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日减少
年纪愈大,知音愈少,很多都已作古了,新的难求。
知音分很多种,有的与他谈国家大事很投契;有的与他谈歌曲很有相同的看法,非常投机。
我这边谈的是对歌曲的欣赏很投契的那种。
中学六年,我都寄宿在学校的宿舍,这就有机会交上一些知交。
当年,由于我们这一班知己都是穷学生,又都喜欢唱歌,大家非常谈得来。宿舍的规则,只有星期六才允许寄宿生外出。我们这几个知己,常常到大世界的歌台听歌。我们都不舍得买票入场听歌,只是站在歌台的围篱外面听,就这样站足一个夜晚。
当年的红歌星,如:潘秀琼、陈美光、张莱莱姐妹等都是当红的歌星。这么多喜爱的歌星中,只有潘秀琼一直至今仍然可以读到她的献艺消息,其他的都不知所终,很是遗憾!
早前一些时候,潘秀琼还到来演唱过,很多老歌迷都为她捧场。最后一次,潘姐献唱时已经不能唱出她自己的格调了,比较能展现她的风格的是《巴里岛》。潘姐唱歌时,你不必看,一听就知道是她----潘秀琼在唱歌,而不是别人。很多歌星容易与别人混淆,潘姐绝不致这样,这就是非常难能可贵之处。
很多人都认为流行歌曲是靡靡之音,其实不尽然,流行歌曲有很多可以媲美文学作品。
我因为喜欢流行歌曲,自己也收藏了几十张光碟,闲空时常常放出来自己欣赏,可幸的是我还有一个陪伴在身边的知音----我的妻子。
听流行歌曲,常常令我想起当年的许多人、事、物。
譬如:[蝶儿曲]。当年读初中一的时候我在宿舍听到楼下一位同学以口琴吹奏这首《蝶儿曲》。我随着琴声到楼下寻访到这位吹奏者---杨同学。原来他是来自吉打华玲。我是偏僻山村长大的孩子,没见过世面,到槟城求学形单影只,因为那个年代,家乡很少有同学小学毕业,继续升读中学的。我因此很有孤寂感,常常思念家里的一切,华玲离我的山村不远,当时真有遇上一个旧相识的感觉。可惜,这位杨同学第二年便辍学了,没有成为知交。最近,从旁人口中,知道他在几年前已经作古了。愿他在另一个世界仍然快乐的生活,仍然常常吹奏《蝶儿曲》。
与我同宿舍又同房的一位陈同学,就是前面提到常常一起到大世界歌台听歌的同学。由于二次大战的关系,我是超龄生,他比我“更超龄”,有很多事情,我还得靠他指引。
离校后,我选择吃教育饭,陈同学虽然不是吃教育饭,但却留下来做一点小生意,两人仍旧在原来的城市生活,因此常常有机会保持联络。
在这些时日里,我们仍旧常常在一起观赏一些娱乐节目,或者一同旁听一些谈论时事的讲座会。
最近,有一天我正在收看电视节目,听到吴莺音的《月落乌啼》,又想起这位同学,拿起电话叫他打开电视机欣赏。这才猛然记起他已归阴了。只得《孤芳自赏》了。这不禁念出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句子来。我虽然不及杜甫一根毛发,但心情和感受应该没有二致吧!
(2017年4月28日于打铜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