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6日星期日

印度要挖中国的屁股

 

印度要挖中国的屁股

大概年过80的老年人都知道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出过一个总理叫尼赫鲁。他是当年在国家间相对孤立无友的中国的最好朋友,在国际间支持中国、在任何场合都站在中国这一边。

中国实在应该感激当年的印度。

可是过后印度就出现很多不肖子孙,令印度在国际间的影响力一年不如一年了。如今领导印度的莫迪总理更是一个“阿斗”型的人物。他舍近求远,处处与中国为敌,却到世界各地去拉帮结派来反对中国。这样的做法,对中国有害,对印度也不见得是聪明的举措!身边的有友国不交,要拉域外的国家来帮忙,实在是一件明眼人看傻眼的一桩傻事呀!

中国有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如今的印度为什么不与中国友善而要拉远方甚至西半球的美国这个从来就对中国成见特别深的美国做好朋友?实在令人不解又为印度的前途担忧呀!

当然近年印度频频与中国抬扛,不是没有原因的;从前印度尚是英国殖民地的时候,中国是一个积弱的国家,英国趁机将印度与中国边界的土地据为己有。如今中国算是富强的国家,而印度却仍然算不上强国,印度生怕中国索回当年英国侵占中国的土地,因此借机生事以转移印度人民的注意力,不致向现政府的无能而发难,而将枪口对向中国。这样的笨拙的伎俩明眼人都看到吹来。印度挖中国的屁股,也正好符合欧美国家的意愿,也可说正中下怀呀!还有,浮沉在南中国海的台湾的蔡政府及她领导的那帮笨蛋,也是感到开心极致的!他们认为有人挑衅中国,可以扯中国的后腿,足以妨碍中国领导层的专心治国的努力;足以拖慢中国的现代化、全国化的进程。

这些不幸事件,许许多多海外的中国人,虽然这法律上他们都不再是中国人了,然而就因为同属炎黄子孙这种关系,将这些事件看着眼里,实在是“痛心疾首”的呀!

这不就是赤裸裸的“认贼作父”的无耻之辈吗?“江山各有汉奸出,各苦生民几十年”呀!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谁比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仇恨更深的?还有谁比毛蒋两人的国恨家仇更深的?可是老蒋及他的继承人蒋经国都没有谋求台湾独立;希冀中国丧权失土的,有吗?所以对于如今的蔡帮人马的所作所为,不感到匪夷所思的,鲜矣哉!

这些家伙,他日必须将他们下跪的塑像塑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岳王庙前面的秦桧旁边,才足以发泄心头恨呀!

所谓“遗臭万年”就是这个意思!

2021927日草于打铜湾)

 

2021年9月24日星期五

从阿富汗看台湾

 

从阿富汗看台湾

苦战多年的阿富汗,就在20218月上旬被塔利班“解放”了。美国远征军就这样拍拍屁股走了。

其实,美国介入阿富汗战争已经好几年了,最近美国看清楚了塔利班已经深得阿富汗人民的支持,再坚持下去唯有死伤更多兵员损失更多军事装备而已;这样再拖下去,美国的国库恐怕将会更快给耗空的。阿方及美军处处无不兵败如山倒,美国别无选择,唯有很不体面的一走了之。

很多国际观察家无不及早说出警惕的话,提醒台湾,语重心长要台湾的死硬派将阿富汗事件作为“殷鉴”。

台湾原本就是中国的领土,当年解放中国的战争,由于中共用的都是烂枪炮又无空军及海军支援,只好望着台湾海峡兴叹,不能渡海将台湾一并解放,才留下今日的“手尾”,几十年都不能收拾。

如今中国大陆已经国富民强,武器也先进和精良了,仅需一个恰当的时机降临了,届时台湾更是不可能得到支援了。即使美国初时有点援助的态势,它见势头不利,也会拍拍屁股就溜之大吉的。

海峡两岸都是同文同种的中国人,而且如今台湾内的居民及官兵,许许多多都是当年从大陆败退的人士,或者是他们的后代。血浓于水呀!他们没有任何感受吗?

台湾既有着与大陆千丝万缕的关系,海峡两岸有一天要是武力冲突起来,谁敢担保台湾不会发生“阵前起义”的事?

还有硝烟一起,美国即使有什么援助,看看势头不对,谁敢担保它不会像在阿富汗那样,拍拍屁股一溜了之?

如今岛内许许多多人士对阿富汗的先例已经舆论纷纷了,大概还不至于跃跃欲试吧!

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台湾觉醒了的民众势必除了谈论纷纷之外,也有人在献策备谋俾便在适当时机,及时献上!

