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贪小贪神通广大
#文:文化乞儿
在一个贪腐盛行的国家,大有大的专权和贪婪,小有小的耍弄和贪腐。
中国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财政局一官员李华波,其职位是股长―――芝麻绿豆小官而已,竟能将财政局基建转户基金9400万人民币侵占而转移国外。一个股长居然能偷天换日,发这么一大笔“横财”,其他高官还用说吗?贪腐风气盛行,着实令人咋舌。
且看高官如何贪腐。
就以刘志军为例。在近年高铁建设中大出风头的铁道部长刘志军,上月12日被指严重违纪遭中纪委调查,被免去铁道部党组书记,成为今年中国内地首名落马的部级高官
刘志军任铁道部长8年,任内胞弟涉贪、雪灾瘫痪铁路、胶济铁路列车相撞,可谓污点满身,却能安然度过;近两年中国高铁建设大跃进,他竟一跃成为“大功臣”!
然而刘志军之前未因过错下台,却反而在风光时“落马”。他扯上贪腐。
刘志军个人作风腐败,得权后疯狂提拔亲属,胞弟刘志祥曾有“铁路腐败第一人”之称,后因买凶杀人被判死缓。 刘志军共有三段婚姻,据传他还有18名情妇。18位呀!如何消受?
现年58岁的刘志军出生于湖北鄂州一个破落乡村,其学历实际上只有初中程度,从19岁做养路工到50岁成为铁道部一哥。
刘志军仕途第一个转折点是娶了某铁路分局党组副书记的女儿为首任妻子,成为乘龙快婿后扶摇直上。 另一升官“秘技”则是讨好国家领导人。领导每次乘专列到全国各地视察,他必全程陪同,事必躬亲。
有消息指出,刘志军受贿或涉及数十亿元人民币!
中国贪腐风气极盛,常常有受到惩治,苍蝇老虎照打,然而贪腐仍然猖獗。一些没惩治高官贪腐的国家,贪腐怎不愈来愈炽热?
官员有没有贪腐,无需多方侦查,只要看他拥有的财产,以及他与家人的生活便可略知一二了。
某些高官拥有极多豪宅,豪宅中有的奢华、堂皇到“宫”的等级。
这些高官辩称他的财富是从事某种行业赚取的。一个稍有基础数学知识的人都可以知道他在耍赖。因为他即使不吃不喝,所赚取的财富无论怎样累积,都没有可能达到这个数额。
人们有兴趣知道的是,这样贪腐的人,不知是否也应该加以对付?
(2011年2月25日稿)
2011年2月21日星期一
不遭人忌是庸才
不遭人忌是庸才
#文:文化乞儿
台湾魔术师刘谦在2010年的《春晚》表演魔术过后,就有“内行人”揭密,用慢动作一步一步公开揭示这个魔术表演过程。意思是说,这个魔术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根本无需那么的推崇他。
其实,尽人皆知,魔术表演的变化都是假的,只是变得快变得巧,使观众无从捕捉罢了。如果真的能变化无穷,他每天在家变钞票就行了,何需工作?
魔术师变得快、变得巧,引人入胜,就是他的本事,就是他的成功,实在无需在背后揭开什么秘密的。
刚刚过去的春晚,中国本身的魔术师傅琰东,也变得精彩。他能指使几条金鱼排方阵,又能使画中的鱼儿游进浴缸里去,实在神奇。可是,过后几天,又出现诋毁的言论,说魔术师用电流操纵鱼儿,是一种虐待,贬得一文不值。
中国的慈善家、大富豪陈光标,在农历年期间携带了七百万元人民币到台湾做慈善,大派红包,也因此引起许多人的恶评,指责他做善事太高调。
我倒觉得,行善最重要的原则是有人真正受惠而又没有伤害到任何人。
陈光标带了一大笔钱到台湾行善,必然引起台湾一部分富豪的不满。他们之中,有许多是富而不仁的,平日一毛不拔没有行善,如今,见到对岸的老陈来大出风头,内心不禁由忌生恨了,于是,就千方百计的诋毁他。批评他这样做是伪善。他们的高见是“为善不为人知”才是行善,陈光标高调行善就是错。
这些人实在心胸狭小,他们既不为善又忌妒别人行善。他们还指指点点,要先成立什么基金会、要为需要经济援助的人先行登记,这样分发善款时才会秩序井然,不致场面混乱。指示应该这样那样的“军师”一时之间都从四面八方涌出来了。如果平日做善事有那么多人争先恐后,倒不失为好事一桩。可是,这些人平时却深藏不露。还有的就引经据典的说,美国怎样怎样做。国情不同、习俗各异,何必唯美国马首是瞻?
