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9日星期五

应该听听教师怎么说?

应该听听教师怎么说?
#文:文化乞儿

老师怎样怎样粗暴对待学生,包括毒打、重罚的新闻,几乎无“月”无之。在这些连篇累牍、图文并茂的负面报道下,教师在我们这个国家,尊严所剩无几,如果有人还顾虑到教师也有尊严的话。

笔者认为教师打学生的确是错了,因为教育部已经严令规定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过,我相信教师之所以出手那么重,会伤到学生,而且伤得这么重,必定有原因。当然,即使有原因,教师打学生也难逃责难,错就是错。不过,如果让教师把他那方面的故事也细细说来,应该也是很有价值的,也是社会人士感到兴趣的。最重要的是,对教师比较公平,不至于只有被指责而没有申诉的机会。

笔者讲一个发生在多年前的真实事件。多年前,某著名中学放学时,一位很有责任心的教师,发现一位学生在巴士车站吸烟,他上前对那学生训诫一番,同时也将学生手上的烟蒂取来,交给校方作为证据。这过程不是很平和的,首先是学生反抗教师的训诫,当教师要取烟蒂时,学生粗暴的向教师推推撞撞,最后当教师要离开时,学生还‘ 留言’:“你以后要小心。”

校方次日请家长到学校商讨此事。这学生家长是地方上一个稍有名气的人。他绝口否认他的儿子会在公共场合抽烟。当训育老师将烟蒂取出来对证时,家长鄙视说:“我的儿子即使抽烟,也不致抽这种低贱的烟。”

人证物证都有了,校方本来要依“规”行事,记小过一次,后来,在董事的斡旋下,就以警告收场。

不到两个月,有一天,正是上课时间,有外人打电话到学校去,说该校有几位学生在某处的游乐场“打叮叮”。为了慎重起见,训育主任在数名训导员陪同下,直捣该游乐中心。真是天有眼,那位名人的儿子居然也在这一群逃学的学生里面。学生被带回学校后,校方用电话联络名人家长。名人家长竟然因为太忙了没时间到学校来。

如今,当教师不再是一件轻松的事。太尽责,事事寻根究底,必定“触怒”学生连带也“冒犯”家长,惹来麻烦。所以,很多教师都学乖了---得过且过。

如今,不是有很多女学生与人私奔吗?每当放学的时候,常常有很多男人在校门口等候一些女生。教师看到了,如果尽责,加以劝导,你说学生会接受劝导吗?通知家长吗?可能会招惹到不必要的麻烦。如今,不是也常常发生一众学生虐打一些学生吗?学生之间发生某些冲突,酝酿期间,教师应该多少风闻的,可是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少管为妙。

笔者无意指责任何一方,不过总是觉得,这社会舆论维护学生的尊严大大多于维护教师的尊严。尊严尽失的教师,还有什么颜面教导学生
(2011年6月30日稿)

2011年7月28日星期四

一次飞行经历

一次飞行经历
#文:文化乞儿

已经三次打算要去山东旅游,可是都因为朋友邀约去了别的旅游路线。

今年6月间终于成行了。我是与老太婆参加一家旅行社办的山东行。山东这条旅游路线比较不热门,所以参加的游人也少。问过好几家旅行社,都是因为人数不足组团不成(人数不足最低数额16人)。只有一家旅行社开行,人数只有13人而已,所以旅费比较贵,8天旅游的旅费是3888令吉。

这8天的旅游,玩得相当满意。我们从济南进口,从青岛回来,旅游路线就像阿拉伯数字7,去过孔子的家乡曲阜,参观了孔府、孔庙及孔林。我们受华文教育的,等于是“朝圣”一回;到泰安登上泰山;到济南旅游了中学时代教科书上提到的大明湖、趵突泉和明湖居;去潍坊看风筝;到烟台进入蓬莱仙境;到过卫海,了解甲午战争的片段历史;最后游历青岛,知道青岛设有纪念“五四运动”的五四广场,广场上还有一个深红色建筑物叫做“五月的风”。适逢夏末,气候相当炎热,可是到了烟台及以下的几个城市,气候就非常凉爽,时时刻刻有习习凉风迎面吹来,十分舒爽。

