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6日星期四

日落黄昏

日 落 黄 昏
#文:文化乞儿

又是日落黄昏时刻,对我来说,这是一天中最容易勾起我伤感回忆的时辰。

这得从我母亲讲的故事作开端:-

话说乡下地方,住着一家贫苦人家,家里有一对务农的夫妻及四五个幼小的孩子。

有一天傍晚,他们一家子在吃晚饭,隔邻住着的一对财主夫妇,时不时听到他们的欢笑声,觉得很奇怪,心中暗骂:“真是穷开心!”禁不住好奇心起,就从墙缝中偷窥。只见那一家子正在吃饭,由于没钱买菜,只好用一块破碗片盛了一些盐,每人沾一下盐吃一口饭,沾时碗片团团转,于是,一家子就发出笑声。财主没好声气的骂道:“这有什么好笑!”

财主夫妇从心里鄙视他们。他俩从橱里取出一块金盾,两夫妇一抛一接,却始终没能发出什么笑声 … … … 。

笑声不是金钱可以买得到的!

我家也是贫穷人家,但,我家却如故事中的那家乡下人一样,家庭生活是温馨的,家庭充满爱和关怀。这全是我父亲的善为人父、善为一家之主的功劳,当然,这还包括我母亲的配合,一家人生活得十分融洽!

我父亲是一家发电厂的技工。这家发电厂座落在离市区十多英里的偏僻山坳间。那里才有足够的山水供发电。山坳间只有几户人家,都是发电厂的工人。山坳与市区的联系就靠着一条翻山越岭的羊肠小道,徒步走要花上几小时。

到了我入学年龄,必须到市区才有学校可以求学。为了求学我就只好离开我温暖的家,和我孤苦零丁的婆婆住在市区一间破烂的茅草屋里。

我非常想念父母亲和四个弟妹。每到黄昏时刻,太阳下山,当小鸟一群群从屋顶飞过回巢时,我就禁不住想起他们来了。父母亲和弟妹们如今应该是在用晚餐吧!他们正在吃爸爸从山野里剥回来的竹笋和菜园里种的茄子和蕹菜吧!母亲会不会想起我又在流泪哭泣?唉!可敬的父母亲。我面向着家人住的方向,远望着天边,想象着他们此时此刻在做着什么,禁不住就呜咽起来 … … …。

这情景几十年来常常萦绕在我的脑际,今天这个时刻,我又忆起这事。因为,隔壁读一年级的小威,他一个人在门口凝望着天边。他在想什么?他会像我那样想念他的父母?想他温暖的家吗?他应该会想的,今天是周末,左邻右舍的父母亲都带着一家人上街了。这时候如果父母能带他一块儿去多好呀!可是,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小威的父母都是留学外国的,而且是在外国留学时互相认识而恋爱而结合的。父亲是会计师,母亲是学音乐的。父亲应该是担任高职的,公司给他使用一辆马赛地;母亲则是音乐界知名人士。这本是一个美满的组合,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不知什么缘故,两年前他们却离婚了。

母亲离婚后搬走了。他们的家离开他祖母的家只隔两条路,走路都可以走到。离婚后,父亲一早上班去,整天为事业忙,他和两位哥哥就到祖母这儿来了,由祖母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打发他们上学。

从此,孤单寂寞就伴随着他。我想,他多么希望放学回来,能将学校所学到告诉妈妈,好的表现受到母亲的赞扬,失望的地方有母亲安慰。可现在他一个人孤零零的,有谁理他?他多么希望能得到父母的关怀!然而,这一切可能吗?