又有人批评说,他行善只是沽名钓誉罢了。如果沽名钓誉能够让很多人得益,那也没有什么不对呀!最怕就是有些人连沽名钓誉都不愿意,从来没有人从他们身上得过丝毫的好处。偏偏这样的人世上比比皆是。
行善不在大小,有人得益就好。有的人逢人便说,他是多么诚心,平日都是念经茹素,看似善人,然而私底下却坏事干尽。退一步说,他念经茹素,即使不干坏事,对别人又有什么好处?他只求自己得到好处,不理别人的利害,这样的善,仅能算是“利己善”而已。
陈光标并不气馁,他台湾行善之旅,虽然受到辱骂,他表示日后还会再去,不会退缩。
我们应该给他奖励的掌声!
(2011年2月22日稿)
#文:文化乞儿
台湾魔术师刘谦在2010年的《春晚》表演魔术过后,就有“内行人”揭密,用慢动作一步一步公开揭示这个魔术表演过程。意思是说,这个魔术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根本无需那么的推崇他。
其实,尽人皆知,魔术表演的变化都是假的,只是变得快变得巧,使观众无从捕捉罢了。如果真的能变化无穷,他每天在家变钞票就行了,何需工作?
魔术师变得快、变得巧,引人入胜,就是他的本事,就是他的成功,实在无需在背后揭开什么秘密的。
刚刚过去的春晚,中国本身的魔术师傅琰东,也变得精彩。他能指使几条金鱼排方阵,又能使画中的鱼儿游进浴缸里去,实在神奇。可是,过后几天,又出现诋毁的言论,说魔术师用电流操纵鱼儿,是一种虐待,贬得一文不值。
中国的慈善家、大富豪陈光标,在农历年期间携带了七百万元人民币到台湾做慈善,大派红包,也因此引起许多人的恶评,指责他做善事太高调。
我倒觉得,行善最重要的原则是有人真正受惠而又没有伤害到任何人。
陈光标带了一大笔钱到台湾行善,必然引起台湾一部分富豪的不满。他们之中,有许多是富而不仁的,平日一毛不拔没有行善,如今,见到对岸的老陈来大出风头,内心不禁由忌生恨了,于是,就千方百计的诋毁他。批评他这样做是伪善。他们的高见是“为善不为人知”才是行善,陈光标高调行善就是错。
这些人实在心胸狭小,他们既不为善又忌妒别人行善。他们还指指点点,要先成立什么基金会、要为需要经济援助的人先行登记,这样分发善款时才会秩序井然,不致场面混乱。指示应该这样那样的“军师”一时之间都从四面八方涌出来了。如果平日做善事有那么多人争先恐后,倒不失为好事一桩。可是,这些人平时却深藏不露。还有的就引经据典的说,美国怎样怎样做。国情不同、习俗各异,何必唯美国马首是瞻?
又有人批评说,他行善只是沽名钓誉罢了。如果沽名钓誉能够让很多人得益,那也没有什么不对呀!最怕就是有些人连沽名钓誉都不愿意,从来没有人从他们身上得过丝毫的好处。偏偏这样的人世上比比皆是。
行善不在大小,有人得益就好。有的人逢人便说,他是多么诚心,平日都是念经茹素,看似善人,然而私底下却坏事干尽。退一步说,他念经茹素,即使不干坏事,对别人又有什么好处?他只求自己得到好处,不理别人的利害,这样的善,仅能算是“利己善”而已。
陈光标并不气馁,他台湾行善之旅,虽然受到辱骂,他表示日后还会再去,不会退缩。
我们应该给他奖励的掌声!