以上似是离题的叙述,算是为想到山东旅游的朋友提供的提示。

第七天晚上,我们正在酒店整理行装预备第二天踏上归程,见电视的气象报告说,一场暴风雨将在广东的汕头登陆,吹向福建。我对老太婆说,不知会影响我们的回程吗?我们的回程是从青岛乘搭南方航班飞去广州,再由广州转机飞回槟城。广州离开讪头不远。

第二天十点多,当地导游就将我们送到青岛机场,要乘搭中午12点的飞机飞往广州。我们办理好登机手续,可是,到了十二点多从广州来的班机尚未抵达,航班必定延迟了。航空公司职员就分发午餐盒饭给所有候机乘客。将近一时,飞机方始抵达。我们匆匆上了机,不久,飞机便起飞了。

从青岛到广州飞行需时两小时半。一路上,机上乘务员不时报告,嘱咐乘客暂时不要走动,坐在座位系好安全带,因为天气恶劣,飞机颠簸得厉害。

到了广州上空,乘务员报告说,飞机将要降落,嘱咐所有乘客必须坐好,并系好安全带。可是,过了一会儿,乘务员又报告上,由于白云机场天气恶劣,飞机还不能降落,如今是在广州上空盘旋,等待时机降落。

从机窗往下望,可以看到飞机外的都是云层,渐渐的出现山头、湖泊、马路、房屋,知道飞机是愈飞愈低试图降落了。可是,一会儿,飞机又飞回云层里,知道降陆不成功了。这样尝试了三次之后,乘务员又报告说,由于机场天气依然恶劣,飞机将飞往珠海降落。

我觉得这决定是明智的。我们平时驾车,路上要是有积水,刹车时,车身都会摆动,机场的跑道要是积水,飞机以这么快速的速度着陆,风险必定大得多。改往珠海着陆,我们心头上的大石头都放下了。

我们在珠海停留了一个多小时,等到广州机场天气好转了,才乘搭原机回来广州。抵达广州时,往槟城的班机已经起飞了,必须要等到第二天同样时间才能回家。航空公司派出专车载我们到天虹酒店住宿,膳食都免费。就这样我们得在广州多逗留一个夜晚。本想利用这多出来的一天时间到广州游览,却遇上滂沱大雨,在酒店呆了一天。

(2011年7月29日稿)

2011年7月21日星期四

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
#文:文化乞儿

泰国为泰党领袖英叻在最近的大选中,由于她领导的政党获得全部竞选议席500席中的262席,因此成为执政党,而英叻本人也就成为泰国新首相,而且是泰国第一位女首相(根据一项报道,她的真实姓名是丘英乐。据说她是客家人后裔,客家人多姓丘,不姓邱。这报道应是可信的)。

在东南亚的国家中,除了印尼和菲律宾有过女性的最高的国家领导人之外,泰国应该算是第三个享有这份荣耀的国家了。

英叻成为泰国国家领导人,一时之间,又引起人们有关男女平等的热议。

男女之间,除了区别男女性别的生理器官之外,其他器官几乎都是一样的,其功能应该也是一致的。

其实,男女的确应该是平等的,为什么会有性别歧视,令男女不能平等呢?原因当然多的是,不过,礼教和习俗是最大的“祸首”。

在男女都享有平等受教育机会的国家,男女从幼儿园到大专院校可以同在一起学习,在学习的表现上,女的会比男的逊色吗?答案是否定的。女的可以考到第一名,而且甚至全班的前十名,往往女生占多数,这也是常见的现象。

就因为女生的特殊表现,令整个社会对女性的观念起了极大的改变,因此,工业革命之后,工商界的大机构就有许多女强人把关。

女人最大的缺陷是体力输人,生理使然,因而限制了她们的活动范围和类别。谨举一个浅显的例子说明。譬如:学校运动会进行到半途,突然出现一些情况不容许拖延时间,不必等工人帮忙,男教师可以爬高爬低,可以搬动重的或大件的器具,让运动项目得以不拖延时间即刻继续进行,女教师在这方面就无能为力了。

