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人既不愧对祖宗,也要对得起天地良心
我家常年订阅《星洲日报》,而星期六及星期天则多订阅一份《光华日报》。
几十年来,我家都是订阅《南洋商报》,有一次华社吹起反《南洋商报》风,该报的篇幅也就愈来愈少了,连副刊《商余》也缩小了;其后《尚余》竟“自动退位”了。这我家才不得不改订《星洲日报》。
近来,我发觉光华日报的篇幅愈来愈少了,我真担心,我国的华文报是否又将减少一份?
我家是标准的接受华文教育的家庭;我父亲年幼丧父,他十岁左右就得“自力更生”出外做童工养活自己;当年新式学校尚未成立,仅有私塾;可是父亲这个天生苦命的孩子,竟连私塾的门都没机会踏进一步。不过,我不明白,他不知如何竟能阅读华文报,并且我在外州读中学时----那是上个世纪40年代----他居然会用简单的文句写信给我,鼓励我努力向学,不要像他那样成为“文盲”。
他本身实际上过的是一头牛的生活。这是称赞的话语,因为他微博的薪酬要养活一家大小实在不易;于是,他除了自己固定的工作以外(父亲是一家发电厂技工,发电厂是“三班制”),轮到他白天没有工作的时日,他种菜、种果树、养鸡、养猪,几乎所有能够赚钱养家的事他都肯做,而且是认认真真的做,抓紧每一个赚钱的机会,为的就是赚钱养活一家人,并且能够供给我们学弟学妹求学。
我们七个兄弟姐妹也不辜负他的期望,家里居然出了四顶“方帽子”。
父亲的工作的公司,那些穿大衣缚领带上工的,都是受洋文教育的;可是父亲却“开倒车”将我们所有兄弟姐妹都送去受“方块字”教育。父亲这一点胆识,尤其在那个“旧时代”实在值得赞许的;他热爱自己文化的苦心,是否应该获奖?
因此,拜父亲的“身教”行动,我们兄弟姐妹的孩子也都是清一色受“方块字”教育。我们都踏着父亲的脚印,规规矩矩的做人,生怕逾越了父亲的轨迹。
回头讲几句支持华文文化的活动。
我认为华文教育及相关的文化事业,都应该受到全体有良知良能的华人的支持;这样华文教育才能够永存;华文文化事业才能发扬光大!这是其他炎黄子孙应该醒觉、应该有的责任。
在我国这样一个华文教育、华文文化事业的现今境况下----雷声隆隆、风雨交加的时刻---我们华社要是希望华文教育和华文文化事业能够在我国屹立不倒,是否每个人都必须加把劲,支撑我们的教育和文化事业,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我们如果要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天地良心,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担当起这个责任。
我很坚持的认为,凡是受过华文教育人士,都应该订阅一份华文报章,以行动支持华文文化。我发现我身边有很多朋友,有的还是吃华文教育饭的,居然没有订阅华文报章,实在是说不过去的。希望这些朋友能够及时醒悟,你订一份我订一份华文报章,就是最有力的支持华文文化的行动,不要以种种借口“逃避”这个支持华文文化的责任(诸如我可以从网上读到华文报)。
华文教育的衰微就是因为很多受华文教育的家庭,自以为受“螃蟹文”教育比较有出路而“不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华校受教育。我们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常常将这一类华人列为“犯了华人文化罪的罪人” 。
焚香祷祝这类罪人日益减少,华文教育才会有更加光辉灿烂的愿景!
(2020年8月8日续写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