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星期五

我反对同性恋

我反对同性恋
#文:文化乞儿

最近平面媒体闹哄哄的讨论同性恋的课题,不过,很多论者都不敢明目张胆的表示反对同性恋,即使从他们的文字里窥见他们对此事是深恶痛绝的。为什么?由于赞成或者同情同性恋者祭出“人权”这法宝来。他们坚决认为人权大过天,同性恋是一种人权。既然同性恋是一种人权,人人都得尊重。

我倒认为,这种“人权大于一切”的理论是绝对错误的。人权这思想发韧于欧美,以美国为甚。但是,我们发现美国是一个最没有资格讲人道,更不必提人权的国家。

美国以霸道的强姿态在全球横行霸道,对任何不顺从它的国家,势必煽风点火,鼓动反对者推倒这个不听话的政权。如果反对者不能成功,美国便不请自来粗暴动手,它派海军炮轰;派空军轰炸;派地面部队进占,势必要推翻这个政权而后才甘休。在这些纵容、攻打的行动中,美国滥杀了多少无辜。美国视生命如草莽,把人命看得比蝼蚁还轻,它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不尊重,还有什么资格谈人权!?

这虽是题外话,但正好说明了,我们谈论同性恋的时候,无需顾及那些高举人权的盾牌。那是没有丝毫价值的“羊头狗肉”。

人类之所以男女间要结婚,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建立温馨的家庭好传宗接代;另外一个无可讳言的,是为了满足性欲。性爱在某种程度上,是维系夫妇间相爱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性恋能传宗接代吗?不能。他们有什么性爱可言?有的可能是一种违反自然的禽兽行为。他们干的是违反伦常、败坏道德的勾当,实在是人类渣滓、人类的垃圾所为。

同性人,无论男女,如果真正“情投意合”,难道不可以成为要好的朋友吗?他们可有通财之义,生活上互相扶持、互相关怀,也可以同居,但,无需冠上一个同性恋的名词来标新立异。同性恋搞不好,可能会制造一些传染病,危害人群社会。他们最大的祸害在于作出不好的示范行为。

有好些人争辩说,同性恋者并没有伤害到其他人,为什么不容他们的这种行为。要知道,很多行为也没有伤及其他人,但是,由于与社会道德抵触、不合社会规范、与风俗习惯迥异,就不能任其妄行无阻。譬如;很多公共场所,很多很多集会,一些不合规格衣着的人,就不能参与。他们的出现,人们一定视他们为异类,鄙夷他们。他们有危害吗?为什么受到排斥?同性恋造成的争议,比衣着不合宜不知严重多少倍,拒之、抨之情理十足。

异端邪说、离经叛道的行径都是应该受到谴责和排斥的,不管它打着什么美化自己的旗帜。

如今,好些所谓的先进国家已经立法规定,同性恋者可以结为夫妇。很多人都歌诵为明智的举措,但,也有很多人认为那是助纣为虐,助长败坏风气的蔓延,荼毒人类的思想,对年轻人影响尤深。

(2011年10月1日稿)

2011年9月16日星期五

“911事件”10周年杂评

“ 911事件”10周年杂评
#文:文化乞儿


“911事件”10周年来了又去了。这事件这么轰动,是因为受到攻击的是一个全球既狂妄又自以为没人奈何得了的国家―――美国;而且被攻击之后倒塌的是美国引以自豪的纽约双峰国贸大厦。

这事件昭告天下,美国也有其防不胜防的地方,只要用点心思和寻觅到适合人选就能达到目的。果然,美国受到此一击之后,草木皆兵,不但自己高喊“反恐”,也呼朋引伴一起反恐。美国及它的狐群狗党勾结之后,在2001年以轰炸拉开战争序幕,进攻阿富汗。把塔里班政权推倒,扶持自定的人选当政,然而一直到了今天,这个政权都不能平静治国;2003年美国又再次与一般狐群狗党进攻伊拉克,将萨达姆胡申推翻了。但是,这一场战争至今仍然没有真正结束。其实,说真的,美国和它的狗党虽然推翻了它们仇恨的政权,但,并未赢得当地人民的信心。其中泥足陷得最深的当然要算美国。它的相当多的部队至今仍旧不能全部撤离归国。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取代了欧洲列强成为世界最富饶、国势最强大的国家,领导欧美各国及它的附从国一起反共。全世界俨然划分为东西两大集团。西方集团都以美国马首是瞻。从1950年开始,一直到1959年,美国扮演着主帅的角色,发动和参与了两次穷凶极恶的战争―――韩战和越战。

