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8日星期二

曲突徙薪,天灾还是人祸?

曲突徙薪,天灾还是人祸?

文:文化乞儿

有一个成语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去访问一个朋友,见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笔直的,而且炉灶旁还堆积着柴草,容易引起火患,便好意的提醒主人说:“你应该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并且把那些炉灶旁的柴草也搬走;要不然,就有发生火患的危险。到时就后悔莫及了。”主人没有什么表示。

过了不久,火患果然发生了。许多热心的邻居都跑来帮忙救火。幸好人多也灌救得快,就将火患扑灭了。真是不幸中的大幸,然而,被火烧伤的人,也不少,只是受伤程度不同而已,而且主人家也蒙受财物损失。

事后,主人为了感激邻人热心帮忙救火,就摆了宴席感谢,主人按照灭火功劳大小请邻居依次坐下,却没有那天提醒他改烟囱搬柴草的那个客人。

有人提醒主人说:“当初如果你听了那位客人的话,照他的建议改直烟囱、搬走柴草,就没有火患,造成损失,更无需破费摆设酒席。现在论功行赏,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没有受到邀请,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环顾四周,有许多事故原本可以避免的,可是,就因为有关方面顾忌他们自己的因由,没有及时采取适当行动,终究酿成惨剧,于是,就发现各有关方面负责人个个推搪责任的行径。譬如:某处的烟花爆竹厂爆炸了,造成工厂工人、周围居民死伤累累,于是,有许多部门的负责人就纷纷发表谈话,有的指责说,这工厂没有营运准证;有的说,这工厂不适合建筑在这个地区;有的说,这建筑物是不符合工厂条规的。但是,他们的部门为什么长久以来都不采取行动制止这工厂的运作?

据说,某地有一次工人正在将路旁高大树木一枝粗大的树枝锯掉,很不巧,当工作进行到一半,风雨来了。工人为了安全起见,就停止工作。风雨愈来愈大,锯过一半的树枝受不了风雨的吹打,竟被吹断了,掉落下来。正巧这个时候有一辆汽车经过,这粗大的树枝不偏不倚压在汽车上,将车内的人有的压死有的压伤。

这算什么?是天灾还是人祸?

近日来,不是发生很多事故,造成不小的人命、财物损失吗?这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果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何结局?是否像以往那样,有权势的人说了算?

(2013年6月18日稿)




































2013年6月13日星期四

谈独中教师的薪酬

   谈独中教师的酬                                    

本版(南洋商报【言论版】)一连两天刊登了林国安君的文章【独中教师培训】, 我认同林君的建议并且赞赏他这方面的见解。

我要谈的是另外一个课题,独中教师的待遇问题。

笔者50年代末(那时多数华中尚未改制都算独中)曾经在独中执教过,明白独中教师的艰辛,一方面领取微薄的薪酬,一方面要忍受董事的“鸟气”。后来才到师训学院受训成为合格教师,一直教到退休。

这里,我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曾经担任教总顾问的严元章博士到新马一带从事教育工作,是槟城的韩江中学聘请他来的。他来到韩江,担任的是教务主任,而且只在韩江待了一年就离开了。

严博士学问渊博,而且办学有许多创意。学校举行演讲比赛,他认为应该来个即席演讲比赛,才能真正表现演讲者的机智和学识。讲题在比赛前半小时交到参赛者手中,他们在这半小时内作好准备,即刻上台。我是参赛者之一,所以印象相当深刻。讲题有3个,一个是“我最敬爱的一位老师”、第二个似乎是“槟城的风光”,第三个记不起了。

演讲完毕,严博士上台点评,点评到一位讲题为“我最敬爱的一位老师”的同学的演讲内容时,严博士义正词严的说:“刚才这位同学的内容,犯了思想上的错误。”他说,这位同学说他的老师样样都好,就是有一个缺点,他不是为教育而教育,而是为金钱而教育,因为那里薪水高他就到那里去。严博士说,教师也是人,他们同样要养妻活儿,薪水太微薄,一家子生活不了,他不转校行吗?他自己从事教育工作,自己的儿女却没有机会受好的教育,通吗?接下来,严博士还郑重指出改善教师薪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如今独中很难吸引年轻教师到独中服务,也很难留住好教师,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薪酬不够理想。当然,要改善独中教师的薪酬,意味着华社对华文教育的负担更要百上加斤了。笔者认为,为了独中更好的发展,这是无可避免的抉择。