这一段不幸的事,我特别关心,因为他们夫妇中,一人与我有师生之缘。我真盼望有一天,能见到他们一家子团聚,两人和好复合,让日落黄昏不再是小威的伤感时刻。
(2012年2月16日

2012年2月9日星期四

马英九前路坎坷

马英九前路坎坷
#文:文化乞儿

台湾2012年1月14日的“总统“选举,我曾经预测马英九将获胜,这预测准确,他果然获胜,不过,得票却比2008年对陈水扁的那场选举少了。这不能看作是马英九个人方面有什么重大的欠缺之处,因为,两回的选举,选举环境不尽相同。

但,无论如何,马英九这一任将面对相当严峻的挑战。

大陆对台的政策是“求同存异”、“先易后难、先经后政”,首先争取到台湾当局的配合,不搞抵抗搞合作,让两岸关系向着和平、安定的方向发展,以利双方的经贸发展、文化交流、两岸同胞的交往。

马英九执政4年,这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尤其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订,其效应正随着时日的推移而逐渐明显,台湾民众所获得的利益,将日益彰显。台湾的反对声浪小了、敌对的动作少了,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更紧密的进展。

可以这样说,马英九过去4年的执政,做的都是“易”和“经”的工作,“难”和“政”方面暂时搁置;“难”和“政”的事项并没有认真提出来洽谈过,大家都知道,所谓“难”和“经”就是“统一”大业。这是最敏感的神经线,目前是触摸不得的。

解放战争于1949年取得绝对性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至今已经63年了。大陆与台湾不能统一,是因为美国搞的鬼。大陆中国,绝不能让台湾与大陆分开的局面毫无休止的拖延下去,只图一个两岸安定、平稳的局面而已,她的终极目标是―――统一。

经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统一大业都不能完成,世世代代都无法统一,大陆还有多大的耐心等待?

大陆方面若是急于提出统一的事项,要台湾商谈,马当局势必感到困难重重。台湾绿营方面,正要寻找口实,宣扬马英九和国民党勾结大陆卖台,只要马政府有与大陆商讨统一的趋向,即将授予绿营最好宣传本钱,让绿营势力迅速膨胀,下一届的选举,绿营必然夺回执政权。

这对马英九打击不比对国民党的大,因为马在来届选举,已经不能寻求连任了。

世事没有绝对。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发展局面。大陆依然走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极力争取到台湾更大的开放政策,让大陆的资金愈来愈多、愈来愈频密到台湾投资、促成两岸更多方面的交流,让两岸的依存程度起了更大的变化,几乎到了不可分开的地步;而大陆方面更加的富强,台湾人心目中的“穷亲戚”的影子已然全面消失,对大陆的抗拒减少到最低。出现一种局面:两岸无统一之名,有统一之实;而美国方面经济继续衰退,衰退到它想干涉中国及亚太地区的事务心有余力不足了。

到了这个时候,统一就水到渠成了。届时,台湾的回归,也必然是一国两制的形式下回归,甚至比港、澳更加的“两制”。中国不是早已表白过,台湾回归了,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吗?

不过,这种可能性似乎比较小。台独势力无时无刻不在伺机寻找壮大自己声势的机会,邪恶的外国集团亦随时随地煽风点火,见缝插针,制造促成大陆台湾继续分离的状态,以利它们得以上下其手从中牟利。

大陆愈急于要统一,马英九就愈早捧上这个烫手山芋。

马英九应该是有自知之明,而且很早就觉察到这种事态的不可能避免。所以他在当晚知晓自己中选之后,提醒支持者“高兴一个晚上就好了”。他知道,摆在他面前,要他处理的棘手事项迟早总会到来。

摆在马英九面前的是一个千斤重的大难题,其实,对大陆中国来说,何尝不是?

(2012年2月10日脱稿)

2012年2月7日星期二

中学旧课文的精髓

中学旧课文的精髓

八十年代初小学新课程纲要(KBSR)教学开始,当这些小学毕业生升上中学,为了衔接小学的课程,中学也跟着实行中学新学课程纲要(KBSM)教学了。

这次的改动,中学华文教学也顺应改动了。华文教学,教学内涵起了革命性的改动,语文课本作了巨大的更改,首先是课文绝大多数是选取本地创作作为课文教材,又引进了 中 国 的汉语拼音、语法和简体字的教学。