美国以其全球最富有的财富及最犀利的武器,都不能在这两场战争中获胜。韩战的结果,是南北韩分治,至今犹然;越战的结果,是阻挡不了越南人民建立自己独立自主的国家。

而美国经历了这两次战争,国力已是明显的减弱了,但,它尚不自我反省,依然仗着其霸主身份,依据自身的利益,在全世界搞阴谋活动,策划一些国家分治或推倒一些违反它意志的政权。举其荦荦大者,先后有波斯里亚战争、前面提到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在本文写作时尚未结束的利比亚战争。

波斯尼亚战争是从旧南斯拉夫独立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发生在1992年3月和1995年之间和塞尔维亚之间的武力冲突。

1994年8月北约开始最惯常、拿手的轰炸行动展开这一场战争,入秋,美国也对波斯尼亚的克罗地亚地方提供军事援助。

其实,自从911事件之后,美国领导的阿富汗战争及伊拉克战争,美国实在是打得非常吃力,因为,它已经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强国”而已。说它外强中干,是相对的说法而已,因为“饿死的大象毕竟比水牛还大”。虽然,它仍旧处处显示其庞大的国力,但,很多方面它已经是力不从心了。这是世人皆能目睹的事实。标普不是已将美国的信用评级从三A下调了吗?

中台至今依然不能统一,就是美国作梗的结果。这一笔账,将来是一定要清算的!

美国在全世界横行霸道,无人奈何得了它。现在,出了回教世界的敢死队,他们用自杀式炸弹侵袭,轮到美国奈何不了了。就在911事件10周年纪念前夕,美国在阿富汗的驻军就有70多名士兵一次过被炸死。美国原本计划明年要从阿富汗分批撤军,这些士兵却回不了家,让家里的父母、妻子和孩子空等待。

美国到处制造乱事,如今,它又蠢蠢欲动、要鼓动南海周围国家与中国对抗。它从西半球老远的跑完全球,到处煽风点火、到处发动战争,全球举凡有乱事的地方,大部分有美国的身影。可是,美国却蛮悍到不允许别国到西半球有所举动。1962年苏联的克鲁晓夫在古巴部署飞弹,最后,还不是给肯尼地采取顽强的手段,逼得老克不得不将飞弹撤走才了事?

美国的滔天罪恶实在是罄竹难书。

美国国势江河日下,欧洲国家也都被重重欧债危机所困。这些国家自从十八世纪以来,挟其因工业革命的成果及国强民富的优势,仗着坚甲利兵到全球各地去掠夺各落后民族和国家的资源和财富、攻占这些地区、欺压这些地区的人民;如今风水轮流转,轮到他们还债的时候了―――还的是孽债!

911事件,美国有2000多人死了,其中绝大部分是无辜平民,我们对此感到哀伤和同情;美国在全球各地发动的罪恶战争,被美国大兵和武器杀害的无辜平民,是这个数目多少亿万倍呀!单单在越南战争,美国采取地毯式轰炸,山头都光秃了、荒野都烧焦了,多少无辜乡民丧失了生命呀!这些无辜乡民,连美国在那里都不知道呢!美国对这些惨绝人寰的事,可曾忏悔过?连鳄鱼泪都没有一滴!美国如何能逃这罪责?

美国建国至今,地处西半球,没有任何国家与它争锋,两次世界大战它只丧失了一些兵员及损失一些武器而已,其本土没有受到任何损害,在这种天时地利的特殊条件下它得以逐渐强大。如今的武器无远弗届,美国已没有这种优势了。就因为它强大,生活好过,吸引了全球许多精英移居到美国去,使它更是如虎添翼,强大无比。如今,美国实在是“今非昔比”了,生活开始困苦了。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没有强大的共同文化背景作为凝聚力,团结所有国民,一旦生活困苦了,幅员广阔的美国,自诩崇尚自由民主的美国人,必然起来追求各自更加美好的生活,届时许多地区将会酝酿独立。到时,美国就将内乱频频。这可能要到我们孙子那一辈才看得到。这里只是当作预言,以备后人参考。

(2011年9月16日稿)