独中一切的开销,来源自独中董事、学生学费及热心人士的赞助。这里笔者有一个建议,我华教最高机构必须来一次“华教醒觉运动”,唤起全国华人,再鼓起勇气、拿出更大的热诚来支持独中、体恤教师,筹募更多金钱来办好独中,也同时改善独中教师的待遇。譬如:华社有许多社团,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宴会。每次宴会,可以发起自动捐款资助独中的活动,将一份捐款表分给每一餐桌,盼望每一桌有一些热心者自动捐款,款额大小不拘。如果一个州一年有500场宴会,每一场宴会可以筹募到1000令吉,一年就能筹获50万令吉。此外,还必须广作宣传,鼓励华人有什么红白事,也捐款给独中;小贩中心每年也来一次为独中义卖,等等。总之,就是广开捐款管道。

以槟城州而言,州内有5家独中,教师大约400人。笔者还有一个建议,筹募到的捐款,作为“奖励金”分发给独中教师,每年每人1万令吉,作为改善待遇的辅助方法,因为独中无法像政府学校那样让教师年年加薪。

笔者觉得这是一个万难中比较可行的办法,希望借此可以吸引敬业、乐业又专业的新力军到独中来。

(2013年6月13日稿)

.

2013年6月8日星期六

巴厘岛之旅(二)

巴厘岛之旅(二)
      -----景点和观感

旅游,如果参加旅行团,你只能看到所安排好的景物,其他你没法领受。不过,你可以用你的眼睛看看四周的事物,从中获得许多见闻,包括风土民情。

这次到巴厘岛旅游,觉得比较值得一游的景点有:

1. BATUR看(死)火山。我们没时间到火山地带亲眼观赏,只是远观,看其笼罩在白茫茫的云雾中的巨大样貌而已,不过,招待我们观赏的短影片,讲解火山形成及火山爆发时的情况,倒是上了一节很有价值的课;

2. 观看白蜡潭湖(BERATAN LAKE,湖面辽阔,看似内陆海。当地的一座印度神庙,也比较有看头。这次旅游旅游,参观印度神庙太多了,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足矣!

3. 海龟岛旅游。这有点像泰国的巴达雅,必须乘搭小汽船前往,游客可以在路上拿面包屑喂鱼。到了岛上,就有一些海上自费的运动;我们团员都是七老八十的公公婆婆,没人有劲力玩这些玩意儿了。不过,游客得以捧着海龟、蛇等小动物拍照,颇有新鲜感;也有一场斗鸡表演,耳目一新;

从旅游册子获知,尚有野生动物园可以观赏到野生动物,也有观赏海豚表演的所在,可惜行程中都没有安排。

我比较注重了解当地的华文和华语状况。在飞机场的书店及市场上的书店,都没有售卖华文书籍,可见那里华文华语不流行。其实几天来的观察,发现巴厘岛市场上的商店很少是华人开设的,连路上的行人也鲜少华人,华人人口稀少可见一斑。几天来,我们的旅游车走过大街小巷,只见过两个华文招牌而已,其中一个是餐饮业的。不过,售货员虽是当地土著居多,但他们都会运用简单的华语与顾客交谈,其普遍性胜于曼谷。据说,近年来中国游客逐渐增加,可能为了做生意,不得不学几招散手。不过,也足见华人的影响力,已经延伸到世界很多角落,在居民绝少的地方,居然有人会讲华语。这是可喜的现象。

据说1998年苏哈托总统下台后,华文教育有了复苏的迹象。如今,虽然没有华校,却允许学校教导四语,即:印尼语、当地方言语文、英语及华语。

我们在海龟岛怕全体照时,刚巧碰到一群学生也来参观,应该是学校组织的参观活动。其中有一位十四五岁的女中学生自动的上前来为我们拍照。他们这群学生所穿的T-恤,用大字华文标明“三语学校”。大概等同我们此地的所谓国际学校吧!教授的三语是印尼语、英语和华语。我问这位学生怎么会说华语?她回答说,她的爸妈都会说华语。我来不及问她是本地人,还是外来投资商人的子女?也来不及问她的同学(相貌似当地土人)是否会讲华语?错失良机,可惜!