如今台湾的执政者必须醒悟,快速的承认“九二共识”,恢复两岸相通,让两岸人民快速方便通往、交易,促进人民的交融的便利和融合。

识时务者为俊杰,“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种颠扑不离的硬道理,难道顽固分子有什么办法可以戳破吗?

顺应潮流促成两岸快速统一,将会名留千古;逆时阻挠只会遗臭万年,别无选择!

同文同种的台湾领导人也是饱读中国经书长大的,难道他们真的这么麻木而不会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趋势吗?

对美国来说,它要从阿富汗撤退,手续繁多,因为那儿有美军还有很多美国人从事美国政府才能真正明白他们搞些什么工作的人员;这些人的撤退必须妥善安排好了,才能退出!而台湾,美国既没有军队留在那儿,有嘛也是一些从事秘密工作的人员而已,要退就可以即刻撤退的,比从阿富汗撤退容易得多多呀!

台湾的蔡英文、苏贞昌和他们的同伙人应该了解这些道理,不要来个措手不及呀!届时美国拍拍屁股走了,自己却走不了那事情就可大可小呀!小心谨慎为上着!

                             

2021819日草于打铜湾/9月25日略有删改补足)

 

 

2021年9月17日星期五

鬼子欠的血债

 

鬼子欠的血债

今天2021918日是日本鬼子侵略中国东北90年的日子;也就是海内外头脑清醒的炎黄子孙都不会忘记的“国耻日”。

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9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国民革命军和日本关东军。日本军隊炸毁自己控制的南满铁路柳條溝的一段鐵橋,借口称中国军队所为,,就在當晚十點砲轟国军東北駐地“北大營”沈阳,因此侵占沈阳。918日,驻沈阳东北军多次向正在北平的东北军领导张学良侵袭,張多次下令《不抵抗》。19日及随后几天,張与包括谍报的其它方面多次向时任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蒋中正报告受袭,蒋多次下令避免冲突。因此東北軍未能有組織地抵抗日軍的進逼,僅三个月之內,日本关东军便侵占东北三省全境193231日日本建立傀儡政权满洲国

今天适逢《九一八》事件90周年,海外年老的炎黄子孙,对此事件耿耿于怀,必须详细的告诉幼辈子孙,让他们紧记这个国耻日”,对日本鬼子必须提高警惕,警惕他们笑里藏刀的“谋算”。

1941年的世界第二次大战,笔者已经4岁了,对于日本鬼子的无人性军队入侵到我在北霹雳的家乡的情况依然清楚记得,对于逃难的一幕,更是终身难以忘怀的。

大战期间,鬼子的“蝗军”入侵我霹雳的家乡,其后,大战在拉锯式的进行;我的家乡也有日本的几位“蝗军”统治,并且从当地群众中挖掘了几位汉奸协助统治工作。这些汉奸就公报私仇,向鬼子通报某人某人是“反日”分子。鬼子对于这些“反日”分子,当然没有饶恕之理,一个个杀头警戒!因此我们那个小小的山城也添加了几家的孤儿寡妇家庭!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终止好多年了,日本的国家也已经“正常化”了,可是日本鬼子没有一点的歉疚心,目前又再伙同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频频制造事端,要对中国等正义凛然的国家要添加祸害、阻扰他们正常发展!美帝目前正在指使日本与它勾结,对台湾百般指使,制造各种事端,让台湾拖累中国的正常发展!

日本鬼子的天性就是要欺压其他种族、强取其他国家的资源据为己用,正所谓“死性难改”。

我们必须慎防这些国家的阴谋诡计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爱国、救亡歌曲也曾经传到我们的山村;如:《保家乡》。

有兴趣者可以点击欣赏这首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QZt6F5fSK0

几年前我曾经到中国东北旅游,来到鸭绿江畔。我情不自禁地哼起了《松花江上》这首当年的爱国曲子来,可是当地的导游(中国人呀!)居然表示说不知道与这首歌的存在!真是“天晓得”呀!

我因此常常对我的孩子和孙子提起二战时候所发生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我知道得清清楚楚的事情。

我的亲戚中居然有许多人将他们的子孙送到日本深造!这么多地方为什么不送去(譬如台湾)?偏偏要送去这个魔王国?几年前我曾经到日本旅游;我不是去看日本怎样怎样厉害的地方,而是要观察日本鬼同样是人为什么却培养出没有人性又极端自私的国民来?

补充一点。当年日本鬼子投降了,“抗日军”下山来了。抗日军有时有喜剧演出,我看过的一出,有一首这样的曲子由女演员唱的歌,印象深刻,写出来与大家共赏:“东洋鬼子的大炮,轰毁了我们的家,惨杀了爸爸又拉走了无辜的妈妈”。

这几句歌词就将鬼子的本性暴露无遗了!