2011年9月6日星期二

旧与新

旧与新
#文:文化乞儿

旧代表保守、传统;新代表开明、先进。

一般上,人们都喜新厌旧。但,有些时候换了新的时尚,往往会失掉一些固有的好处。大概世事都如此,兴一利必有一弊。

譬如:实行小家庭制度,可以减少人多口杂的许多麻烦和纠纷。但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是,孤伶伶的老人愈来愈多。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相依为命,有大小病痛,休想得到孩子的照料。两个老人举动迟钝、行动缓慢,那种寂寞凄凉、孤独无助的滋味是怎样的?去问问他们吧!如果其中一人走了,另一半的处境就更加可怜!这要你自己进入那种境界后,才能有更彻底的领略。

以前男女结合,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人视为盲婚,说是夫妇没有感情痛苦一世。但,那个时代,夫妇白头偕老的比比皆是;后来进步了,由你情我愿的自由恋爱而结合。但是,是不是每个这样结合的家庭,都过着幸福的生活?天晓得!我们见到夫妻离异的家庭车载斗量。而且还有许多青年男女,滥用自由恋爱,搞出未婚先孕的事件,层出不穷。至于始乱终弃的,就更是不胜枚举了。这种自由恋爱的制度,结合易分手也易,所以,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男女,三个孩子三个妈、四个孩子四个爸。这是健康的婚姻制度吗?父母自由了,可是离异的父母,却把痛苦栽在子女身上,祸延后代,公平在哪里?

最近网上流传一个笑话。说是一个青年,爱上村中一个女孩,想要结婚,征求他爸爸的意见。爸爸说:“你不可以和她结婚。”青年问道:“为什么?”“因为她是你的妹妹,”爸爸回答。青年又找到村中另一个对象,爸爸又说;“她是你的姐姐。”青年找了另外几个女孩,爸爸不是说姐姐就是妹妹。青年很困惑,只好向妈妈寻求解决办法。妈妈听了笑说:“孩子,你可以跟她们任何一个结婚。因为你不是你爸爸的儿子。”

谁敢否定目前的社会,没有这样的事例?

有一对夫妇,都是贫苦出身,靠着不懈的奋斗,两人都成为高级专业人士。生活本是非常美满。后来,丈夫与公司女职员密切来往,导致夫妇离异。他俩分手之后,两人的身家还是以千万计。但,我不相信他们会没有遗憾!

年轻时,他们一边恋爱,一边攻读专业课程,一直到结婚后好几年,两人才考到专业资格执业。后来,事业扶摇直上,终于有了大成就。如今分手了,他们依然拥有巨额金钱,然而,你相信他们内心没有遗憾吗?他们还有当年一同拼搏那种愉悦的心情吗?我相信这是他们一直到生命的尽头永远不能弥补的遗憾!

现在注重人权,孩子享有人权,必须受到特别尊重,无形中他们都出奇的高人一等。这就难以管教了。

我们小时候,是“先生讲学生听”的时代,学生容易管教。60年代,我初出道时,派去一个乡村执教,晚餐后,几位同住在宿舍的同道到街上去,经过村民的门前,常常有父母对孩子说:“你还敢哭,看先生来了!”孩子马上停止哭泣。教师有“止哭”的功能。教师是“有权”打孩子的人。并不是说,教师喜欢打人,但,它足以证明教师拥有一种极大的权威。如今,教师还有什么权威和威严。我们只听到家长对孩子说:“你这么不长进,将来就要当教师了!”

在家里也一样,家长处处迁就孩子,到头来,“儿子大过爹”。孩子在家宠坏了,到了学校,也目无尊长。孩子在家无法无天,到了学校也无法无天,将来踏入社会也照样无法无天。这就造成目前社会风气的败坏!

最近不是闹出“虎妈”的论争吗?这是中国式(旧)的和欧美式(新)的管教儿女方式,何者为优的论争。

再如衣着方面,以前的衣着以密实者为主,尤其是东方社会,更加凸出;如今开放了,以暴露为美,西方国家更是领先。许许多多女人的穿着,真令人目不暇给。于是,与色情有关的事,就日益猖獗。说实话,把大部分肢体都暴露出来,实在有碍观瞻。尤有进者,你以为你够丰满,殊不知一山还有一山高;而且有的人就不欣赏近乎畸形的丰满---畸得恶心!