(2011年2月22日稿)
2011年2月18日星期五
听其自然
听其自然
#文:文化乞儿
你失眠过吗?失眠的人,眼见时间逐渐过去了,可是一点睡意都没有,心里越是焦急,越焦急睡意更是飘离了。可能就因为受急躁的情绪影响,整晚失眠!
有一位极有经验的朋友说,解决这个问题,千万不可着急。最好的应对方法是采取一种听其自然的态度对待它。你尽可随着身体的需要,仰卧、俯卧、左恻卧、右侧卧,听其自然转换卧的位置,以舒适为主,这样,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之间进入梦乡。
我们在工作上,不是也常常遇到不如意的事吗?有些不如意的事发生了,结局已定,主动权不操在你手上,任凭你怎么思索,都是不能挽回的。这时候,就只好听其自然。如果为了此事日思夜想,只会累坏健康,对事情的解决是起不了作用的。这类事情我们最常遇到:你认为你应该加新、应该升级,可是加薪的、升级的却是别人,真是气死人。如果你看不开,一直为此事耿耿于怀,说不定气出病来,就此呜呼哀哉了,值得吗?不幸遇到这种无法改变结局的事,应对的方法,惟有听其自然,等待下次的机会。
人一生之中,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必须学会这种秘诀加以应对。
一个家庭里的事亦然。有一位同事,他的孩子因为动手术――这原本是一个很常见的手术,许多人都动过,十居九都是平安无事,可是他孩子动手术时,据说是因为缺氧关系,伤害到脑筋,以致手术过后,整个人肌肉萎缩,行动不便。这就产生很多难题了。每天上学,光是上厕所、去食堂买午餐,这些细微的事就很难处理。
医遍各地中西医,仍旧没办法医好,只好借助神力,冀望奇迹出现,家里因此改信其他宗教,但,仍然无效。可真是人事已尽了。
到了孩子读中学阶段,上课时有些学科常常要转换教室,做父亲的只得提早退休,守候在校,随时搀扶孩子转换教室。一个父亲的伟大、恩重,表现无余!
如今,这位朋友已经学会如何面对此事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听其自然。
人的一生中,常常遇上许多挫折。千万不要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怨天尤人:为什么我会这么不幸?为什么不幸的事情总是来找我。你应该自我安慰:我已经比许多人幸运了。的确,比你遭逢到更大不幸的人还多着呢!
经这么一想,你才不致消沉下去,丧失生存的战斗力。
听其自然好了,“命里有时终须有,名里无时莫强求”;又有句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必须这么旷达面对!
(2011年2月19日稿)
#文:文化乞儿
你失眠过吗?失眠的人,眼见时间逐渐过去了,可是一点睡意都没有,心里越是焦急,越焦急睡意更是飘离了。可能就因为受急躁的情绪影响,整晚失眠!
