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果报
文:文化乞儿
我认为佛教的中心教义是“因果报应”。我不知道这果报是不是必然,但,我却非常希望果报成真。理由很简单,因为像我们这些无权无势的小市民,一生受尽那些拥有黑白两道势力者的欺凌,根本没有申冤的机会,更遑论报复。这样就唯有冀望世间真的有果报,如此,才可以遏止那些无法无天的恶人肆无忌惮的欺凌,稍微有太平日子好过。
我还深深的认为,有了果报,世间才能有所谓公平。我的看法是这样的(特此声明,我这种看法是自己感悟出来的,是一种独创,绝非拾人牙慧),一个人一生所作的善和恶各有报应,不能互相抵消。你作了七分善,就有七分善报;作了三分恶,也有三分恶报。而不是互相抵消,7分善减3分恶,得到4分善报。
这很公平。为什么?这样才可以遏止人们造恶叶。如果不是这样的报应法,一个人可能前半生不择手段地干大恶,获得许多不义的钱财和不合法的权势。等到他享尽荣华富贵之后,就散发一大笔钱财,做许多许多的善事,将过去的恶全都掩盖了,最后,获得善报。你评评看,这样公平吗?而且,若然如此,世上大部分的人都会如此,先恶后善,这个世界将会变成怎样的一个世界?果报就根本起不到遏止人们犯罪、作恶的效用。
如果人们(尤其是佛教信众)明白这个道理,为了不要受到恶报,一生将不敢做恶事,即使免不了,也是尽量少做恶事;如此一来,世间岂不是减少很多恶人恶事,我们的世间必定成为一个比当今更美好的世界。
我们细心观察,世上的确有很多人被推崇为慈善家,可是,他的家、他本身接连遭逢不幸事件的打击。看到这些似乎是不相称的事件发生,于是,有些人就开始怀疑起果报来了。他们常常发问:“这么一个慈善家,为什么会得到这样那样不好的报应?”他们心目中,总认为这个慈善家应该得到所有的善报才对,如今,恶报却降临在他身上,很不通,很想不开。他们可能不知道这个慈善家年轻时,可能就干过许多罪大恶极的恶事,如今人们看到的正是他应该承受的恶报。至于许多建筑物都以他的名字命名,甚至还有地方塑造了铜像来纪念他的功绩呢!这就是他应得的善报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吻合佛教的教义,岂会不公平?
几个月前,观看“凤凰卫视”的节目,澳门一位远近闻名的何姓殷商夫子自道:“你知道,我是经营博彩业的(赌博也),曾经有许多人因为它倾家荡产;所以我赚到钱,就常常拿出巨款来行善!”
这样的道白印证了什么?
最近,在报上读到一篇文章,文中是说中共接掌大陆政权之后,抓了许多大地主算账。该文作者极力谴责中共对待这些大地主的手段过于残暴。我却另有看法。这些地主,当年都是恶霸,他们霸占人家的田地、强占人家妻女,害得多少人家破人亡,这不残暴吗?地主害死的人上千上万,如今受到恶待的,也只不过一个人而已,已经算是便宜他了!
再说,地主如今所受的正是他应得的报应呀!那些被残害的人,终于看到恶人的下场了。我看不出有任何不妥。恶有恶报嘛!
