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1日星期二

支持独中筹款的建议

支持独中筹款的建议
#文:文化乞儿

5月30日拜读了飞翔君的《对独中筹款的一点看法》,真是感慨万千。因为某方面人士在张扬,独中的大部分收入都用在支付给了教师的薪金。因此,独中筹款时,受到“点名”的独中教师都得放下身段,“身先士卒”的参与。

几十年前,在成为正式受训教师前,笔者曾经担任过两年的独中教师,充分了解独中教师的艰苦情状,真是五味杂陈,冷暖自知。

我也没有忘记,就在我还在小学求学的时候,有些地方是渔村,渔人每天售卖鱼产时,鱼商就会遵从当地华社的规定从渔人当天所售卖的鱼产所得扣除一个数量的钱,作为捐助当地的华校的经费;有些地方是出产树胶的,收买树胶的商人也一样向胶工收取一定数量的费用作为华校的经费。

如今,我们华社的组织——华团,更多更健全,正是一条可以用作我华教筹款的好利器。我国华团多得不胜枚举,谨举小小的血缘性华团为例方便说明。这些华团的理事会最少也有30人,要是每一位理事每月认捐赞助华教基金10元,一月可得300元,一年则可得3600元。这个团体还可以邀约会员中经济比较宽裕者、热心华教者作为赞助经费会员,那么这个团体的捐款就不止这个数目了。要是一个州拥有300个华团,每年就可以轻易的筹到一百多万元。

每一个州有多少华团?全国有多少华团?我们也必须紧记,还有许多许多财雄势大的华团,他们的捐献当然更不止此数,如:中华总商会便是。

如今缺乏的,是一个完善的组织、团结的组织。要是州有州组织,而全国又有全国性的组织,有效率的运作起来,相信统筹统办,必然能筹到极为客观的款项,届时独中的教师和学生,可能无需这么劳碌,冒着极大的风险四出筹款,可以专心教学和学习了。

讲到维护华文教育,相信凡是华人都认为那是全国华人的伟大事业,因此,这个通过华团的筹款运动,必须是不分党派、不分阶级的一个团结运动,绝不容许政客进来搞局,不容许任何人利用它作为谋取私人利益的工具。

笔者和一群老朋友常常在交谈时,都谈起过这个建议。要是全国华团真心诚意为独中筹款运动,应该及时成立健全的组织去进行,这将为独中筹款运动作出极大的贡献。

(2011年5月31日稿)

2011年5月22日星期日

留级制和技职教育

留级制和技职教育
#文:文化乞儿

教育为立国之本,普天下都重视。近日来,摊开报章连篇累牍都是讨论技职教育的新闻报道及评论。从这里可以窥见人们关心教育的程度,是好现象。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全国有好几所独中早已经设立了技职教育的科目,为我国培养出许多技术人才。众所周知,独中经费筹措十分困难,可是,独中当局依然挑起培养技术人才的大梁,知其困难而为之,这就更加凸现出我华裔办学精神的过人之处。

在谈技职教育之前,笔者想先谈留级制。

我们读书的年代(四、五十年代),有实行留级制,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这留级制就取消了。笔者认为留级制有存在的价值。

有些学生某些学科成绩稍微差,如果留级一年,将这方面的弱点加强了,就能赶得上。我们同级的同学中,就曾经有好几位此类同学。他们留级后,成绩有改善,有的虽然没有升大学,可是却考获中学毕业文凭(当时叫高中会考),有者甚至做起银行经理来;有一两位到美国深造,考获博士学位,定居彼邦成为大学教授,并且著书立说。除了同学之外,在周边的一些人士,经历了留级之后,学业成绩改善了,后来都相当有作为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相信大家都能随手举出几个。如今,取消了留级制,成绩差的科目,没机会改善,学习上的弱点没机会补救,日积月累愈来愈差,最终失去求学的兴趣,在求学的道路上,就无以为继了。这其间损失了许多人才。当然,不是每一位留级生都肯定会“转危为安”,但,总可以挽救一部分吧!从竹篮中捡回几个可用的苹果,总好过把整篮苹果都丢掉。

鄙意认为,如果不可能实行每一个年级成绩不及格者都得留级,最低限度,小学阶段可以规定三个留级的固定点,即: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如果经过这三个固定点留级补救,依然没办法改进成绩,那也算是人事已尽了。

这些学生,政府教育当局就可以精心策划,设立技职学校,安插他们就读,将他们造就成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既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又可以让他们为国效力!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我们的社会,一般人总是看重学术科,而轻视技职科的,如果在目前的情况下设立技职学校,恐怕一般家长们都不愿意送孩子进入这些技职学校就读。要是经过小学阶段的留级措施,谁家孩子一留再留,依然没办法将学术科目搞好,可以说,相当肯定的证明了这孩子比较不适合学术科教育了。教育当局就安排他一条技职教育的出路,不至于茫茫然不知何去何从。这样一来,有关家长就会觉得,为了孩子的前途、为了将来的谋生,技职教育是比较恰当的选择了。更何况,如今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收入不见得比一般白领阶级差。

(2011年5月22日脱稿)---kw

对“果报”的新体会

对“果报”的新体会

我在2007年一篇题为《我对佛教的理解》的文章里,曾经阐述过我个人对果报的看法。我着重指出,果报是佛教的精髓,并且点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过,一个人做过善事也做过恶事,善恶却不能互相抵消,做了五分善事,就必然得到五分善报;做过三分恶事,就会得到三分恶报,绝不会善恶相抵后而净得二分善报。我也再三指出,这是非常恰当及有利于剔除弊端的善法。

一般的人,总以为所谓善事或恶事,都必须是大事才算数,其实不然,我们日常所做的每一件事,无论大小都一一计算在内。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日常行事都必须小心谨慎,因为事事都有“算分数”的呀!

