些童年儿童能够做的工作,赚些微博的收入,来养活她自己及她的祖母!在当年经济破产的旧中国,尤其是破落的农村地带,那种穷困、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我们实在无法想象母亲怎么捱过那些苦难的岁月呀!然而母亲终于捱过了!母亲的苦实在非过来人可以了解的!她诉说其当年受到乡亲的白眼和欺凌的情状,都常常在母亲嚎啕痛哭!、母亲离开我们已经24年了,我只要一想起母亲幼年时的生活环境,就会情不自禁的泪流满腮!造化逼人呀!
那一次的回乡,母亲是乐开怀的,她与她年幼的友伴,又再相逢了!我们还在乡下宴请母亲“同房”的亲人。宴会过后,母亲与乡亲们谈家常,一直谈到夜阑人静!
再讲回大表妹前来探访我的事吧!
他们不远千里前来探访我们,因为他们要当天便赶回去勿洞,因此,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请他们吃一个简便的午餐而已!
他们带来了许许多多泰国的特产让我们可以大快朵颐!
我是一个十分重视亲情的人;随着我们与中国乡下的亲人没法来往之后,现在能够保持亲情上往来的就唯有泰国大表妹一家了。
我们必须好好珍惜这种亲情的延续!

201993日写于打铜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