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小说,新启示
清代文康著的《儿女英雄传》第二回有一个故事,饶有意思。故事是说一个老实人安学海考获进士后,本想当个小官,为百姓做些事,就感到满足了。
谁知道,他竟被委以邳州知县。许多人都向他祝贺获得一个肥缺。他到任不久,就接到直河巡检的报告,说是县里沿何碎石坦波一带,被大水冲蹦了一小段。他即刻带了人员前往视察,幸亏冲毁地段不是十分严重。他及时照实修复了。修复工作,老老实实执行任务,他不像以往的官员那样的偷工减料,又上上下下虚报大价,所有大小官员都乘机中饱私囊。安学海的正直,上梁正了,下梁歪不了,手下官员没有揩到油水,个个对他不满,无不抱怨,没一个称赞他清廉的,倒说他痴呆。连他的上司河台也对他极度不满。安学海没贪得多余的钱财,当然就没有“孝敬”上司了。
再过不久,安学海又接到新的委任状,原来他被升任高家堰外河通判。这是一个更高的官职,当然也是更美的肥缺了。上司河台既对他不满,为什么反而升他高职?原来这高家堰不久前,也曾经溃堤,这河通判很快就修复了,但是工程偷工减料,如今洪汛期到了,豆腐渣工程,怎经得起大水的冲刷?一再崩溃可就坏事了,因而要求他调。这通判曾经向河台“进贡”过,算是自己人了。河台为了照顾自己人,答应他调。但是,这空缺由谁填补呢?河台手下的官员,哪一个没向他“进贡”过?所以,调谁去填补,于心不忍。于是,他想起安学海。这家伙不会做人,更不会“当官”,上任以来,没向自己作过一丝一毫的奉献。因此,才将这个看似肥缺的官位给了他,局外人还以为他是帮了安学海一把,而憨厚的安学海还蒙在鼓里,不知道这是个陷井。
果然,安学海上任没多久,正是春尽夏初,是降雨季节,那洪泽湖的洪水,将高家堰河堤又冲毁了百馀丈。
很快的,上头就批下公文,说河堤收复不久,而且十分稳固,新任河判没作好防护工作,以至再次决堤,限令安学海一月修复。安学海不敢怠慢,赶紧开工。但人算不如天算。开工期间,雨越下越大,上流的水汹涌澎湃的向下流冲来,不但已崩溃的还没修好,而且又出现了新的溃堤地段。河台又再下令,责怪他没尽责,于是强令:“革职拿问,带罪赔修”。下面的故事毋庸赘述了。
为什么要引用这个故事呢?因为槟州豆蔻村事件,有其相似之处,牵引到“前朝”和“今朝”的争执。
豆蔻村41户人家,据说占用政府土地已有几十年。前朝政府在居民不知情下,把土地拥有权交给公务员合作社,又允许后者把土地转让给发展商。发展商而今要发展,居民被迫迁。如果要保住41户民宅,不允准发展商发展,要赎回这块土地,槟州现政府需付出款项1亿令吉。
于是,掀起了一场是“前朝”还是“今朝”的责任的骂战。谁是谁非?见仁见智!
切中时弊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