2021918日草于打铜湾)

2021年9月15日星期三

对孙辈的期许

 

对孙辈的期许

我出生于贫穷家庭,在家乡的小小山村小学毕业了,家里兄弟姐妹也多,父亲工作得几乎像牛一样的勤劳及困苦,所挣得的薪水,勉强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简朴生活。家乡没有中学,我要到槟城升中学,在槟城的一切费用,父亲实在是力不从心的。

我向父亲苦苦哀求,求他让我槟城升中学,读一个月算一个月读一年算一年,这我才甘愿。

六年的中学终于挨过去,我中学毕业了。幸好成绩还相当优异,母校正缺乏教师,我以优越的成绩获得母校特别开恩聘请我作为初中一的华文教师。当时,最大的弟弟小学也毕业了,他也要到槟城升读中学了;为了省钱,我只好租了一间房间,与弟弟自己开伙食,一人三餐自己动手。

就这样我在母校挨过两年的粉笔生涯。这个时候,王天有眼竟然帮助其我这个穷小子来了,真是得谢天谢地,教育部在吉隆坡的语文学院开办中学华文师资训班班;我得以进入受训成为合格教师。这师训班一切免费,每月还让学员获得75元的零用钱。

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岂可错过;我提出申请。口试那一天我带着侥幸的心理期望口试。主持口试的三位官员,对于我的成绩很满意,而且在课外活动方面,我是我们那一届毕业班毕业刊的主席,这个职位,很得他们的赞赏。最主要的那位官员说:“你回去等消息吧!你应该没有问题!”

我师训毕业后,肩负起弟妹们的生活费用。后来,我更靠着自己的辛勤努力,很荣幸的考获伦敦大学的校外荣誉文学士的学位,对于自己教导高中的华文班就更加有信心了!

目前,我有六位孙男孙女分别在国内外大学深造:大女儿的一女一男,女的三年前在澳洲毕业财务会计系,很幸运就地寻找到薪水相当优厚的工作,而她的弟弟,这个月头刚好毕业土木工程系,也在当地找到本科的工作。老天爷很眷顾我们一家,真要谢谢老天爷;至于二女儿的一女一男,则在台湾深造;大的女儿毕业后也在台湾找到一份合意的工作。

如今由于台湾执政当局实行的是反中、仇中、抗中的政策,台湾的大专毕业生要到大陆寻觅工作,受到政府的政策阻扰,害得台湾的大学毕业生大大的减少到大陆“觅职”的机会了;台湾的莘莘学子正是饱受执政当局的“祸害”,不过,幸好我的外孙女以“英文特佳”获得一家公司的青睐给聘用了。她的弟弟就必须看两年后毕业自己的造化如何了?

在台湾毕业的孙辈我对他们操心不大,如果他们获得者台湾发展的机会,那也很好,虽然他们的台湾学位没获得我国的承认,他们在台湾有工作做,就在那边婚嫁,后代再“做回”中国人也无妨呀!

如今,我倒是担心在澳洲的两姐弟,他们虽然工资实在优厚到令人难以相信;做姐姐的工作三年,不但买了车,而且还订了一间屋子,预计明年“落成”。做弟弟则是一毕业就找到了本行的工作---土木工程师---。不过,他们的后代没有机会接受华文教育,后代中华丰厚的文化熏陶,确实是无可补偿的损失呀!因此,我寄语他姐弟俩,获取了足够的工作经验,一定要回来马来西亚,令他们的后代有华文好读,继续做个堂堂正正的炎黄子孙!

2021912日涂于打铜湾,9月16日修正略有增删)

 

 

《“燕”和“雁”的混淆》第二篇,略有增删

 

《“燕”和“雁”的混淆》第二篇,略有增删

燕和雁两种都是飞鸟,可是却往往有人混淆。

在什么地方混淆?在文章中甚至在歌曲中常常看到有人冯京马凉之误。

燕和雁因为读音相同,应该是混淆最大的原因吧!汉语拼音两个字都同是YAN,而且音调也相同,同是第四声。

燕形体小,黑色,是每天到处都可以见到的;而雁形体大,大约有鸭那么大,而且不是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在我国要看到雁的机会不多。

燕子屋檐下做窝;我们也常常可以见到燕群。它们爱成群结队的在空中飞翔,也许是在寻觅飞虫之类作为食物吧!无论大城市小乡村,都少不了燕子的踪影。

燕还能提供中国人认为是上好补品的眼窝。爱进补的人们大概都知道什么叫燕窝吧!眼窝就是燕子的产物!