因此,很多职务女人不适合做,也不可能做得比男人好。如:警察、军队、救火员,女人特别少,原因在此。

有的朋友常常说,女人的烹饪工作是男人胜不了的。其实不然,世上最好的厨师还不是男人吗?女人的发饰设计师最出名的也以男性居多、女人的服饰设计师还不是男人居多吗?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认为是生理上吃了亏,限制了女人的发展;还有就是礼教和习俗的包袱阻碍了女人漫无限制、随心所欲的施展才能,无形中约束了她们展露才华的机会。

2011年7月12日星期二

回教党悬崖勒马

回教党悬崖勒马
#文:文化乞儿

根据7月17日《光华日报》报道:“吉州民联政府决定收回成命,宣布撤销在斋戒月期间禁止娱乐场所营业的措施!今年的斋戒月期间禁止娱乐场所营业的课题,引起了朝野人士及华社以及业者的哗然,纷纷作出抨击……吉州政府今天终于决定俯顺民意,撤销上述措施……各娱乐中心业者对州政府撤回禁令无不举手赞好……”

众所周知,吉州的民联政府是以回教党主导的。撤回此禁令,必须获得回教党中央的首肯。

308大选,民联得以重挫国阵,令国阵不能以拥有国会三分之二大多数席位执政,民联尚且在5州夺得执政权,都是由于选民对民联的政治理念改变而支持它。这其中当然包括部分马来选民不再视行动党为洪水猛兽,而华裔选民不再那么惧怕回教党。

华裔选民不能接受回教党建立回教国的理念。当回教党淡化它的回教色彩,华裔选民才有可能将选票投给它。

308大选过后,民联雄心勃勃,想在来届大选入主布城。想要实现这个理想,民联的三个成员党中的行动党必须获得更多马来选民的支持;同样的,回教党必须设法获得更多华裔选民的选票。

可是,每每当形势逐渐改好,对民联有利的条件逐渐涌现的时候,回教党必定使出一些怪招,令华裔选民本来对回教党的戒心逐渐消减的时候,又再恐惧起来。所以,对民联来说,回教党每每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譬如:回教党常常在它所执政的州属施行一些法令或宣布要实行一些举措,令华裔选民反感或恐惧。如:禁止售酒、禁止售烟,甚至扬言要实行最要命的回教法,其中最令华裔忐忑不安的莫过于断肢法。

一些回教法令实行在回教徒身上,华裔选民应该没有异议,但,就是不应该也实行在非回教徒身上。每个种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应该受到尊重。如:某家医院在它新增建的那座病楼,将4楼改称3A楼,为了避忌“四”与“死”同音,别人对此没有置喙的余地;但,该医院绝对不能强制别的医院也不可有“四楼”。又如部分华人喜爱“八”,因它与发财的“发”同音。可是,我的印度友人对我说,我们印度人最忌就是“8”,买房子绝对不买8号。华、印两族能互相强逼对方认同自己的习俗吗?

吉州政府此次从谏如流,取消了这项令华裔不满的禁令,是明智之举,如今,还有一项吉州政府必须从速处理的事项,就是屠宰场被拆除的问题,什么时候解决?这不但是吉州华裔关心的问题,也是全国华社所瞩目的大事!

