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0日星期一

书卷气和铜臭味



   书卷气和铜臭味


1952年我进入母校读中学,母校刚好是创立的第二年,最高班级为初中二。长校的是庄泽宣博士,他具有远见和宏图大志,要将学校办成一家完整的模范中学。因此他招揽了几位博士级的饱学之士前来教课,这些博士,不是他的朋友就是他的学生:如严元章博士、黄尊生博士、何永佶博士和熊叔隆博士等,师资阵容之强冠全马(当时我国没有大学,马大的前身似乎是莱佛士书院是设在新加坡的。全国哪有博士?)。


严元章博士大材小用,教我们中国地理,记得用的是蓝皮的中华版课本。严博士偶尔会在班上发发牢骚,他常常批评说:“南洋地方,书卷味淡,铜臭气重。”


当时,我私下也把他的话当作牢骚看待,及至自己逐渐有点知识,也会辨别是非了,对严博士的这番言论,感受就更加深刻了。他一语中的。


说真的,我们这边铜臭味太重,实在是千真万确的。“观人者,观其排场也”。,你随便看看四周邻居,有几家家里有藏书的?不要说藏书,很多连报纸都没有订阅一份?你怎么看待这个课题。以前(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我有一位同事,他家里就没有订阅报纸。问起原因,他的说辞是:“我每天到咖啡店里看报纸,家里订不订都没关系。”他家里的人难道也天天上咖啡店吗?”尤其是求学中的孩子,家里有报纸,不但可作为活教材,每天耳濡目染,收温故知新之效,尚且可以增进许多“活”知识,课本无法提供的。教育界人士都有不订阅报章的例子,所以,我的邻居中,很多没有订阅报纸的家庭,我就不以为怪了。


我的看法是:订阅报章,一是让全家增广见闻,二是对文化事业的实质支持。


许许多多没有订阅报章的邻居,家里的家私,都是名贵的;还有什么冰箱、电视机及音响系统,我没法与之比拟,真的不可望其项背。他们连窗帘布都十分讲究,可是一份报纸都没订阅。


这些人,与他们交谈,实在觉得见识浅陋“言语无味”。


严博士当日发牢骚,如今我的体会就愈见深刻了。当年讲什么办学理念,他头顶上的老爷们根本就像“鸭子听雷”。严博士呆了一年之后,挂冠他去,其他博士也远走高飞。


1993年我路过香港到严博士在元朗的住家拜访他,他依然旧事重提。


没有书卷气,只有铜臭味的人,的确很难谈得来。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


有一次去中国旅行,同团的有一位大头家,他向我出示一大叠的名片,都是什么公司董事主席、董事、执行经理等,还说回去找他,他会请我吃饭。每当地陪向大家讲述当地的景点时,他就躲在一旁纳凉。我知道他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他根本不知所云呀!怎能听下去?


很多人离开学校后,没有进修,正如眼博士批评的那样,平日不看书不阅报,只往铜臭堆里钻,钻得臭汗淋漓,甚至焦头烂额,怎听得懂这些“深奥”的道理?


又有一次,我邀请一位银行的经理往中国旅游,他说:“中国都是骗子,有什么好玩?”我以为骗子骗过他半个身家,怎知只是吃一桌菜而已,当他们出门时瞥见墙上所标明的价钱低于他们付的账。如果他所说的都是实情,我看中国人不但是骗子,而且全都是痴呆!


中国的长城、北京的故宫;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的东北、松花江、1937年8月13日的上海淞沪大会战的遗址、1936年西安事变,张学良囚禁蒋介石的五间厅等等,难道不值得徘徊感叹吗?


六十年代初,我刚进入一家中学执教,有一天,庄琼珠校长在周会时,很感慨的说:“有很多家长来向我讨免费(当年尚需交学费),我看她们衣着光鲜,甚至戴着很多金器。哪有交不起学费之理?我当年要上大学(在国内),妈妈将她嫁妆耳环都拿去典当给我交费。这些家长太过不重视子女的教育了!”


又是铜臭味重的好例证!


2017131日稿于打铜湾)




2017年1月25日星期三

浅谈几首流行歌曲



        浅谈几首流行歌曲


我爱好流行歌曲也爱哼流行歌曲,在家里不必说,就是外出,也一路自哼歌曲相伴;有一次到银行在柜台领钱时,那个职员低着头做他的计算工作,我却又不自觉的哼歌,以致他忍不住,抬起头来问我:“Encik hari ini  hati  seronok  kah?”