燕还常常作为文人写作的题材。最著名的莫过于白居易的《燕诗》了。

全文如下:----

燕诗示刘叟

 

   白居易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本诗是述说两只燕子,一雄一雌辛辛苦苦的衔泥筑了鸟巢,生下了四只小燕子。父母燕每天勤劳的飞上飞下的寻找虫儿喂小燕子。小燕子一天天长大了,羽毛丰富了,父母燕就教它们飞行。可是等到小燕子学会平稳的飞行了,展开翅膀飞走了,父母燕在后面呼叫,它们连头都不回就如此这般离开父母燕了。父母燕入夜仍在窝中啼哭,可是再也呼救不了小燕子回来了。

 

白居易写这诗的用意是在警戒做子女的不要那么无情无意、连孝道都忘记了,不理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雁,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读小学时,有一课课文写得非常好,就像一篇诗歌,如今仅记得其中一句----北风起兮雁南飞,北方秋天的雁阵----而已。

雁是候鸟,在秋末时它们就会成群结队的飞向南方避寒。他们飞行时有时排成 “人字形”;有时则排成“一字形”,非常有秩序的。

宋朝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与她的丈夫赵明诚,两人都是大词家,夫唱妇随感情甜如蜜。他们的作品为后世所传颂,尤其是李清照的更加受欢迎。

但是很不幸的,宋朝是一个弱势的朝代,它受到北方金人的侵袭,在战场上是节节败退,朝廷的势力愈来愈弱,一步一步向南方迁移。而这个时候,赵明诚却不幸归阴了。这对李清照来说,实在是双重打击呀!正可说是国破家亡。

李清照随着难民潮由北而南的逃难。在逃难中,她一个女人形单只影情况实在怪可怜的。途中她仰望蓝天看到南迁的雁阵,因此写下了传颂千古的宋词《声声慢》;其中最为人紧记也陪她留下同情泪的是那一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当年,丈夫有在,琴瑟和鸣;他们也一起欣赏过南飞的燕群,可是而今,看到这雁群,不禁让她回忆起昔日夫妇共同欣赏雁群的往事,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呀!

请读《声声慢》:----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还有,就是我们都爱欣赏的情情真意切的《母亲你在何方?》这首曲子不是有一句也是提到雁的吗?

顾媚唱的《母亲,你在何方》歌词:----


母亲你在何方


作词:毛文波
作曲:司徒容

雁阵儿飞来飞去白云里,
经过那万里可曾看仔细,
雁儿呀我想问你,
我的母亲可有消息。

秋风儿吹得枫叶乱飘荡,
嘘寒呀问暖缺少那亲娘,
母亲呀我要问您,
天涯茫茫妳在何方?

明知那黄泉难归,
我们还在痴心等待,
我的母亲呀,等着你,
等着你,等妳入梦来。

儿时的情景似梦般依稀,
母爱的温暖永远难忘记,
母亲呀我真想妳,
恨不能够时光倒移

我每次听到《雁儿呀我想问你,我的母亲可有消息》这句歌词,都忍不住掉下思亲的热泪。母亲临终前躺在病床上,以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对我说:“我生病期间,都是你们两公婆照顾我,弟妹们各分西东,不能分担这个责任,你们原谅他们吧!”

听了母亲临终的话,我唯有声泪俱下!

2021914日涂于打铜湾)

 

“燕”和“雁”的混淆

 

   燕”和“雁”的混淆

燕和雁两种都是飞鸟,可是却往往有人混淆。

在什么地方混淆?在文章中甚至在歌曲中常常看到有人冯京马凉之误。

燕和雁因为读音相同,应该是混淆最大的原因吧!汉语拼音两个字都同是YAN,而且音调也相同,同是第四声。

燕形体小,黑色,是每天到处都可以见到的;而雁形体大,大约有鸭那么大,而且不是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在我国要看到雁的机会不多。

燕子屋檐下做窝;我们也常常可以见到燕群。它们爱成群结队的在空中飞翔,也许是在寻觅飞虫之类作为食物吧!无论大城市小乡村,都少不了燕子的踪影。

燕还能提供中国人认为是上好补品的眼窝。爱进补的人们大概都知道什么叫燕窝吧!眼窝就是燕子的产物!

