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50年代《南洋商报》的《商余》 秦寿
小时候在北霹雳家乡-----那是一个偏僻而交通不便的小山村---读小学时,家里没有订阅报刊。不是我家如此而已,小地方受教育高的家庭不多,因此,大约百分九十九的家庭都没有订阅报刊,因此,没有养成阅报的习惯。
直到1951年小学毕业了,家乡没有中学,父亲含辛茹苦的送我到槟城来读中学,又寄宿在学校宿舍,一个寝室有整20位寄宿生,一个人出他一两毛钱,就订阅起报纸来了。
那个年代,报馆仍设在新加坡的《南洋商报》是最通行的华文大报,因此,我们就订阅《南洋商报》。
《南洋商报》最受读者欢迎的副刊就是《商余》版了。
当年常常在商余发表文章,又广受读者欢迎的,有好多位作者,如:连士升、金榜居士等。据说,这两位都是报馆本身的要员。金榜居士据说正式姓名是吴绍葆。教我们的华文老师,也有几位把稿投给《商余》。
那个时候,刚好新加坡适逢福利巴士工友大罢工,这报章花了很多篇幅报道这罢工的消息。
除了上述几位我慕名的大作家,我还常常拜读他们的著作的还有许多,恕不一一地赘述。
《商余》版的主编职务,有一个时候是由彭松涛主理。
《商余》的主编不但接受著名写作者的文稿,新人的“习作”也照刊无误,没有“裙带关系”。笔者的文稿就有过被录用刊登过,令我欢欣鼓舞。
如今,可能报馆觉得副刊文章少人读,不具商业利益,设了这么一个版位只不过是装装门面而已,不加重视。因为这样,如今人口急剧增加了多少倍,可是,副刊的版位不见增加,因此,要想自己的文稿在报刊“露面”,如果没有“人事关系”是相当难的。幸好如今有了互联网这玩意儿,自己如果有兴趣写作,尽可以就自己的文稿张贴在自设的互联网版位上,无需见副刊主编的“脸色”行事。这是互联网做的一件“善事”。要不然,不知要扼杀来多少有兴趣写作而又没有门径的朋友。
希望报刊当局改变“立场”,多开辟副刊版位,让有兴趣写作的朋友,增多一些投稿的园地,则功德无量!
刊登机会多,提升写作兴趣,也间接鼓励学子努力读华文、热爱华文、报考华文,对推动华文教育也算尽了一份心力呀!
关心华文教育的各文教机构和个人,大家共勉之!
(2019年1月28日稿于打铜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