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7日星期五

沉痛悼念陈君谷同学



    沉痛悼念陈君谷同学


陈君谷是我从读初中到如今都交往不辍的同学。中学六年我 们不曾同班过,不过,却是好朋友,而且在学校宿舍还住在同一间寝室,一直到毕业都没有更换过床位。


我们有许多共同点,譬如:我们都是老土,保守而不趋向新潮,对于一些与华人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道德观念相悖的事,总是深恶痛绝。


那个时候,正是娱乐场所流行歌台的时代,我们都喜欢听歌,因此,常常结伴到大世界的歌台听歌。住在宿舍我们只允许周末外出,因此,如果我们外出寻找娱乐,就常常到大世界的歌台听歌。我们都是穷人家子弟买不起入门票,就只好站在歌台旁听歌;有时也到大世界里面的中央电影院看残片。所谓残片,就是那些影片多年前在各大戏院反映过的,如今又旧又残才到这戏院来放映,票价非常便宜,不过常常看到一半,影片有问题,得停下来整修一番才继续上映。


幸好有这样的一种残片戏院,我们才有机会观赏到我们尚未到槟城升学时就放映过的电影,不致错过了观赏这些好电影的机会。那时候有很多电影,内容都是述说抗日战争的旧事的,很有观赏价值,不纯粹是娱乐而已。这些电影,不但记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也透露了当时国民政府的贪腐无能。


譬如我们同看过的一部残片:【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些故事情节如今仍历历在目。我翻查资料,知道【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摄于1947年,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集。如果不是网上资料,我已忘记了此片上下两集的名称。当年红极一时的明星,如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等都参加了这部电影的演出。这几个明星,除了上官云珠似乎后来还在港产的影片听过她的名字,至于白杨、陶金和舒绣文,也是在本片或其他残片偶一见之而已。


我之所以写了这些看似题外话的文字,目的是要显示我们当时的活动是相互关联的;很多活动,我们是一起行动的。


我犹记得我、君谷及已故的木良,就曾经三人买了廉价的中秋月饼到宿舍外面的操场,在八月十五日当晚一起庆祝中秋节。明月当头,我们各自述说着自己的心愿。此情此景,如今,都只求能在梦中重现了。


离校后,我和木良从事教育工作,君谷从商,由于他的店铺在槟城,所以依然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因为他的店铺位于新街,交通方便,一时成为同学们相会及交换信息的中心,他也乐意成为传递信息的传递人。

几个星期前,我约他看那个晚上有空,到我家弄点小食,一同欣赏老歌旧曲。由于他最近心脏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状况作罢了。他本来预约730日要到医院作一个比较完整的检验的,谁知竟在29日仙逝了。


与君谷交往几十年,不为名利,是一场纯真的友情在维系着我们的同学之情。

 
201586日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