有一位极有经验的朋友说,解决这个问题,千万不可着急。最好的应对方法是采取一种听其自然的态度对待它。你尽可随着身体的需要,仰卧、俯卧、左恻卧、右侧卧,听其自然转换卧的位置,以舒适为主,这样,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之间进入梦乡。
我们在工作上,不是也常常遇到不如意的事吗?有些不如意的事发生了,结局已定,主动权不操在你手上,任凭你怎么思索,都是不能挽回的。这时候,就只好听其自然。如果为了此事日思夜想,只会累坏健康,对事情的解决是起不了作用的。这类事情我们最常遇到:你认为你应该加新、应该升级,可是加薪的、升级的却是别人,真是气死人。如果你看不开,一直为此事耿耿于怀,说不定气出病来,就此呜呼哀哉了,值得吗?不幸遇到这种无法改变结局的事,应对的方法,惟有听其自然,等待下次的机会。
人一生之中,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必须学会这种秘诀加以应对。
一个家庭里的事亦然。有一位同事,他的孩子因为动手术――这原本是一个很常见的手术,许多人都动过,十居九都是平安无事,可是他孩子动手术时,据说是因为缺氧关系,伤害到脑筋,以致手术过后,整个人肌肉萎缩,行动不便。这就产生很多难题了。每天上学,光是上厕所、去食堂买午餐,这些细微的事就很难处理。
医遍各地中西医,仍旧没办法医好,只好借助神力,冀望奇迹出现,家里因此改信其他宗教,但,仍然无效。可真是人事已尽了。
到了孩子读中学阶段,上课时有些学科常常要转换教室,做父亲的只得提早退休,守候在校,随时搀扶孩子转换教室。一个父亲的伟大、恩重,表现无余!
如今,这位朋友已经学会如何面对此事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听其自然。
人的一生中,常常遇上许多挫折。千万不要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怨天尤人:为什么我会这么不幸?为什么不幸的事情总是来找我。你应该自我安慰:我已经比许多人幸运了。的确,比你遭逢到更大不幸的人还多着呢!
经这么一想,你才不致消沉下去,丧失生存的战斗力。
听其自然好了,“命里有时终须有,名里无时莫强求”;又有句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必须这么旷达面对!
(2011年2月19日稿)
2011年2月11日星期五
从《春晚》说起
从《春晚》说起
#文:文化乞儿
中国中央电视台除夕夜照例都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简称“春晚”。这节目已经行之好几年。今年的晚会不讨好,褒多于贬,而且全国竟有好几家地方卫视加以杯葛不转播。
原因在哪里?其中一个原因,批评者认为节目说教成分太浓。
商讨这个课题之前,先讲讲笔者个人的体会。大概三十年前,笔者和一班教育界的朋友,就常常谈起一个课题。就是香港的电影(包括电视)节目,内容很多不健康的。打杀残忍的镜头、床上戏等色情镜头层出不穷;剧情的结尾常常没有什么教育性,只求紧张、刺激、诡异。中国、台湾则有区别,电影中有很多都富有教育性。为什么有此区别?我们(都是清一色思想老旧、保守的顽固人物)的结论是:中国和台湾是“国家”,香港不是。
每一个国家无不希望国民爱国、守法、勤奋、是非黑白观念分明。因此,电影工作者也极重视电影的内容,要寓教育于娱乐中,向国民灌输这些意识;不是“国家”就没有这个责任。只要能够赚钱,就可以大量制作,只要迎合观众的胃口,能吸引观众自动掏腰包买票观看的就好。他们只图赚个盆满钵满,就是最大的成功,无需担负一切社会责任。社会风气如此败坏,很多思想比较守旧的人都归咎不健康电影的渲染和宣扬,是有其一定理由的。
也是大约三十年前的旧事了。一个教师团体在庆祝教师节的宴会上,请来著名“舞后”表演脱衣舞,议论一片哗然。如果换作是商会的宴会,表演脱衣舞当不致引来那么大的反响;教师的宴会就不行。这是角色不同使然,可见什么角色就应该演什么戏,是一个很多人认同的规律。
回头再谈春晚。春晚是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她必定更在意、更要考量节目的主题思想,绝对不能不对节目有所筛选、选择,以确保不致荼毒国民思想。而且中国也是一个拥有56个少数民族的国家,所以,节目中也考虑到少数民族,因此,也穿插少数民族的节目。她的节目讲求全面照顾到方方面面,不致有某方面感到被冷落。
我们再检视中国流传下来的古籍中,不是以“文以载道”者居多吗?这些古籍的核心价值,就在“载道”,所以才能流传千百年。说教式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坏的,非要全盘否定不可!
