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谈客家
#文:文化乞儿
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大型系列节目【客家足迹行】,选择在江西赣州开机。赣州一向被视为客家文化的摇篮,喜爱中国文史研究的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难得的知识和见闻;此外,还有许多研究客家人大迁移的专著,这些都是爱好文史研究的人们的专门领域。
上面提到的节目和专著,都是权威性的;我现在以一个客家人的身份,谈谈自己的经历以及对客家人的观察和体会。这可能很肤浅,有所偏差,但,总算一己之见。
总体来说,我觉得客家人很保守。这是他们的优点,但优点也往往是缺点。优点和缺点我都不理会,我要谈的是他们的保守。
幼年时候,我居住在北霹雳的一个小山村,山村分几个小区,但有一个小区,客家人集族而居,就叫做客家村,其他小区都是各籍贯人士杂处。
山村有一个福建人,村里人都叫他qiu hueh,我小时候就一直以为此人必定姓丘或邱(如果姓丘,多数为客家人);又有一个福建人,村里人叫他jiao ga,这个人我就弄不清楚他姓什么?另外一个福建人,他们叫他he lao dai。后来长大了,我才能清楚,姓丘的不姓丘,qiu hueh是福建话的译音,原来是“树叶”;而jiao ga,实际上是“石葛”的福建话译音;而he lao dai, 实际上是“福佬段”,这个人是福建人,客家人叫福建人为“学老”,那里的客家人将福建音的“福”字念作客话的“学”,就变成“学老”,而“带”是福建音的“段”。
从这些例子,足以说明客家人保守,他们就是不爱学习其他人士的“东西——风俗、习惯。我们那个小山村,其他小区域各籍贯人士杂处的,他们学会其他籍贯人士的方言,所以,福建话、客家话、广府话都精通,唯独我们客家村的客家人,都是不大通晓其他方言的。我小学毕业后到槟城求学,槟城是福建话的天下,吃紧不少亏,这当然是客家人缺点的遗祸。
然而,话说回来,这缺点又可以转化成优点。由于他们保守,就得以保留下自己独特的东西。譬如:客家人很多糕饼,都是很有古老风味的,而且的确很好吃。就以当年我们常常吃的一种“鸡屎藤”糕,是用一种叫鸡屎藤的叶子磨碎,榨汁和粉做成的,制成的糕软硬适度,鸡屎藤的味道令人齿颊留芳;离开山村,就没机会尝到这种独特的客家风味的糕点了。
客家人好吃的东西不止一种,其他如扣肉、酿豆腐、猪脚醋等,都令人回味无穷。
客家人的大迁移,从中原流落江西,向南方的福建,再向西迁移至广东、广西一带。以我家为例,我家的祖先先到广东的潮州,再向西迁移,大约两百年前一个叫荣镜的老祖宗,把我们这一系的人,带到鹤山去(我曾经到鹤山的乡下以他名字命名的宗祠拜谒过)。
鹤山这地方是广府人的地盘,我们这一系人算是外来移民,在这个他人的地方挤得一个立足点,就这样繁衍下来。家乡这个村子里,都是讲家乡话。当然也保存祖宗流传的习俗。在乡下,我与亲人讲起家乡话来,他们都很诧异为什么我依然会讲得一口流利的家乡话。
我也遇到很多客家朋友,他们来自潮州人居多的“县”,像我们家族一样,都是在他人的土地上挤得一方谋生的土地,挣扎着生存下来的。同样的,他们也保留着纯正的客家话,没有淹没在潮州语系的汪洋大海里。
客家学研究者相信,客家人大迁移始于西晋末年(约公元4世纪初),距今已经1600多年,从北到南一直到海外,从时间和空间来看,都是久远的,然而他们的语言却这么完整的保留下来,不保守做得到吗?
以上得以保存的东西也好、习俗也好,都是文化遗产,如果不保守,这些遗产,哪能保存下来?这又是这优点发挥的作用了。
以我家而言,我们兄弟姐妹都会讲客家话,可是到了我的孙辈,由于与其他籍贯人士杂处,都不会讲客家话。他们讲什么话?华语。
这大概是进化的规律和趋势,无法抗拒吧!
(2013年五一劳动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