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故事的《夜来香》
鄙人顿忘固陋,以门外汉的身份谈谈脍炙人口的《夜来香》。
《夜来香》是身份极具争议的李香兰唱红的曲子。
李香兰大约在三四十年代唱红了这首曲子,她红,曲子也红。这曲子几乎有华人处,都有人喜爱,并且常常在演唱会上有人选唱,或者处处有人低吟轻唱。
李香兰曾经是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的签约歌手,与周璇、吴莺音、龚秋霞、白虹、白光、姚莉被称为上海“七大歌后”。
李香兰唱红自己,也唱红的 《夜来香》, 是名音乐家黎锦光的作品。
关于的写作过程,有这么一段传说。
《那是1944年6月的一天夜里,黎锦光正在徐家汇百代公司灌制京剧唱片。这一天天气特别闷热,黎锦光打开房门,忽然感到清风徐徐吹来,送进了夜莺的歌声和夜来香的芬芳。啊,真是美妙、惬意,突然黎锦光的灵感来了,他写下了这首《夜来香》:那南风吹来清凉,那夜莺啼声凄怆,月下的花儿都入梦,唯有那夜来香,吐露着芬芳……
这首《夜来香》写好后,当时大名鼎鼎的歌星,如王人美、姚莉、龚秋霞、周璇都唱过,但是都觉得音域太宽唱不来。曲谱写好一个多月搁在桌子上,都没有一个适合的人选来唱。
有一天,李香兰来了,她看到《夜来香》的稿子,就试唱,结果发现这曲子似乎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唱了几遍,非常合适,这是因为她学过西洋的美声,能唱花腔女高音的缘故吧!
1945年,李香兰在上海大光明剧院举办了个人演唱会,演唱会的名字就叫《夜来香幻想曲》,上海交响乐团伴奏,由服部良一和陈歌辛担任指挥。这个大光明剧院能容纳2000人。李香兰的演唱会举办了三天,每天两场,全都爆满。每场演唱会上,李香兰的压轴曲目都是《夜来香》。
李香兰就因为这一首《夜来香》而成名。
李香蘭(1920-2014),水瓶座,本名山口淑子,家人叫她豆豆,出生在遼寧省燈塔市,祖籍日本佐賀縣。山口淑子出生不久,全家遷到撫順。12歲,一家人又遷居奉天(瀋陽)。就在這次遷居的火車上,淑子認識了俄羅斯猶太裔少女柳芭,柳芭引薦她拜蘇聯歌劇演員波多列索夫夫人為師學唱歌。幾個月後,波多列索夫夫人在奉天大和旅館舉行獨唱會,淑子穿著和服登台暖場。
1945年抗戰勝利,民國政府以漢奸罪罪名逮捕李香蘭,將她與川島芳子、王麗娟、周曼華等人同時起訴,但最終證明李香蘭是日本人,宣判無罪。法官在法庭上說了一句話:「你還是有道義上的責任,本法庭為你用李香蘭這個名字演出《支那之夜》這種電影感到遺憾。」李香蘭當庭向中國法官和人民道歉。直到80年代,李香蘭才有機會再次觀看自己表演的包括《支那之夜》在內的「大陸三部曲」,也流下懺悔的淚。
1947年,李香蘭改回原名山口淑子,在日本繼續發展演藝事業,為東寶、松竹拍了一系列電影,包括黑澤明導演的《醜聞》。50年代,她還到香港參演了邵氏公司的電影。
1951年,31歲的山口淑子嫁給藝術家野口勇,這段婚姻維持了5年,兩人離婚。1958年,淑子與外交官大鷹弘墜入愛河。婚後淑子隨夫姓,改名為大鷹淑子。50歲時她到富士電視台做主持人,採訪過阿拉法特和曼德拉。
在奉天,父親山口文雄的朋友李際春認淑子當乾女兒,給她起了個中國名字——李香蘭。山口一家人稱李際春為「將軍」。將軍留著兩撇小鬍子,身高六尺,虎背熊腰,但並沒有盛氣凌人,總是笑呵呵的,對待淑子就像對待自己的女兒一樣。