至于说,演员中以老面孔多,这也不是什么错误的安排。那些老面孔,如:宋祖英、赵本山等都是“国宝”级人物,可以遗漏他们吗?缺少了他们,这个晚会会否失色?就如香港有什么重大演出,会漏掉刘德华吗?我国的国家电视台,不是将P. Ramlee 的电影播了又播吗?为什么?国宝呀!
观点不同,判断有异。这仅是笔者个人意见,不求认同。
(2011年2月12日稿)
#文:文化乞儿
中国中央电视台除夕夜照例都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简称“春晚”。这节目已经行之好几年。今年的晚会不讨好,褒多于贬,而且全国竟有好几家地方卫视加以杯葛不转播。
原因在哪里?其中一个原因,批评者认为节目说教成分太浓。
商讨这个课题之前,先讲讲笔者个人的体会。大概三十年前,笔者和一班教育界的朋友,就常常谈起一个课题。就是香港的电影(包括电视)节目,内容很多不健康的。打杀残忍的镜头、床上戏等色情镜头层出不穷;剧情的结尾常常没有什么教育性,只求紧张、刺激、诡异。中国、台湾则有区别,电影中有很多都富有教育性。为什么有此区别?我们(都是清一色思想老旧、保守的顽固人物)的结论是:中国和台湾是“国家”,香港不是。
每一个国家无不希望国民爱国、守法、勤奋、是非黑白观念分明。因此,电影工作者也极重视电影的内容,要寓教育于娱乐中,向国民灌输这些意识;不是“国家”就没有这个责任。只要能够赚钱,就可以大量制作,只要迎合观众的胃口,能吸引观众自动掏腰包买票观看的就好。他们只图赚个盆满钵满,就是最大的成功,无需担负一切社会责任。社会风气如此败坏,很多思想比较守旧的人都归咎不健康电影的渲染和宣扬,是有其一定理由的。
也是大约三十年前的旧事了。一个教师团体在庆祝教师节的宴会上,请来著名“舞后”表演脱衣舞,议论一片哗然。如果换作是商会的宴会,表演脱衣舞当不致引来那么大的反响;教师的宴会就不行。这是角色不同使然,可见什么角色就应该演什么戏,是一个很多人认同的规律。
回头再谈春晚。春晚是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她必定更在意、更要考量节目的主题思想,绝对不能不对节目有所筛选、选择,以确保不致荼毒国民思想。而且中国也是一个拥有56个少数民族的国家,所以,节目中也考虑到少数民族,因此,也穿插少数民族的节目。她的节目讲求全面照顾到方方面面,不致有某方面感到被冷落。
我们再检视中国流传下来的古籍中,不是以“文以载道”者居多吗?这些古籍的核心价值,就在“载道”,所以才能流传千百年。说教式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坏的,非要全盘否定不可!
至于说,演员中以老面孔多,这也不是什么错误的安排。那些老面孔,如:宋祖英、赵本山等都是“国宝”级人物,可以遗漏他们吗?缺少了他们,这个晚会会否失色?就如香港有什么重大演出,会漏掉刘德华吗?我国的国家电视台,不是将P. Ramlee 的电影播了又播吗?为什么?国宝呀!
