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9日星期一

杂感集

杂感集
#文:文化乞儿

一个人贫穷出身,也不是很大的不幸,我觉得如此。有时贫穷出身反而是上天给予一个磨练的机会。《孟子》中有这么一段超级经典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我就是出身贫寒家庭的孩子。我父亲虽然工作得比牛还要辛劳。除却每天值班之外,父亲养猪、养鸡、捉鱼、种菜,睡觉之外,都是他的工作时间。他一个月的工资仅有180元而已。我有7个兄弟姐妹,靠这微少的工资,是不够用的,就得靠他兼职赚来的钱,才能将7个子女抚养长大。我小学毕业后,山村的家乡没有中学,要升中学必须到槟城去。父亲要紧压根,送我到槟城接受中学教育,一个月的开销最少需款8元。支付了我每月的花费,养家费还有多少?
父亲是一个大型锡矿公司的发电厂的技工。我父亲11岁丧父,翌年他母亲改嫁,他出外工作除了赚取自己的生活费以外,还得偿还他父亲欠下的殡葬费。

父亲相当聪颖又勤奋诚实,获得周围年长者的赏识,很快的就被长者介绍到一家发电厂工作,一直做到退休。他是一个十足忠于职守的好人。

父亲的上司(kepala)对他又爱又怕,爱的是因为他的技艺最好,发电厂出现故障,影响到工场的生产,因此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故障修好。每逢出现故障,如果刚好不是父亲值班,上司就焦急了,传令下属必须火急把阿发(父亲明发)找来。其他技工手忙脚乱,不能将故障修好,整个发电厂上上下下乱作一团的时候,父亲来到了,他侧着头(这时父亲深思时不自觉的习惯),不一会儿,故障给他找出来了,很快的发电厂又恢复发电了,上司喜爱他这一点;可是,上司又怕他,怕有一天,父亲取代他的职位。其实,这上司是杞人忧天,而且妒忌心重,因为父亲年幼丧父,没有进过私塾读书,后来,能够阅读报刊都是苦修出来的。父亲哪有资格取代他?

父亲含辛茹苦将7个孩子养大,个个都有正当职业,其中居然有四顶方帽子。

我出身在这个家庭中,当然也得自爱,如果我不省吃省用,父亲怎能让我到城市里读中学?我除了获得免费之外(当时读中学需要交学费),还时常留意外间一些社团、组织的活动,参加一些比赛以便获取一些奖金、或者申请一些辅助金,来补贴我的求学费用。

我自小跟着父亲学习,因此,我现在也学会维修家中许多东西,如:装电灯、修理普通电器、更换水龙头零件、油漆、修补台桌椅凳及一些简单小件家具。这些细小工作,请人家来修理,收费少,很少人愿意上门服务的;我自行解决,一来省钱二来省却请人的麻烦。有些邻居连更换水龙头的活塞都不会,我常常帮忙他们解决诸如此类的小问题。

我觉得多让孩子做家务,就是最好的训练;有可能的话,让孩子学习修补一些家庭用具。修补的过程中,孩子从中知晓每一件用具什么地方是最容易破损的,因此,他们以后使用的时候,才晓得如何细心使用,用具才不易损坏。这既让孩子有机会锻炼自己,学会一些生活上的本领,又可以让他们养就惜财惜物的美德,一举两得。

贫穷人家孩子固然可以做小当家从中学到许多本领,过得去家庭的孩子,切忌娇宠惯了,养成败家子的本色,贻害终生。

201469日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