(后记―――我之前曾经写过一篇《我对佛教的理解》,意犹未尽,本文算是补充)
(2010年4月25日稿)
http://news.hexun.com/2009-08-07/120337617.html
2010年4月22日星期四
从中国抑制房价飙升谈起
从中国抑制房价飚升谈起
文:文化乞儿
中国的房价这几年直线飚升,众多民众都只得望楼兴叹,买不起高价房子。房价之所以飚升得快,都是由于有人居中抄作,从中牟取暴利。为了抑制房价离谱飚升,中国政府最近颁布一套抑制对策,就是凡是购买第二套住房者,首期付款不得低于房价的40%,而且还得承受贷款利率比一般房屋贷款高的损失;购买第三套住房者,银行可以不批准贷款。这样就非常有效的阻遏了那些靠投机赚钱的人物的不义行经了。
这个措施,我看出中国一党专政的优点。当然这不等于说,我否定在号称一人一票制的所谓民主社会一无是处,只是各有利弊而已。在一人一票的民主社会,政府常常要受制与选民。政府行每一步棋都要顾虑到会否影响选民的选票取向,所以,为了讨好选民,有许多原本有利民生的措施,都不敢推行,就因为不敢得罪选民,生怕流失选票,以致丧失一州甚至一国的政权。一党专政就无需顾虑这些,他们的领导人是党内人士选出来的,不怕得罪选民,举凡有利大多数国民福趾的事,他们就敢于放胆去做,快速完成。
抑制房价政策一施行,北京房价应声下挫,有人预测将会下挫30%。政府却无惧这些富可敌国的开发商联成一气发威,反扑颠覆。
再举个例来说。阻街的小贩,很多时候,我国的政党人士就不敢严厉对付他们。如果取缔他们,他们就会蜂起反对、抗议,说政府不体恤他们的艰苦谋生。选举时,他们投反对票,可能导致政府受到重创。再看,一些大城市内某些区域,店屋老旧、街道狭窄,要发展、要扩建,牵涉到很多复杂的赔偿问题,于是政府换了一届又一届,这个区域依然是那一副老面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城市小乡村的建设无不突飞猛进,处处面貌焕然一新,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些顾虑。有利的说做就做,超快完成。他们的大道那么宽敞、那么笔直,就是因为无地不可建无地不可通,可以随心所欲、按照最有利的计划建设呀!交通发达了,也可以带动工商业的发达。中国近年来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这方面的建设居功厥伟。1992年我返回广东的乡下,乡下的村子门口,从广州直达湛江的高速大道就从此经过,头脑动得快的表弟田也不耕了,在家里制造腐竹,典当了一些田产,买了一辆旧面包车,将腐竹运销到邻近几个乡村去,收入比种田好上不知多少倍。还有,许多小型工厂,也纷纷来投资设厂,还有许多家庭工业也建立起来了。一时之间,整个乡村的经济活动都活跃起来了。如果顾虑多多、阻碍重重,家乡这个小乡村什么时候才能有今天这么繁荣?
再如我国最近几年有许多政客,他们抛出什么“寄居论”、“乞讨论”、“主权论”、“优先论” ,根本是制造种族猜疑、忌妒,不利于全民团结,也有损我国的国际形象,甚至会吓退外资,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为什么这些政客没有受到党内的纪律对付?因为这些口无遮拦的政客已经把自己塑造成族群中的英雄,是维护他们族群权益不可或缺的英雄,有谁敢于采取对付行动,动他们一根豪毛,他必定即刻被冠上出卖族群利益的叛族罪人。这一来,在党选中必定失利。党选失利了,还有机会当上官职吗?所以,这些政客就愈来愈猖獗了。
中国许多贪官污吏,高至部长、省长、党委,有许多被撤职、被判坐牢,有的甚至被处死;可是有些“民主”国家,举国人民对一些贪渎官员的胡作非为,明目张胆的行为,都毫不怀疑他们的确有罪,可是,却不见有什么处罚行动,不但逍遥法外,而且还在享受其极度奢华的生活。为什么?有所顾忌呀!唉,不提也罢!
