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旧课文的精髓
八十年代初小学新课程纲要(KBSR)教学开始,当这些小学毕业生升上中学,为了衔接小学的课程,中学也跟着实行中学新学课程纲要(KBSM)教学了。
这次的改动,中学华文教学也顺应改动了。华文教学,教学内涵起了革命性的改动,语文课本作了巨大的更改,首先是课文绝大多数是选取本地创作作为课文教材,又引进了 中 国 的汉语拼音、语法和简体字的教学。
本文不评论新课程教学的得失,只略论旧课文的精髓而已。
五十年代初,笔者开始读初中,当时华文科用的读本是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文选。不消说,里边的课文由古至今都是地地道道中国本土的“产物”;独立之后,本地出版商编纂了带有本地色彩的读本,就是读本里边加入了一些本地的创作,不过大部分仍是沿用中华文选的文章。其后,笔者吃教育饭教中学华文,用的就是后面这种版本。由于握过这个版本的课本30多年,对所搜罗的课文,有一点点认识,对于它的从我国教坛消失,难免有依恋之情。我退休那年,新课程教学开始了,我只教了3个月 新课本,便挥别了杏坛。
老实说,我对旧课本,有非常浓厚的依恋之情。这种依恋不是盲目的依恋,而是有强而有力的理由的。
我在一篇题名为《杏坛杂话》的文字里, 曾经点出旧课本中几篇经典的选文,计有:《孟子》的《许行章》、晁错的《论贵粟疏》及李斯的《谏逐客书》。旧课本好的经典之作,当然不止这些篇章,只是限于篇幅,只能举出三篇而已。我在本文又再举出另外一篇---左宗棠的《寄子书》。
左宗棠为清湖南湘阴人,道光举人,是覆灭太平天国的功臣之一。
这篇文章是他出征时(1859正月十三日,可能是攻打霸占杭州、苏州的太平军的战役)写给他的两个儿子孝威、孝宽的家书。
这篇文字不同于一般的家书,根本是一篇议论为学与做人的议论文。里边所谈论的很多都是理论正确的道理和为学与做人的不二法门。真是字字珠玑、句句至理名言。
整篇文章,精彩的立论极多,本文仅举出一句“尔等近年读书,无甚进境,气质毫未变化。”特别着重在“气质毫未变化”句。
凭自己的观察,一个人的气质变化的有无,或变化的多少,与读书多少似乎不是成正比例的。
我谨举出几个琐碎的例子,加以说明:
我有一次乘搭巴士,巧遇一位同事带着几位孩子乘搭同一辆巴士。半途中有一位孕妇上车。同事的儿子赶忙起来让位给这位孕妇。可是,这位同事过后却责备他的孩子为什么这样傻要让位。你评评看,这位同事贵为人师,是不折不扣读书人,他的气质变化了多少?
有一位同事的母亲脚筋痛,起先是小痛而已。我自己曾经经历过这种疼痛,后来给一位医生医好了,只是服药而已,也无需打针。后来,我遇到几位朋友患了同样的病痛,中年老年的都有,我介绍他们看这位医生,治好的有八九十巴仙。当我把这位医生介绍给同事时,蛮以为他会带他母亲看这位医生,早日脱离苦海,谁知最近才知道他的母亲的脚筋痛严重到不能走路上巴刹,坐久了站不起来,如今,很少出门了,谢绝了所有聚会。这样的人生有什么乐趣?
我问同事为什么不带她去看那位医生?他说,他母亲不敢服用西药。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同事本身也是怕服药西药的,因为小时候,他们居住那个乡村的居民都相信,服药西药的人将会短命,如果打针更加短命。这位同事是大学毕业生,至今仍相信这些道听途说,你说,读书能改变一些人的气质吗?
此外,还有很多很多的人,尽管他们读的书多,但是,他们的脑子里仍旧相信他们的曾祖母那一套旧观念的。逢年过节,你去审察一下你身边的亲朋戚友,就不难发现许多白读书的人。
一个人气质能不能变化,有多少变化,靠的是自己的平日的思索及思索后的领悟,自己领悟出一道标准,正如蔡元培教育家在《理信与迷信》一文中着重指出的:“我们信它,因为它‘是’ ,不信它因为它‘ 非’,”那就谁也阻止不了这种正确的判断。
不但读书的人如此,就是很多宗教中人(不止单一宗教,而是任何一种宗教),也是信仰了宗教,气质根本没变化的,与一般迷信的愚夫愚妇无异。这话讲出来当然会得罪很多的人,但,事实却是如此。
(2012年2月7日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