必须牢记的是,善恶无分大小,善终归是善,恶终归是恶。

先讲恶。你怕脏怕臭,偷偷地将发臭的食物残渣丢到隔壁邻居的垃圾桶里去,这就是恶;车子行驶的时候,你从车窗吐痰出来,也是恶。并不是杀人放火,丧尽天良的事才算恶,小事就不算恶。因此,无论你家居外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都隐藏着善恶的成分,因此,对于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必须谨慎,处处、事事从善的意念出发。

总之记住,侵害到他人的利益、导致他人受到损害的事,就是恶事。

现在说善。你进入公共厕所,发现里面臭气熏天,很本能的用水冲洗一番,就是行善;你看见路上有香蕉皮,拾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去,就是行善;你发现路上有一个窟隆,用一块白布竖立在旁边,提醒路人避开,也是行善。你的这些行动,令别人受惠或避险,所以无疑的是善事。

像这样的小事,你能做到吗?一定能。那你何不处处行善?时时行善?

我们常常见到很多朋友,向朋友显耀说:“我今天吃素。”言外之意,是要表示他多么有善心。可是,要是他为了吃素,逼迫佣人千辛万苦为他准备素菜,这是行善同时又作恶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居住这个地方,有一片很大的草地,青草绿油油的看了十分舒适,可是,每年中元节的时候,附近组屋的居民,就来这里祭拜和焚烧银纸,将一大坪一大坪的青草烧成灰烬。这又是行善同时作恶的例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逃不了。

我们常常看见很多人到处夸耀他自己常常吃素,显示他的善心,但是,当你向他劝捐一点小钱做慈善时,是他能力办得到的,他却一毛不拔。这些人行的是伪善。自己吃素,得益的是自己个人而已,是小善;捐钱做善事,自己既行了善,又让其他人受益,是大善。为什么舍大取小?是不是行善不足?

再说,你将你的孩子管教好,也是行善。孩子管教好,将来为社会人群谋福利,功在于你,所以,是行善;孩子管教好了,即使将来没有做什么大事,值得显耀,但,他们没有作恶,贻害社会,你本身就是对社会作出贡献了,所以说,管教好自己的孩子,也算是行善。

正所谓“观人者,观其微”,又说“见微知著”,我们平日从周遭的朋友的言谈中,就可以约莫衡量出一个人的善心有多少。那些装模作样的人,常常都是伪善者,只是做给人家看,要博个虚名而已。

我们无需批评他人善事是否做得够,因为够与不够,都是有一条账目,终有一天要结算的;对于那些作恶多端的人,也无需与他多理论,以免遭惹麻烦,总有一天,他会尝到自作自受的恶果。

总之,时时可以行善,处处可以行善,就看你愿不愿意去做而已。希望大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阿弥陀佛!

(2011年5月21日稿)

2011年5月5日星期四

难以抗拒的利诱威迫

难以抗拒的利诱威迫
#文:文化乞儿

最近我观赏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剧《七尺男儿》,只观赏了几集而已。其中有一事件十分有意思。

电视剧以中国东北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背景,讲述的故事,是目前中国社会频频发生的贪腐滥权事件。

我如今观赏的故事正好讲述当地的恶势力集团买通了官方,将一个盛产松茸等珍贵药材的山林包了下来,以便垄断市场。这些珍贵药材,价格连城,恶势力集团将这个山林包了下来之后,所有药材都归他们所有;原本当地很多民众都靠上山采药材谋生的,这一来,便断绝了这些民众的生计了。

其中有一个居民只是到山林附近的草地放羊而已,这集团的爪牙为了展示他们的势力,这个牧羊人只是跟他们口角几句而已,他们就将他一顿毒打,并且将他的手臂砍伤了。

牧羊人心有不甘,向公安报案。但是,公安人员很多畏惧恶势力都不敢接手处理。有一位敢于主持正义的,接受牧羊人的报案,并且详细录下口供。

过了几天,等到要采取行动对付恶势力的时候,召来牧羊人对证。可是牧羊人却说,他那天并没有遭到恶势力的毒打,而他手臂的伤痕,是为了要报案而特地自己割伤的。主持正义的公安为之气结,却无可奈何。

原来恶势力知道牧羊人报案之后,上门威胁他,要是他不与他们合作,坚持报案,他们不但会对付他,连他的妻子和孩子都会受到对付,恐怕都死无完尸。他们还举出村中最近连连发生的几桩恐怖事件恐吓他。牧羊人为了自己,为了家人的安全,只好改口供了。对付恶势力的努力,不能有所作为。