李際春是滄州人,出身武術世家,第二次直奉戰爭後成了奉系騎兵軍長,下野後住在天津。這個人的性格是有奶便是娘。他常去日租界石山街(今寧夏路)三野公館與日本特務秘密接觸,得到日本駐屯軍高層的信任。1931年11月8日,李際春和張璧等人組織地痞流氓成立便衣隊,發動暴亂,衝擊政府和警察機構,不過暴亂遭到由東北軍組成的天津保安隊的痛擊。暴亂後,李際春在日本關東軍的指使下,以天津便衣隊為基礎,又招募了6000人,成立了日本侵華時期的第一支偽軍——天津軍。關東軍封賞李際春擔任了奉天銀行總裁。李際春弟弟的兒子,是後來成為著名指揮家的李德倫。
山口文雄希望女兒將來做政治家的秘書,於是在1934年,他把女兒送到北平,寄宿在好友潘毓桂家中。李香蘭又改名為潘淑華,「淑」是淑子,「華」是潘家七個女孩名字末尾的字。她在翊教女中念書,同學不知她是日本人。
1938年1月16日至1939年3月16日,潘毓桂離開北平,任日偽天津特別市市長,住在意租界(今民族路與博愛道交口)一幢二層小洋樓里。潘淑華要上學,依然住在北平,暑假時便到天津來玩兒。
天津日租界松島街(今哈密道)有一家東興樓飯莊,是川島芳子的秘密據點。潘毓桂帶李香蘭到東興樓赴宴,遇見川島芳子。川島芳子很喜歡李香蘭,讓李香蘭稱自己為「哥哥」。從那天起,川島芳子常叫秘書給李香蘭打電話,帶她出去玩兒。她們在日租界唱歌跳舞、看雜耍、喝酒打麻將,到英租界、意租界的夜總會、舞廳、酒館暢飲狂歡。在李香蘭17歲那年的雨季,天津日租界的川島芳子,使她呼吸到了在北平的禁欲主義生活中嘗不到的自由空氣。
1937年偽「滿洲映畫協會」成立,選中18歲的李香蘭,把她包裝為「懂日語的中國少女影星」,在奉天電台「滿洲新歌曲」中演唱《漁家女》《昭君怨》《孟姜女》等歌曲,李香蘭迅速走紅,陸續又出演了一些替日軍宣傳、粉飾日本侵華戰爭的電影,其中《支那之夜》講述一位有抗日思想的中國少女愛上效忠「滿蒙」的日本小伙子,是李香蘭日後被定為「文化漢奸」的重要罪證。
1974年,山口淑子被日本自由民主黨提名,當選日本參議院議員,在1980年及1986年成功連任。
李香蘭曾自問:「我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她自稱是日本和中國的「精神混血兒」,不忘對她有恩的中國,返日後常常思念讓她走紅的上海。由親日反華變為對中國友善,李香蘭也得到了中國政府的諒解。1975年7月訪問平壤途中在北京夜宿,出席了中共外事口負責人廖承志舉辦的歡迎晚宴。在平壤,金日成接見李香蘭,他用日語喊「李香蘭小姐」,給她敬酒時說:「在白頭山(長白山)的抗日游擊隊時代,我看過你的許多照片和畫片,光有戰鬥不算人生,我們需要快樂的事,需要聽聽音樂。」
1987年李香蘭推出半生自傳,日本掀起李香蘭熱,NHK在1989年拍攝了電視劇《李香蘭》,四季劇團1991年製作了歌舞劇《李香蘭》,當時中國文化部代部長賀敬之在日本應邀觀看了這齣歌舞劇,並邀請劇團訪問中國。在1992年,日本歌舞劇《李香蘭》在日本天皇訪華前在中國公演。這是1946年之後,中國首次正式「解禁」李香蘭。
李香蘭回归日本后,一直當了18年參議員,1992年退休,2014年9月7日去世,終年94歲。
(附带声明:本文参照好几个来自网上的资料写成,因为年纪大了,看电脑容易头晕目眩,因此,文章有点杂乱无章,叙述也紊乱无序,只是因为喜欢上《夜来香》这首曲子,平日也爱哼这首曲子,就不揣固陋,写下这篇文字,也算对自己有个交待。)
2017年5月26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