(2010年4月22日稿)
文:文化乞儿
中国的房价这几年直线飚升,众多民众都只得望楼兴叹,买不起高价房子。房价之所以飚升得快,都是由于有人居中抄作,从中牟取暴利。为了抑制房价离谱飚升,中国政府最近颁布一套抑制对策,就是凡是购买第二套住房者,首期付款不得低于房价的40%,而且还得承受贷款利率比一般房屋贷款高的损失;购买第三套住房者,银行可以不批准贷款。这样就非常有效的阻遏了那些靠投机赚钱的人物的不义行经了。
这个措施,我看出中国一党专政的优点。当然这不等于说,我否定在号称一人一票制的所谓民主社会一无是处,只是各有利弊而已。在一人一票的民主社会,政府常常要受制与选民。政府行每一步棋都要顾虑到会否影响选民的选票取向,所以,为了讨好选民,有许多原本有利民生的措施,都不敢推行,就因为不敢得罪选民,生怕流失选票,以致丧失一州甚至一国的政权。一党专政就无需顾虑这些,他们的领导人是党内人士选出来的,不怕得罪选民,举凡有利大多数国民福趾的事,他们就敢于放胆去做,快速完成。
抑制房价政策一施行,北京房价应声下挫,有人预测将会下挫30%。政府却无惧这些富可敌国的开发商联成一气发威,反扑颠覆。
再举个例来说。阻街的小贩,很多时候,我国的政党人士就不敢严厉对付他们。如果取缔他们,他们就会蜂起反对、抗议,说政府不体恤他们的艰苦谋生。选举时,他们投反对票,可能导致政府受到重创。再看,一些大城市内某些区域,店屋老旧、街道狭窄,要发展、要扩建,牵涉到很多复杂的赔偿问题,于是政府换了一届又一届,这个区域依然是那一副老面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城市小乡村的建设无不突飞猛进,处处面貌焕然一新,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些顾虑。有利的说做就做,超快完成。他们的大道那么宽敞、那么笔直,就是因为无地不可建无地不可通,可以随心所欲、按照最有利的计划建设呀!交通发达了,也可以带动工商业的发达。中国近年来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这方面的建设居功厥伟。1992年我返回广东的乡下,乡下的村子门口,从广州直达湛江的高速大道就从此经过,头脑动得快的表弟田也不耕了,在家里制造腐竹,典当了一些田产,买了一辆旧面包车,将腐竹运销到邻近几个乡村去,收入比种田好上不知多少倍。还有,许多小型工厂,也纷纷来投资设厂,还有许多家庭工业也建立起来了。一时之间,整个乡村的经济活动都活跃起来了。如果顾虑多多、阻碍重重,家乡这个小乡村什么时候才能有今天这么繁荣?
再如我国最近几年有许多政客,他们抛出什么“寄居论”、“乞讨论”、“主权论”、“优先论” ,根本是制造种族猜疑、忌妒,不利于全民团结,也有损我国的国际形象,甚至会吓退外资,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为什么这些政客没有受到党内的纪律对付?因为这些口无遮拦的政客已经把自己塑造成族群中的英雄,是维护他们族群权益不可或缺的英雄,有谁敢于采取对付行动,动他们一根豪毛,他必定即刻被冠上出卖族群利益的叛族罪人。这一来,在党选中必定失利。党选失利了,还有机会当上官职吗?所以,这些政客就愈来愈猖獗了。
中国许多贪官污吏,高至部长、省长、党委,有许多被撤职、被判坐牢,有的甚至被处死;可是有些“民主”国家,举国人民对一些贪渎官员的胡作非为,明目张胆的行为,都毫不怀疑他们的确有罪,可是,却不见有什么处罚行动,不但逍遥法外,而且还在享受其极度奢华的生活。为什么?有所顾忌呀!唉,不提也罢!