利诱威迫的威力实在是势不可挡的。我们不是常常看见一些人物,包括政治人物、搞社会活动的人物,表现得大义凛然,对不合理的政令、制度、政策强加谴责、抨击吗?他们的正义行为,获得社会上许多人拍手赞许,一时之间,成为人们的明灯、希望、是许多人心中的英雄人物。可是,过了一些时候,他却一百八十度转变,否决他以往的言论,前言不对后语,甚或做出一些与他以前完全相反的举动来,甚至和他以前谴责的人马称兄道弟了。尤其是一些政治人物,他们甚至投靠敌对党,还美其名曰:“觉今是而昨非”、“弃暗投明”。世间最卑鄙无耻的事,还有甚于这样的吗?

有的人对利诱动了心,有的人挺不住威迫,于是动摇了、软化了、最终屈服了。

这样的事屡见不鲜,中外古今多的是,正所谓“天下乌鸦一般黑”。这种人政界更是司空见惯。

因为这些人的软弱,不敢坚持到底,恶势力无法得到对付,更遑论铲除了。恶势力任其猖獗、任其横行霸道,社会公理正义就不能伸张,为乌烟瘴气所迷漫,遂沦落为不见天日的社会。

(2011年5月4日)

2011年5月2日星期一

隔海观台选

隔海观台选
#文:文化乞儿

台湾2012年将举行“总统”选举。如今,参选的候选人已经铁定,执政的国民党由在位的马英九披甲上阵,寻求连任;民进党则由党主席蔡英文出征 ,岛上媒体称之为“双英对决”。

双英各自的选举成果如何?很多说法,都有根据。

民进党一向为实现台独而斗争,这是尽人皆知的。而支持台独的选民,以所谓本地人为主。其实,这些所谓本地人,他们的先祖无不从大陆迁移过去,只是迁去的年代比较久远而已,有的,可能对祖籍已经无从查考、有的懒于查考、有的不屑查考,成为彻头彻尾的“忘本人”。而所谓外省人大体上指的是后来才迁居台湾的,其中大部分是蒋介石的“随员”及大陆解放时逃亡台湾的难民。

民进党既然争取台独,若蔡英文胜出,走回陈水扁的旧路,处处与大陆对立,台海局势又回复到紧张的状态,势必对台湾的工商业发展不利,阻碍台湾的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景象受到打击。因此,蔡虽然已肯定出征,但,她对上台后的路线至今还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也不敢认同“九二共识”。因为民进党基本盘是台独,如果她乖离了这个大方向、不走这条老路子,她怎能赢得绿营支持者的选票而当选?但是,如果她依然揭起台独的鲜明旗帜,蓝营的支持者不可能投票给她,中间选民也向往台海局势平静、经济得以稳健发展,以获取安稳的生活,不敢支持她。失去这两方面的选票,在大选中要胜出,恐怕就不容易了。

反观马英九,执政三年多来,他已经实现了“三通”、施行的政策大大巩固了台海的和平气氛,让大陆的物资和民众可以来台,而两岸的文化交流、经济交往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状态。尤其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以后,对两岸的经贸合作、文化活动更是有利,台湾从中受惠的现象必将随着时日的推移而日益彰显。

两岸经贸活动更加频繁了,陆资来台投资设厂,为台湾制造了就业的机会、为台湾疲弱的经济注入一股兴奋剂,许多人都能感受到其好处;两岸物资交流加速、增多,促进台湾工商业的发达和经济繁荣,台湾人有谁不愿意看到这些景象、不愿意分沾到这些利益?

只消举出一点,大陆游客来台观光、探亲,对台湾的交通业、旅游业、酒店业、餐饮业以及旅游区的小商小贩的切身利益带来的都是正面的效果;台湾南部的农产品向来面对滞销的难题,如今,农产品得以销往大陆,这难题都或大或小的解决了,这些农民将有什么感受?

这些农民,会愚蠢到跟自己的荷包过意不去吗?

最重要的是,当台海局势呈现一片和平的时候,台湾子民多年来的战争阴影就可以解除了,他们可以安安稳稳的从事他们的事业和行业,日子过得非常踏实了,不必再为台海战争而烦忧。

很多批评家贬低马英九过于软弱,但是,却忽视了他的怀柔政策,是所谓的“兵不血刃”,正是兵法上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策略的巧妙使用。

当台湾人都感受到马英九的政策带来的好处的时候,他们还会将自己的收入、台湾的前途,交给一个政策不明朗、前途未可预卜的蔡英文手中吗?

尚有一点,中国在国际间的地位,日益挺升,已成为全球的焦点,难道中间派的台湾选民,不想做大国民,宁愿做岛国民吗?

无可否认,这世上多数人都是重利的,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来考量。俗语不是这么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吗?为了自身的利益,中间选民、浅绿选民,首先就会毫不犹豫的将选票投给马英九。

因此,台湾这场选举,马英九的胜算很高,并且高于蔡英文很多。

(2011年5月2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