本文不评论新课程教学的得失,只略论旧课文的精髓而已。

五十年代初,笔者开始读初中,当时华文科用的读本是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文选。不消说,里边的课文由古至今都是地地道道中国本土的“产物”;独立之后,本地出版商编纂了带有本地色彩的读本,就是读本里边加入了一些本地的创作,不过大部分仍是沿用中华文选的文章。其后,笔者吃教育饭教中学华文,用的就是后面这种版本。由于握过这个版本的课本30多年,对所搜罗的课文,有一点点认识,对于它的从我国教坛消失,难免有依恋之情。我退休那年,新课程教学开始了,我只教了3个月 新课本,便挥别了杏坛。

老实说,我对旧课本,有非常浓厚的依恋之情。这种依恋不是盲目的依恋,而是有强而有力的理由的。

我在一篇题名为《杏坛杂话》的文字里, 曾经点出旧课本中几篇经典的选文,计有:《孟子》的《许行章》、晁错的《论贵粟疏》及李斯的《谏逐客书》。旧课本好的经典之作,当然不止这些篇章,只是限于篇幅,只能举出三篇而已。我在本文又再举出另外一篇---左宗棠的《寄子书》。

左宗棠为清湖南湘阴人,道光举人,是覆灭太平天国的功臣之一。

这篇文章是他出征时(1859正月十三日,可能是攻打霸占杭州、苏州的太平军的战役)写给他的两个儿子孝威、孝宽的家书。

这篇文字不同于一般的家书,根本是一篇议论为学与做人的议论文。里边所谈论的很多都是理论正确的道理和为学与做人的不二法门。真是字字珠玑、句句至理名言。

整篇文章,精彩的立论极多,本文仅举出一句“尔等近年读书,无甚进境,气质毫未变化。”特别着重在“气质毫未变化”句。
凭自己的观察,一个人的气质变化的有无,或变化的多少,与读书多少似乎不是成正比例的。

我谨举出几个琐碎的例子,加以说明:

我有一次乘搭巴士,巧遇一位同事带着几位孩子乘搭同一辆巴士。半途中有一位孕妇上车。同事的儿子赶忙起来让位给这位孕妇。可是,这位同事过后却责备他的孩子为什么这样傻要让位。你评评看,这位同事贵为人师,是不折不扣读书人,他的气质变化了多少?

有一位同事的母亲脚筋痛,起先是小痛而已。我自己曾经经历过这种疼痛,后来给一位医生医好了,只是服药而已,也无需打针。后来,我遇到几位朋友患了同样的病痛,中年老年的都有,我介绍他们看这位医生,治好的有八九十巴仙。当我把这位医生介绍给同事时,蛮以为他会带他母亲看这位医生,早日脱离苦海,谁知最近才知道他的母亲的脚筋痛严重到不能走路上巴刹,坐久了站不起来,如今,很少出门了,谢绝了所有聚会。这样的人生有什么乐趣?

我问同事为什么不带她去看那位医生?他说,他母亲不敢服用西药。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同事本身也是怕服药西药的,因为小时候,他们居住那个乡村的居民都相信,服药西药的人将会短命,如果打针更加短命。这位同事是大学毕业生,至今仍相信这些道听途说,你说,读书能改变一些人的气质吗?

此外,还有很多很多的人,尽管他们读的书多,但是,他们的脑子里仍旧相信他们的曾祖母那一套旧观念的。逢年过节,你去审察一下你身边的亲朋戚友,就不难发现许多白读书的人。

一个人气质能不能变化,有多少变化,靠的是自己的平日的思索及思索后的领悟,自己领悟出一道标准,正如蔡元培教育家在《理信与迷信》一文中着重指出的:“我们信它,因为它‘是’ ,不信它因为它‘ 非’,”那就谁也阻止不了这种正确的判断。

不但读书的人如此,就是很多宗教中人(不止单一宗教,而是任何一种宗教),也是信仰了宗教,气质根本没变化的,与一般迷信的愚夫愚妇无异。这话讲出来当然会得罪很多的人,但,事实却是如此。

(2012年2月7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