(2010年4月22日稿)
2010年4月18日星期日
爱与欲
爱与欲
一位学院时代的同学,她的夫君已经逝世25年了,可是,她仍然没有一天不思念这位枕边人,而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她一有机会,总会写些追忆夫君的文字。文中表达她对夫君的缠绵思念之情,并将她与夫君过去的生活点滴娓娓道出。从这些生活点滴的追述,益流露出她多么向往与夫君生活的那一段美好、甜蜜日子。
这必定是因为他们相爱得深,才能享受到即使是生活中的小节,都感觉到爱的甜蜜,才能品尝到那种长久不灭的爱情滋味。
这种对夫妻之间对爱的执着的情性,在我们这个“日渐文明”的社会,已经很难找到了。
古语有云:“饱暖思淫欲” 。我们现今的社会,物欲享受比以前强,不可以道理计。因此,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已经到了淫乱的程度。这些人只有欲没有爱。
大家都可能见过,左邻右舍有许多年轻人,男男女女,常常带着未婚的伴侣来过夜。说得好听,是情人;说得难听点,是性伴侣。很多情况之下,他们“双宿双飞”一段时期之后,又散了,于是一个新的伴侣又填补了真空。如是这般的更换伴侣,就与更换衣服一样的频繁。我曾经记录过我邻居一位年轻女子,在三年内,她换过14个“入幕之宾” 。后来她搬迁了,无法记录下去。
现今社会,就因为要找个伴侣来过夜太容易,随时随地可以解决“燃眉之急” ,所以对于夫妻的要求,就无需再像以往那样企求“天长地久”了。年轻人的口头禅是:“只要彼此拥有过,对你我来说,已经满足。”
炎黄子孙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洗礼,对于婚姻比较重视,因此,离婚率比较少。唉!那是以前的一般现象了。如今,与西洋已经没有区别了,甚至过之而无不及。
有这么一个传说。李鸿章当年出使英国。英首相想要羞辱他,就对他说;“我们西方男女都是自由恋爱成熟才结婚的;不像你们中国人,依靠媒妁之言而成婚的。这多不文明呀!”李回答说:“首相先生,你有所不知。我们中国人结婚后才谈爱情,好像煮开水那样,愈煮愈热,所以我们中国人很少离婚;你们的恋爱成熟了,就像煮滚的开水一样,只会愈来愈冷,所以离婚特别多呀!”这英首相碰了这么一个钉子,自讨没趣。当然,如今,我们比开水冷得更快,离婚率也逐年上升。
最近,中国就发生一件事,闹得沸沸扬扬。事缘南京一位叫吴阳的副教授,在网上建立一个“换妻游戏群”的勾当,会员多时达到190多人。会员大多数是夫妻,但也有“单吊”的男女。有配偶的将自己的配偶彼此交换来享受“异味” ,美其名曰“享受新鲜感” ,而那些单吊的男女,居然也有会员情愿将自己的配偶出借给他们,让他们也一样可以“解渴” 。吴阳本身就是一个与妻子离异的孤男,可是却有人肯将自己的妻子出让给他满足需求。
前几星期,《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夕谈》就录制了这样一个节目,邀请正反两方面的嘉宾前来针对此事发表他们的观感。这些嘉宾不是泛泛之辈,都是专家、学者、教授、媒体工作者。而出席的观众,也有许多人各抒己见。赞成换妻的认为,既是双方都同意的,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不构成危害社会的罪名。不过,对于“要是他们的孩子知道他们的父母搞这个勾当的问题时,该怎么应对?”的问题时,似乎赞成者很难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自己的配偶都可以拿来与人交换了,我们这社会是愈来愈文明呢?还是倒退了,我茫然!试问与禽兽何异?