凡是人都应该平等,这个概念无可非议。男女就应该平等。然而,若是过分执着,毫不妥协必定会出乱子。一个家庭里面,要是夫妇过分强调这一点,毫不退让,离婚分机率必定高。三个孩子三个爸,四个孩子四个妈的事例,必定有增无减。这样的家庭会美满吗?尤其是他们的孩子,根本是生活在破碎的家庭中,能享受到真正的家庭温暖吗?能有好的教养吗?上梁不正下梁歪。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一句老话:“一个人嘴里常常挂着‘ 从前怎样好。怎样好 ’ ,就标志着这个人心态老了。写到这里,我就不敢再写下去了。

(2011年9月6日稿)

2011年9月2日星期五

我的小学生活

我的小学生活
#文化乞儿

1945年世界第二次大战结束,第二年全马各地侨领纷纷在各自的居地筹备学校复课。我在北霹雳的家乡―――一个华族仅有两千人左右的小山村,当地的侨领不落人后,居然也将当地的一家小学重新开办起来。尽管有许多人爱批评我们华人这样不对,那样输人,我始终持有相反的见解,认为我华族是了不起的民族。你看,我们这个小山村村民,都是穷人家,也没有受过高深教育,但他们居然能够办起复课的大事来,这牵涉到多少人力物力?这实在是近乎不可能的难事呀!他们的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呀!我时常觉得,我们华人社会,伟人实在太多太多,应该竖立丰碑加以表扬。我认为,我们这个小山村的这些老前辈,都是足以立碑纪念的伟人。

校舍是市场上的两间老屋,虽然破烂不堪,略加装修,就用作办事处;日治期间,日本人在山坡上盖了一间一排六间课室的校舍,用来教授日本文,日本鬼子走了,此时正好派上用场。

华文教育向来都是自生自灭的,刚刚停战更不必说了。要如何解决师资问题呢?只好当地取材。担任校长的据说是战前在新加坡读过高中的,其他教师,一位是当地的中医师,还有一位战前读过几年中学而已。他们虽然学历不高,更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他们都是尽责任的好老师。要不是有了他们勇敢上阵,学校就开不起来了。

教师不足够,学生人数也少,所以,好几班都采用复级制,即一间教室两级学生一齐上课,老师要兼教两个年级。

战后物资匮缺,我们的教科书是有的,但是,根本没有簿子做作业。每一位学生,将家中能找到的空白纸张带到学校去,就用来写生字、做练习。我依然记得,我们一年级的国文(华文),前几课的课文排序是这样的,一课只有一句,依次为:“手”、“拍手”、“拍拍手”、“球”、“拍球”、“拍拍球”、“手一排球一跳”……。

到了第二年,全校教师都更换了。董事们物色到一位战前曾经在我校当过教师的老教师王昌年老师担任校长,而教师当中受过中学教育的,也有几人。

过了两年―――1948年,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我们地处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学校教职没多少人肯屈就,几乎每年都面对教师不足的难题。记得有一两年,聘请不到英文教师,有一位读过几年书的师母,她丈夫就当作她的老师,给她补习之后,第二天就上我们的英文课了。

小学的求学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只要有好的教科书,求学的人,只要认真学习,学识一样可以增进的。记得1951年我参加小学六年级会考,历史题目只错了一题。那一题的题目是:谁开辟吉隆坡?供选择的答案有几个,而正确的是“叶德来”(题目提供的答案的确如此,不是“叶亚来”)。我不会回答不是其他原因,而是我们采用的教科书没有这一课(我们用的是上海出版的教科书)。至于英文程度,实在是其差无比。有一课,课文是: Rain rain go away. Come again another day. Little Mary wants to play. 我们就根据自己所能掌握的读音乱读一通。其中最好笑的是 Little Mary wants to play 这一句。我们根据我们客家音,把它读成 Little Mary 番薯蒂。这因为番薯蒂很近似wants to play。 我小学毕业后到槟城读中学,高中毕业得以考获剑桥文凭,英文方面得力于初中一的英文教师张福良老师。我根本是从初级阶段读起的。初中一那年我的英文进步最神速,根基就在那一年奠定的。

那个时代,尤其是山村地方,家长不重视教育。有些学生与同学打架,怕受到老师惩罚,从此就不上学了,家长也听其自然。学生人数本来就少了,中途辍学的又多,所以全校学生在100人上下而已,我们六年级毕业那年全级仅有5人,4男1女。不过,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5人都全数升上中学,这得力于我们的苏灵校长,她殷切劝导每一个家长,竭尽所能送孩子到中学求学。她对家长说,时代进步了,孩子要读书才有前途。

我很佩服苏校长,她的确是教育工作实干人物。

(2011年9月3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