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1日星期二

老人该多素吃




老人该多素吃Image result for 老人

好友曾君最近写了一篇鸿文洋洋洒洒数千言,叙谈因果报应的事,文中多规劝语,嘱人存心行善,不要杀生。好友是佛教中人,对于佛法有精湛研究,讲的句句都是金玉良言,充分做到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本事,希望朋友们不但自己得到善报也留些善果子孙收。

我对于佛法是门外汉一个,但我却是从自私的观点出发,劝人少吃肉食,也是劝人不助长杀戮的行为,而多吃素食。让自己无需担受肉食的苦果也就够了。

其实我的族人都是爱吃肉的,祖宗传下来的什么扣肉呀、红烧猪脚呀、猪脚醋呀、炆猪脚呀!用的肉料愈肥愈好。老实说,我也是爱好这种食谱的人,望见桌上端放着这些食料,早就垂涎三尺了。恨不得即刻扒到嘴里去,大快朵颐。

可是,年纪大了,加上自己肠胃消化不良,吃了肥腻的肉类,夜晚睡眠时,就得挨受极端的苦楚。由于胃里涌现了大量胃酸,整个胃起先是肥腻的感觉,到了后来,就变成灼热的感觉,非常辛苦。原来那过多的胃酸正在侵袭我的胃壁呀!

最近,我有所醒悟,认为自己不可再任性好吃肥腻的肉类了,应该改吃多一点蔬菜瓜果。如果能素吃将会更好!

我起先吃蔬菜,因为习惯了,无辣不欢,也就沾上一些酸辣的配料。虽然吃起来极可口,但是,到了夜半,酸辣的配料在胃中作怪,刺激肠胃也是极不舒服的。

长久吸取了教训,我现在决定如果嫌蔬菜太单调,千万不可沾酸辣,宁愿沾酱油就好了,健康第一,还是健康重要。顾好了健康,才可以有更多更久的享受。

既然,不能多吃肉类食物了,多吃蔬果,即使是茹素友何妨?只要健康。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奢谈上其他有关的问题了。

茹素的好处很多。

第一,经常吃素能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根据营养学家研究,素食者比非素食者更能长命。佛教的僧人也因素食而享高寿。

第二,吃素能降低体内毒素堆积。素食营养非常容易被消化和吸收,肉食在胃中不易消化,甚至进至大肠时尚有大部分未消化或只是一半消化,因此肉食在大肠中腐化极盛,
且多带毒性,对人体有害。

第三,吃素降低胆固醇含量。素食者血液中所含的胆固醇永远比肉食者更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如果太多,则往往会造成血管阻塞,成为高血压,心脏病等病症的主因。

第四,可以防癌。
有些癌症和肉食息息相关,尤其是大肠癌,因素食中含有大量纤维素,能刺激肠蠕动加快,利于通便,使体内有害物质实时排出,降低了有害物质对肠壁的刺激损害。据美国研究数据显示,素食者比肉食者癌症发病率低百分二十至四十,再加上胃癌、肺癌、肝癌等和食物毒素有关,素食真的可以延缓癌细胞的变化。

第五,肾功能不全的肾脏病患者来讲,吃素食,可减轻肾脏负担,又不减少蛋白质的摄入量。文献上也有素食可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之报告,再加上素食能提高免疫力,可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第六,避免尿酸过高经常吃肉类而产生过高的尿酸,对肾脏造成沉重的负荷,与肾衰竭及肾结石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吃素就可以消除这一影响。

第七,有助于体质酸碱中和。人类体质是偏碱性的,肉吃太多易使体液变成偏酸性,而增加患病的机会,吃素则有助于体质的酸碱中和。

第八,减少引发胰腺炎几率。大量进食肉类食物会使胰蛋白酶分泌急剧增多,胰头排泄不畅就会引发胰腺炎等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一切果蔬谷类的营养反而易消化、容易直接吸收,植物中纤维素能刺激肠道蠕动,支撑粪块疏松不易硬结,防止便秘的发生。

第九,安定神经系统。一般而言,素食常用的五谷类、硬壳果、蔬菜、水果,包括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植物油、矿物质和维他命,都是各种身体必需的养分。素食可建造人体的组织,也可维护修补,并产生热量,供给人体体能,使人的血液碱性化,不使它危害地酸性化,并富有维他命,又能安定神经系统。

第十,增强人体耐力性。素食者比肉食者更能承受长时间的辛苦工作,这种耐力的对比将近三倍;而从疲劳恢复完全体能的时间,素食者约为肉食者的五分之一。如在游泳、篮球、足球、举重、拳击、摔跤、竞走、马拉松赛跑、自行车比赛等各项世界冠军纪录中,有些是由素食运动员创下和保持的。这些素食运动员远超越肉食运动员的爆发力、持久力和体能。

第十一,营养更丰富。蛋白质在许多素食品中,含量比肉类的蛋白质更高。譬如黄豆含百分之四十的蛋白质,比肉类含百分之二十蛋白质足足高出一倍。有些坚果、种子、豆类也含百分之三十蛋白质。其它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和维他命,在水果和蔬菜中也都应有尽有。

专家学者的见解,非常精确,但我们凡人,只要感觉得吃素肠胃比较舒服,大便通畅足矣!。这对于我们这些凡人已经解决了平日生活上一些烦人的大问题了。少惹上这些烦人的事情,生活就比较轻松,无需日夜受到这样那样烦人的事煎熬、干扰,已经是“脱离苦海”了。

凡人只求平日轻轻松松的生活,不必常常抚摸着肚子唉声叹气,那已经很满足了。尤其在夜半时无需被不舒服的肠胃吵醒,就已经万幸了。

(写作本文时曾参阅网上资料,不敢掠美)

           

2017712日初稿于打铜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