(2010年4月17日稿)
一位学院时代的同学,她的夫君已经逝世25年了,可是,她仍然没有一天不思念这位枕边人,而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她一有机会,总会写些追忆夫君的文字。文中表达她对夫君的缠绵思念之情,并将她与夫君过去的生活点滴娓娓道出。从这些生活点滴的追述,益流露出她多么向往与夫君生活的那一段美好、甜蜜日子。
这必定是因为他们相爱得深,才能享受到即使是生活中的小节,都感觉到爱的甜蜜,才能品尝到那种长久不灭的爱情滋味。
这种对夫妻之间对爱的执着的情性,在我们这个“日渐文明”的社会,已经很难找到了。
古语有云:“饱暖思淫欲” 。我们现今的社会,物欲享受比以前强,不可以道理计。因此,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已经到了淫乱的程度。这些人只有欲没有爱。
大家都可能见过,左邻右舍有许多年轻人,男男女女,常常带着未婚的伴侣来过夜。说得好听,是情人;说得难听点,是性伴侣。很多情况之下,他们“双宿双飞”一段时期之后,又散了,于是一个新的伴侣又填补了真空。如是这般的更换伴侣,就与更换衣服一样的频繁。我曾经记录过我邻居一位年轻女子,在三年内,她换过14个“入幕之宾” 。后来她搬迁了,无法记录下去。
现今社会,就因为要找个伴侣来过夜太容易,随时随地可以解决“燃眉之急” ,所以对于夫妻的要求,就无需再像以往那样企求“天长地久”了。年轻人的口头禅是:“只要彼此拥有过,对你我来说,已经满足。”
炎黄子孙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洗礼,对于婚姻比较重视,因此,离婚率比较少。唉!那是以前的一般现象了。如今,与西洋已经没有区别了,甚至过之而无不及。
有这么一个传说。李鸿章当年出使英国。英首相想要羞辱他,就对他说;“我们西方男女都是自由恋爱成熟才结婚的;不像你们中国人,依靠媒妁之言而成婚的。这多不文明呀!”李回答说:“首相先生,你有所不知。我们中国人结婚后才谈爱情,好像煮开水那样,愈煮愈热,所以我们中国人很少离婚;你们的恋爱成熟了,就像煮滚的开水一样,只会愈来愈冷,所以离婚特别多呀!”这英首相碰了这么一个钉子,自讨没趣。当然,如今,我们比开水冷得更快,离婚率也逐年上升。
最近,中国就发生一件事,闹得沸沸扬扬。事缘南京一位叫吴阳的副教授,在网上建立一个“换妻游戏群”的勾当,会员多时达到190多人。会员大多数是夫妻,但也有“单吊”的男女。有配偶的将自己的配偶彼此交换来享受“异味” ,美其名曰“享受新鲜感” ,而那些单吊的男女,居然也有会员情愿将自己的配偶出借给他们,让他们也一样可以“解渴” 。吴阳本身就是一个与妻子离异的孤男,可是却有人肯将自己的妻子出让给他满足需求。
前几星期,《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夕谈》就录制了这样一个节目,邀请正反两方面的嘉宾前来针对此事发表他们的观感。这些嘉宾不是泛泛之辈,都是专家、学者、教授、媒体工作者。而出席的观众,也有许多人各抒己见。赞成换妻的认为,既是双方都同意的,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不构成危害社会的罪名。不过,对于“要是他们的孩子知道他们的父母搞这个勾当的问题时,该怎么应对?”的问题时,似乎赞成者很难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自己的配偶都可以拿来与人交换了,我们这社会是愈来愈文明呢?还是倒退了,我茫然!试问与禽兽何异?