我喜爱流行歌曲,爱欣赏、爱哼,其实,我常常在欣赏或哼的同时,头脑中即时翻滚着旧日的同学的身影,回味当年一起生活的片断。


我闲着的时候,常常会不期然的哼起一首流行歌曲,其实这首曲子的歌词我不会背诵,只是哼它的曲调而已。这是《蝶儿曲》。


念初中一那一年,我住在宿舍里,有一天下午,我听到楼下有人正在吹口琴,吹奏的正是这首曲子。我循着琴声找到吹奏的同学。他姓杨,来自华玲,与我同年级不同班。但,与他相识我已是莫大欢喜了。华玲离开我家尚有18英里。在六十年前交通相对落后的时代,算是一段相当远的距离了。我一个山芭仔来到这繁华的城市,举目无亲,很感寂寞,遇到这位同学,酷似“他乡遇故知”。


第二年,这位杨同学辍学了,我们没有深交。不过,至今我仍旧常常哼起这首《蝶儿曲》。直至几年,在老歌班上,一位朋友突然悄悄的来到我身边,细声对我说:“杨某已经在上周逝世了。”


他怎么会知道我和杨某相识呢?我感到奇怪!


###请欣赏《蝶儿曲》  




中学时代我寄宿在学校宿舍,管得很严,寄宿生只有在星期六及星期天可以外出。


那时代流行歌台这玩意儿,我和几位宿友常常在周六晚上到大世界的歌台停歌。站在歌台外面停歌是免费的。


当时的红歌星,都到这歌台献艺,如:潘秀琼、陈美光、张莱莱姐妹都出现过这个歌台,号召力还蛮强的。歌台所唱的歌曲,都是当时最流行的,舍友都常常在宿舍哼唱。


有一首歌曲至今我还时常哼,就是《明月千里寄相思》。这首歌的原唱者应该是吴莺音吧!


直到如今,还有许多歌星在翻唱这曲子,不过,我还是喜欢吴莺音的原汁原味。


###请欣赏《明月千里寄相思》





我师训毕业后,被派去教小学。按照当时的师训制度,我们本来读的是中学师训的课程,是应该派往中学执教的,可是,负责调派的官员,却硬硬将我派去雪州教小学。两年后申请回来槟城,依然是“萧规曹随”被安置在威省的一家小学。当地的董事很尊重教师,备有免费宿舍供教师寄宿。那是一列屋子,每间都有厅、有房、有厨房等等,可供一家人住宿。


当时,寄宿的都是未婚的男女教师。我的左边邻居是一位C姓女教师。每天夜晚,这位C老师总爱唱一首《梦里相思》。她的歌声娇柔。于是透过板壁传来:“我有诉不尽的悲凄,每晚在梦里呼唤你……”。那年年尾,我得以调回槟岛教中学。其后,这位C 老师结婚还特地上门邀请我参加她的婚宴。婚后夫妇恩恩爱,生活幸福美满。可惜的是,这位老师大约还只有四十来岁,便驾鹤西归了。天不作美,奈何!


        梦里相思


作词:姚炎
作曲:王福龄
(原唱者:张伊雯)

我有诉不尽的情意
每晚在梦里呼唤你
我俩千山万水分离
两地相思梦牵系
我有诉不尽的悲凄
寄托在梦里带给你
虽然千山万水隔离
但愿在梦里相依
夜月凄寒 静静徘徊
徘徊在小桥楼台
景色依旧 良辰不在
人儿你几时回来

我有诉不尽的悲凄
寄托在梦里带给你
虽然千山万水隔离
但愿在梦里相依

夜月凄寒 静静徘徊
徘徊在小桥楼台
景色依旧 良辰不在
人儿你几时回来
我有诉不尽的悲凄
寄托在梦里带给你
虽然千山万水隔离
但愿在梦里相依

###请欣赏《梦里相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4NLPJzNA6Q

很多人对流行歌曲抱着很深的成见,认为那是黄色、低级趣味的玩意儿。其实,流行歌曲中,很多都富有社会现实意义,不输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套电影。

我觉得人们应该用智慧的眼光来给流行歌曲一个公平的评价,不要一竹竿打翻一船人。

文学史上,宋词起初也不是在歌台酒肆供歌女吟唱娱客的吗?后来居然发展成为宋代的韵文文学代表,大放异彩!


2017125日于打铜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