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和“雁”的混淆》第二篇,略有增删
燕和雁两种都是飞鸟,可是却往往有人混淆。
在什么地方混淆?在文章中甚至在歌曲中常常看到有人冯京马凉之误。
燕和雁因为读音相同,应该是混淆最大的原因吧!汉语拼音两个字都同是YAN,而且音调也相同,同是第四声。
燕形体小,黑色,是每天到处都可以见到的;而雁形体大,大约有鸭那么大,而且不是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在我国要看到雁的机会不多。
燕子屋檐下做窝;我们也常常可以见到燕群。它们爱成群结队的在空中飞翔,也许是在寻觅飞虫之类作为食物吧!无论大城市小乡村,都少不了燕子的踪影。
燕还能提供中国人认为是上好补品的眼窝。爱进补的人们大概都知道什么叫燕窝吧!眼窝就是燕子的产物!
燕还常常作为文人写作的题材。最著名的莫过于白居易的《燕诗》了。
全文如下:----
燕诗示刘叟
唐 白居易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本诗是述说两只燕子,一雄一雌辛辛苦苦的衔泥筑了鸟巢,生下了四只小燕子。父母燕每天勤劳的飞上飞下的寻找虫儿喂小燕子。小燕子一天天长大了,羽毛丰富了,父母燕就教它们飞行。可是等到小燕子学会平稳的飞行了,展开翅膀飞走了,父母燕在后面呼叫,它们连头都不回就如此这般离开父母燕了。父母燕入夜仍在窝中啼哭,可是再也呼救不了小燕子回来了。
白居易写这诗的用意是在警戒做子女的不要那么无情无意、连孝道都忘记了,不理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雁,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读小学时,有一课课文写得非常好,就像一篇诗歌,如今仅记得其中一句----北风起兮雁南飞,北方秋天的雁阵----而已。
雁是候鸟,在秋末时它们就会成群结队的飞向南方避寒。他们飞行时有时排成 “人字形”;有时则排成“一字形”,非常有秩序的。
宋朝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与她的丈夫赵明诚,两人都是大词家,夫唱妇随感情甜如蜜。他们的作品为后世所传颂,尤其是李清照的更加受欢迎。
但是很不幸的,宋朝是一个弱势的朝代,它受到北方金人的侵袭,在战场上是节节败退,朝廷的势力愈来愈弱,一步一步向南方迁移。而这个时候,赵明诚却不幸归阴了。这对李清照来说,实在是双重打击呀!正可说是国破家亡。
李清照随着难民潮由北而南的逃难。在逃难中,她一个女人形单只影情况实在怪可怜的。途中她仰望蓝天看到南迁的雁阵,因此写下了传颂千古的宋词《声声慢》;其中最为人紧记也陪她留下同情泪的是那一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当年,丈夫有在,琴瑟和鸣;他们也一起欣赏过南飞的燕群,可是而今,看到这雁群,不禁让她回忆起昔日夫妇共同欣赏雁群的往事,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呀!
请读《声声慢》:----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还有,就是我们都爱欣赏的情情真意切的《母亲你在何方?》这首曲子不是有一句也是提到雁的吗?
顾媚唱的《母亲,你在何方》歌词:----
母亲你在何方
作词:毛文波
作曲:司徒容
雁阵儿飞来飞去白云里,
经过那万里可曾看仔细,
雁儿呀我想问你,
我的母亲可有消息。
秋风儿吹得枫叶乱飘荡,
嘘寒呀问暖缺少那亲娘,
母亲呀我要问您,
天涯茫茫妳在何方?
明知那黄泉难归,
我们还在痴心等待,
我的母亲呀,等着你,
等着你,等妳入梦来。
儿时的情景似梦般依稀,
母爱的温暖永远难忘记,
母亲呀我真想妳,
恨不能够时光倒移。
我每次听到《雁儿呀我想问你,我的母亲可有消息》这句歌词,都忍不住掉下思亲的热泪。母亲临终前躺在病床上,以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对我说:“我生病期间,都是你们两公婆照顾我,弟妹们各分西东,不能分担这个责任,你们原谅他们吧!”
听了母亲临终的话,我唯有声泪俱下!
(2021年9月14日涂于打铜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