(2010年4月17日稿)
2010年4月5日星期一
渔光曲
渔光曲
文:文化乞儿
老歌班老师最近教《渔光曲》,她教我们唱二部合唱,准备在十月间参加歌乐节演出。
这首歌是1934年上海联华影业公司电影《渔光曲》的主题歌,首唱者是王人美,她也是这出电影的主角。
歌词唱道:“云儿飘在海空,魚兒藏在水中。早晨太陽裏幫捕魚, 迎面吹過來大海風……魚兒難捕租税重, 捕魚人兒世世窮……。
王人美原名王庶熙,生于1914年,湖南长沙人,是著名电影明星,1986年第二度中风,次年病逝北京,享年73岁。
我要讲述的不是王人美,而是另一个故事。
我第一次听到渔光曲,大约是66年前的事了,那是1944年,尚是日治时代,是在我住的一个小山村听到的。
我小时候,我父亲是一家发电厂的职工。那个发电厂是水力发电厂,座落在离开北霹雳边境的一个小市镇12里外的小小山村,利用那边的山水发电。
那个小山村,住的都是这家发电厂的职工,宿舍是由老板供给的,大约只有十来户人家而已。
父亲的一位粱姓同事,有一妻二女。他大概比父亲稍微年轻几岁。他的妻子不是我们那个蕞尔小镇的人,而是槟城浮罗山背人。这位阿姨长得皮肤白皙,样子很是斯文,讲话也是温文有礼的。听说她受过几年教育,可能是因为居住在槟城这样的城市才有这个难得的机会。那个时代女孩子受过几年教育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好像我母亲和其他几位常常来往的阿姨,都是文盲。
由于住在山村的人口少,小孩也少,所以我常常到粱叔叔家找他的两位女儿当游伴。粱叔叔的妻子阿萍姨也非常欢迎我到她家里游玩。那时我虽然只有七、八岁,就觉得阿萍姨很美丽。她的美是一种气质美,不是平常妖艳妇女可以比拟的。
很多时候,就在她忙完家务之后教我们唱歌。那时我们都因为是日治时代尚未入学,所以歌词的意思是无法理解的,可是她却兴致勃勃的教我们唱歌。她教我们的就是《渔光曲》。由此也可见《渔光曲》这出电影,必定是在她出嫁前在槟城观赏过的。
在过后的日子,当我年纪稍长,我才领会到阿萍姨教我们唱歌,其实是在回味她少女时代生活的那段美好时光。她依恋这段时光,她知道这段时光是追不回来的,但,她就是依恋它!
我说这话是有所依据的。因为粱叔叔看似一表人才,却是一个非常暴躁、凶狠的男人。他常常将阿萍姨打得全身黑一块紫一块。阿萍姨受到虐打,虽然获得许多邻居的同情,但是人家的家内事,有谁敢出面干涉?
要不是二战爆发,阿萍姨可能读完小学,会嫁到一个比较情投意合的好丈夫。因为兵荒马乱,战争来了,她的父母才在没有选择的余地的情况下,草率的将她嫁出去,结果,就嫁到这么一个辣手摧花的粗暴丈夫。阿萍姨一生的幸福就这样葬送了,可怜!
每当母亲和几位邻居阿姨谈论起阿萍姨的时候,她们都愤愤不平,但却无能为力。在一旁的我,年纪虽然小,却也觉得像她这样美丽、稚嫩、高雅的妻子,粱叔叔怎打得下手?
我很奇怪,有时候她教我们唱《渔光曲》唱到一半的时候,她的眼角会泛着泪光。她一定回忆起那些织梦的日子,是多么快乐呀!又或者她已经有了知心人,但,却昧于现实环境,不得不嫁到我们这个鬼山村来,造化弄人,又偏偏嫁到这么一个不会怜香惜玉的丈夫。
后来,大战结束了,我为了求学离开那个山村。而以后阿萍姨一家也不知搬到什么地方去了。我一直没有他们的消息。想起她,我内心总是在问:“阿萍姨现在怎样了?她的丈夫会痛惜她吗?她现在是否生活过得快乐点?”我永远得不到答案。
此后,我无论在什么场合,只有一听到《渔光曲》,我就会不期然的想起她―――一个美丽却凄凉的女人。
阿萍姨如果还健在,也已经是九十老太婆一个了。但,我依然思念这样一个好人。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爺爺留下的破魚網 小心又靠它過一冬。”
(2010年4月6日稿)
文:文化乞儿