燕还常常作为文人写作的题材。最著名的莫过于白居易的《燕诗》了。

全文如下:----

燕诗示刘叟

 

   白居易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本诗是述说两只燕子,一雄一雌辛辛苦苦的衔泥筑了鸟巢,生下了四只小燕子。父母燕每天勤劳的飞上飞下的寻找虫儿喂小燕子。小燕子一天天长大了,羽毛丰富了,父母燕就教它们飞行。可是等到小燕子学会平稳的飞行了,展开翅膀飞走了,父母燕在后面呼叫,它们连头都不回就如此这般离开父母燕了。父母燕入夜仍在窝中啼哭,可是再也呼救不了小燕子回来了。

 

白居易写这诗的用意是在警戒做子女的不要那么无情无意、连孝道都忘记了,不理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雁,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读小学时,有一课课文写得非常好,就像一篇诗歌,如今仅记得其中一句----北方秋天的雁阵----而已。

雁是候鸟,在秋末时它们就会成群结队的飞向南方避寒。他们飞行时有时排成 “人字形”;有时则排成“一字形”,非常有秩序的。

宋朝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与她的丈夫赵明诚,两人都是大词家,夫唱妇随感情甜如蜜。他们的作品为后世所传颂,尤其是李清照的更加受欢迎。

但是很不幸的,宋朝是一个弱势的朝代,它受到北方金人的侵袭,在战场上是节节败退,朝廷的势力愈来愈弱,一步一步向南方迁移。而这个时候,赵明诚却不幸归阴了。这对李清照来说,实在是双重打击呀!正可说是国破家亡。

李清照随着难民潮由北而南的逃难。在逃难中,她一个女人形单只影情况实在怪可怜的。途中她仰望蓝天看到南迁的雁阵,因此写下了传颂千古的宋词《声声慢》;其中最为人紧记也陪她留下同情泪的是那一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当年,丈夫有在,琴瑟和鸣;他们也一起欣赏过南飞的燕群,可是而今,看到这雁群,不禁让她回忆起昔日夫妇共同欣赏雁群的往事,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呀!

请读《声声慢》:----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021914日涂于打铜湾)

 

 

 

 

           

图书馆的中文书分类编法

 

图书馆的中文书分类编法

我在一家华文中学服务了38年才完全退休。前28年我是全职的华文教师,起先是教导初中的华文,后来我自修考获伦敦大学的校外学位之后,就担任高中的华文及华文文学教师。后10年是退休后,在学校的图书馆担任图书馆助理的工作。

校方有一个硬性规定,每位教师除了教学之外,还得兼任一份额外工作。我即选择了担任图书馆中文部主任;这因为我当年读中学时是一名穷学生,申请免学费,免学费就得在学校负责一份工作。我选择了在图书馆工作。

因此,我就此与图书馆结下了密不可割的缘分。

这主任的工作是专门负责将图书馆全部中文书根据书本内容按照种类给予编号。退休后我担任助理,就成为图书馆的一位全职的图书馆工作者。

中文书的分类法,是按照王云五的图书分类法来分类的。分类后的号码是根据王云五的编法将每一种书给予一个号码。

这里举例说明:以华文文学为例,文学作品有很多类别;有长篇、短篇;个人专辑或多人合辑。

我采用王云五先生的分类法(用四角号码),不过细节部分,就自己根据己意处理。

离开图书馆已经三十多年,很多细节已经忘记,这里仅根据己意说明。

譬如:长篇小说是C;个人专辑是G,那么出现的编号,首先是CG,接着是作者号别:如周作人,“周”的四角号码是‘7722’姓取2号码,;“作”的四角号码是‘2821’,仅取最前一个号码‘2’;“人”的四角号码是‘8000’,取其第一个号码‘8’,于是合起来就是。姓“周”取前面两个号码(77);名“作”取前面一个号码(2);“人也取前面一个号码(8);所以周作人的号码就是7728。如果周作人的作品有文学、哲学、伦理,都一律赋予7728。要是书名是:《听来的故事》,则取书名的前面二字各取一字,即:“听(6202)6;来四角号码是(5090)取‘5’;各取一号码,即65。这本《听来的故事》的编号即是65.

这本书的类号即是===7728.65(说明:7728是周作人;65是书名前二字各取其头一个字的号码。

这个编法有一个好处,如果有人要到书架上找他自己要借的书本。他即可根据这个方法,到书架上循着这个号码:7728.65,很轻易的就将自己要借的书找到了。

我曾经参观过很多华文图书馆,他们都是将作者的姓的汉语拼音列在编号上,如果是周姓,那就是Z。这样一来,举凡姓周的作者都排在一处,找起自己要借的书本就费周章了,因为姓周的人不止1人呀!

如果有哪一家的私人或公家的图书馆需要我效劳,我愿意免费效劳!因为这是我的嗜好之一!

202124日草于打铜湾,915日略作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