观点不同,判断有异。这仅是笔者个人意见,不求认同。
(2011年2月12日稿)
2011年2月4日星期五
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文:文化乞儿
新春期间电视有很多欢庆节目,有一晚深夜,看的是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文艺》,播映的是过去几年《春节晚会》特选出来的一些精彩片断。
我看的那一片断,是以孝敬父母为主题的。其中一个“小品”,讲述的是一个孤单的老头,因为三个子女平时很少回家探望他老人家,他感到孤单寂寞,而且非常想念孩子们。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只好为孩子们打电报,哄骗他们自己病重,日子无多了。果然孩子接到电报,都先后赶回来了。三人先后返抵家门。他们见到老人坐在轮椅上,气息奄奄,一见面就紧抱老人痛哭,孝顺之情,溢于言表。
老人见他们全到齐了,才站了起来,表示他并没有病,只是因为他们久未回家,不得不采取这个“苦肉计”哄们回来。
这小品内容虽然简单,但意义深长。中国改革开放30年,大城市工商业蓬勃发展,乡下许多年轻人都到城市发展了。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的确比农村的繁忙,因此,很多人就以繁忙为借口,长久不回家探望父母,生活费照寄不误。说他们不孝顺嘛?又似乎不是。实际上他们给予父母的是“物质上的孝顺”,欠缺的是“精神上的孝顺”。然而,父母亲更加重视的是关切和亲情。
这节目接下来的是歌唱,唱的是一首流传已有一段时日的《常回家看看》。这首歌紧接着这个“小品”唱出,更加有意思。歌词有一段是:“找点儿空闲,找点儿时间,带上笑容,带上祝愿, 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菜。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一辈子总操心,就盼个平平安安。”
父母亲期盼的、等待的,就是这些“小事”,这些细微烦琐的关切。说白了,就是一份亲情而已。
还有另外一首曲名《母亲》的歌曲,也是源自中国,歌词里有这么一段:“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显示人们多么重视亲恩。
现在是一个工商业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这边的情况,与中国无异。许多人孩子都不在身边,有的甚至远在千里迢迢的外国。平时忙着工作,很少回家探望老人家。有的在父母病故之后,接到电报,才匆匆忙忙赶回来送殡,有的甚至连送殡都赶不及。
华人有一个风俗,父母病故之后,在外赶回来送殡的孩子,到了家门,必定要匍匐进来,以表达自己的疚责。“生子方知父母恩”,父母恩深似海,怎能不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011年2月5日稿)
#文:文化乞儿
新春期间电视有很多欢庆节目,有一晚深夜,看的是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文艺》,播映的是过去几年《春节晚会》特选出来的一些精彩片断。
我看的那一片断,是以孝敬父母为主题的。其中一个“小品”,讲述的是一个孤单的老头,因为三个子女平时很少回家探望他老人家,他感到孤单寂寞,而且非常想念孩子们。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只好为孩子们打电报,哄骗他们自己病重,日子无多了。果然孩子接到电报,都先后赶回来了。三人先后返抵家门。他们见到老人坐在轮椅上,气息奄奄,一见面就紧抱老人痛哭,孝顺之情,溢于言表。
老人见他们全到齐了,才站了起来,表示他并没有病,只是因为他们久未回家,不得不采取这个“苦肉计”哄们回来。
这小品内容虽然简单,但意义深长。中国改革开放30年,大城市工商业蓬勃发展,乡下许多年轻人都到城市发展了。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的确比农村的繁忙,因此,很多人就以繁忙为借口,长久不回家探望父母,生活费照寄不误。说他们不孝顺嘛?又似乎不是。实际上他们给予父母的是“物质上的孝顺”,欠缺的是“精神上的孝顺”。然而,父母亲更加重视的是关切和亲情。
这节目接下来的是歌唱,唱的是一首流传已有一段时日的《常回家看看》。这首歌紧接着这个“小品”唱出,更加有意思。歌词有一段是:“找点儿空闲,找点儿时间,带上笑容,带上祝愿, 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菜。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一辈子总操心,就盼个平平安安。”
父母亲期盼的、等待的,就是这些“小事”,这些细微烦琐的关切。说白了,就是一份亲情而已。
还有另外一首曲名《母亲》的歌曲,也是源自中国,歌词里有这么一段:“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显示人们多么重视亲恩。
现在是一个工商业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这边的情况,与中国无异。许多人孩子都不在身边,有的甚至远在千里迢迢的外国。平时忙着工作,很少回家探望老人家。有的在父母病故之后,接到电报,才匆匆忙忙赶回来送殡,有的甚至连送殡都赶不及。
华人有一个风俗,父母病故之后,在外赶回来送殡的孩子,到了家门,必定要匍匐进来,以表达自己的疚责。“生子方知父母恩”,父母恩深似海,怎能不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011年2月5日稿)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