老歌班老师最近教《渔光曲》,她教我们唱二部合唱,准备在十月间参加歌乐节演出。
这首歌是1934年上海联华影业公司电影《渔光曲》的主题歌,首唱者是王人美,她也是这出电影的主角。
歌词唱道:“云儿飘在海空,魚兒藏在水中。早晨太陽裏幫捕魚, 迎面吹過來大海風……魚兒難捕租税重, 捕魚人兒世世窮……。
王人美原名王庶熙,生于1914年,湖南长沙人,是著名电影明星,1986年第二度中风,次年病逝北京,享年73岁。
我要讲述的不是王人美,而是另一个故事。
我第一次听到渔光曲,大约是66年前的事了,那是1944年,尚是日治时代,是在我住的一个小山村听到的。
我小时候,我父亲是一家发电厂的职工。那个发电厂是水力发电厂,座落在离开北霹雳边境的一个小市镇12里外的小小山村,利用那边的山水发电。
那个小山村,住的都是这家发电厂的职工,宿舍是由老板供给的,大约只有十来户人家而已。
父亲的一位粱姓同事,有一妻二女。他大概比父亲稍微年轻几岁。他的妻子不是我们那个蕞尔小镇的人,而是槟城浮罗山背人。这位阿姨长得皮肤白皙,样子很是斯文,讲话也是温文有礼的。听说她受过几年教育,可能是因为居住在槟城这样的城市才有这个难得的机会。那个时代女孩子受过几年教育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好像我母亲和其他几位常常来往的阿姨,都是文盲。
由于住在山村的人口少,小孩也少,所以我常常到粱叔叔家找他的两位女儿当游伴。粱叔叔的妻子阿萍姨也非常欢迎我到她家里游玩。那时我虽然只有七、八岁,就觉得阿萍姨很美丽。她的美是一种气质美,不是平常妖艳妇女可以比拟的。
很多时候,就在她忙完家务之后教我们唱歌。那时我们都因为是日治时代尚未入学,所以歌词的意思是无法理解的,可是她却兴致勃勃的教我们唱歌。她教我们的就是《渔光曲》。由此也可见《渔光曲》这出电影,必定是在她出嫁前在槟城观赏过的。
在过后的日子,当我年纪稍长,我才领会到阿萍姨教我们唱歌,其实是在回味她少女时代生活的那段美好时光。她依恋这段时光,她知道这段时光是追不回来的,但,她就是依恋它!
我说这话是有所依据的。因为粱叔叔看似一表人才,却是一个非常暴躁、凶狠的男人。他常常将阿萍姨打得全身黑一块紫一块。阿萍姨受到虐打,虽然获得许多邻居的同情,但是人家的家内事,有谁敢出面干涉?
要不是二战爆发,阿萍姨可能读完小学,会嫁到一个比较情投意合的好丈夫。因为兵荒马乱,战争来了,她的父母才在没有选择的余地的情况下,草率的将她嫁出去,结果,就嫁到这么一个辣手摧花的粗暴丈夫。阿萍姨一生的幸福就这样葬送了,可怜!
每当母亲和几位邻居阿姨谈论起阿萍姨的时候,她们都愤愤不平,但却无能为力。在一旁的我,年纪虽然小,却也觉得像她这样美丽、稚嫩、高雅的妻子,粱叔叔怎打得下手?
我很奇怪,有时候她教我们唱《渔光曲》唱到一半的时候,她的眼角会泛着泪光。她一定回忆起那些织梦的日子,是多么快乐呀!又或者她已经有了知心人,但,却昧于现实环境,不得不嫁到我们这个鬼山村来,造化弄人,又偏偏嫁到这么一个不会怜香惜玉的丈夫。
后来,大战结束了,我为了求学离开那个山村。而以后阿萍姨一家也不知搬到什么地方去了。我一直没有他们的消息。想起她,我内心总是在问:“阿萍姨现在怎样了?她的丈夫会痛惜她吗?她现在是否生活过得快乐点?”我永远得不到答案。
此后,我无论在什么场合,只有一听到《渔光曲》,我就会不期然的想起她―――一个美丽却凄凉的女人。
阿萍姨如果还健在,也已经是九十老太婆一个了。但,我依然思念这样一个好人。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爺爺留下的破魚網 小心又靠它過一冬。”
(2010年4月6日稿)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