询问当地导游陈建成,当地有没有华文报,他说,有外地运来的,托他帮忙购买一份,他说尽量帮忙,可是旅程结束都没有兑现诺言。

巴厘岛深受印度教文明影响,居民是当地土著,绝大多数信仰印度教,面积有5630平方公里,人口315万(新加坡面积714.30平方公里,人口600万;斯里兰卡面积 65610平方公里 ,人口1870万)。

潘秀琼曾经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巴厘岛】流行曲,去了巴厘岛旅游后,觉得似乎和曲子所描绘的有差距,怎么样的差距又说不出来。

(2013年6月9日稿)



巴厘岛之旅
   -----历史背景

本来今年打算到中国东北旅游,正在呼朋唤友想要找足人数组成一团交给旅行社办理的时候(因为旅行社除了观赏冰雕团之外,其他季节很少东北旅游团),当地却有了HN的传染病,只好取消这个念头。后来妻建议说,很多朋友都去过巴厘岛,我们不妨也去走走。就这样促成了巴厘岛之行。

巴这次的厘岛旅游,我们也是自己组团交给旅行社办理的。旅行社与巴厘岛的旅行社有联系。他们帮忙我们订购飞机票、接洽好巴厘岛的旅行社,到了巴厘岛飞机场之后,那边的旅行社就会派出人员接待我们,安排住宿、膳食、旅游交通等事项,很是便利,43夜全部费用马币1800令吉。我们的团友以长青歌唱班的歌友为主,共15人(另外10人是吉打日得拉人,本不相识),一团共25人。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出产的香料闻名全世界。古代王國三佛齐Srivijaya及之後的满者伯夷(majapahit)曾與中國及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及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抢夺天然資源及经商而進入印度尼西亞,其后,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教。因此,印尼曾先后受到佛教、印度教文化的影响,并且吸收这些宗教文化,丰富了原本贫乏的文化。其后又因沦为荷兰殖民地而吸收了基督教文化。至于与印度回教商人通商的结果,则是吸取了回教文明。

印度尼西亚的文明,参杂了印度教、回教、基督教的元素,而形成今日的国家文化,巴厘岛是印尼保留印度教文明比较完整和显著的地区。好些地方,一路上两旁多的是印度教式的建筑,它的门及屋顶那个看似小塔的建筑,是最引人注目的印度教象征。不但庙宇如此,即使是住家的建筑也是如此,可见印度教文化影响之深。

岛上信仰印度教的居民,不是“木来由”(MELAYU),而是巴厘岛土著,族人皮护黝黑,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有一天,我们参观过一个景点,经过一个小市镇,刚好遇到信徒们庆祝不知什么节日从神庙出来,见到一群群的都是穿白衣素裤。间中也参杂了一下样貌似“木来由族的,因为印尼信仰比较自由,木来由族也有很多人信仰印度教,就像印尼有很多木来由也是基督教教徒一样,不足为奇。

为了满足好奇心,我问过几位酒店的职工及商店的售货员,都是木来由回教徒,但,有一次,果真问到一个木来由的印度教教徒。她问我来自何方?当她知道我是马来西亚人,就显得很理解的样子,她了解我一定很讶异她为什么竟是印度教教徒而不是回教徒。国情有异呀!

当年我们学习马来文时,发现很多马来文字,都取自印度语。其实,马来文也有些文字取自阿拉伯语。这都是受这两种宗教文化影响的缘故。这两种宗教,就在语文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马来文中的sridewamahasiswabaratdelimaguruistana等不都是古印度文吗?当年的马六甲王朝,就是与当时的印尼一样,都是笼罩在印度教文化之下的。

此外,当地的一些招牌用字也有很多这种古印度文字(用拉丁字母拼音)。

古人有“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雄心,必然是经验之谈。这次旅游,真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对于印度教影响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语言文化,有了深一层的认识。

201367日稿)

        
国家(地区)
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万)
巴厘岛
         5630
    315
新加坡
           714.30
    600
斯利兰卡
        65610
   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