2011年7月11日星期一

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
#:文化乞儿

泰国为泰党领袖英叻在最近的大选中,由于她领导的政党获得全部竞选议席500席中的262席,因此成为执政党,而英叻本人也就成为泰国新首相,而且是泰国第一位女首相(根据一项报道,她的真实姓名是丘英乐。据说她是客家人后裔,客家人多姓丘,不姓邱。这报道应是可信的)。

在东南亚的国家中,除了印尼和菲律宾有过女性的最高的国家领导人之外,泰国应该算是第三个享有这份荣耀的国家了。

英叻成为泰国国家领导人,一时之间,又引起人们有关男女平等的热议。

男女之间,除了区别男女性别的生理器官之外,其他器官几乎都是一样的,其功能应该也是一致的。

其实,男女的确应该是平等的,为什么会有性别歧视,令男女不能平等呢?原因当然多的是,不过,礼教和习俗是最大的“祸首”。

在男女都享有平等受教育机会的国家,男女从幼儿园到大专院校可以同在一起学习,在学习的表现上,女的会比男的逊色吗?答案是否定的。女的可以考到第一名,而且甚至全班的前十名,往往女生占多数,这也是常见的现象。

就因为女生的特殊表现,令整个社会对女性的观念起了极大的改变,因此,工业革命之后,工商界的大机构就有许多女强人把关。

女人最大的缺陷是体力输人,生理使然,因而限制了她们的活动范围和类别。谨举一个浅显的例子说明。譬如:学校运动会进行到半途,突然出现一些情况不容许拖延时间,不必等工人帮忙,男教师可以爬高爬低,可以搬动重的或大件的器具,让运动项目得以不拖延时间即刻继续进行,女教师在这方面就无能为力了。

因此,很多职务女人不适合做,也不可能做得比男人好。如:警察、军队、救火员,女人特别少,原因在此。

有的朋友常常说,女人的烹饪工作是男人胜不了的。其实不然,世上最好的厨师还不是男人吗?女人的发饰设计师最出名的也以男性居多、女人的服饰设计师还不是男人居多吗?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认为是生理上吃了亏,限制了女人的发展;还有就是礼教和习俗的包袱阻碍了女人漫无限制、随心所欲的施展才能,无形中约束了她们展露才华的机会。

(2011年7月12日稿)

2011年7月1日星期五

全民保险

全民保险
#文:全民保险

炎黄子孙很重视一个切身问题,就是“老有所养”。靠谁养?常言道:“养儿防老”,将养的责任落在儿辈身上。

中国总理温家宝日前作出任内实现“全民养老保险”的承诺,成了近来世界议论中国的最新话题。一些西方媒体把这一措施视为“使中国所有民众共享国家迅速发展成果的重要一步”。大家都很期待能早日实现这一目标。

老年人,要是平时没有储蓄,儿女又依靠不了,从职场上退下来,生活就没有着落了,更不幸的是万一有什么病痛,凄惨情况就更加严重。

要是“全民养老保险”计划果真能够实现,老年人晚年的生活,就不致像现在那样令人忧虑了。

中国要尝试养老保险计划,我国也不妨追随,让全国老人安心度过晚年生活。这看似只关乎老年人的问题,其实是全民的问题,老这一关每个人都得过。

谨举出一种说小非小说大又不像大的病痛来加以阐述。这病痛患上了可就麻烦了。最近,有一位公务员的朋友,两个膝盖疼痛,屡医无效,起先还可以忍受,可是,过了一时时日,痛得他吃不安睡不下。医生说要动手术,必须换过膝盖的“碗”。他是公务员,可到政府医院动手术,动手术及其他费用可以免掉,那是公务员享有的权益,可是,买那两个“碗”,就必须自掏腰包,一个8000元。

这只是普通的病痛而已,遇上其他更严重的病痛,如何去筹措医药费?尤其是一般非公务员的平民。

鄙意认为,我国实在有必要推行全民保险制度,由这制度所规定的福利办法去承担一切医疗费用。

十五年前,我的一个连襟心肌阻塞,一家全槟城公认收费比较廉宜的医院的手术费是1万4千元。他转向槟城医院心脏中心求治,只花了500元而已。在这场治疗过程中,政府要倒贴多少钱呀?这位连襟的病治好了,众亲友都在议论这笔医药费所引发的问题。

不过,令连襟家属提心吊胆的是,这病人等待了7个月才轮到他上手术台,有些病人没那么幸运,在等待期间一个突然发作就这样归西了。

因为政府设立的心脏中心,在全国寥寥可数,病人才需等待这么久,冒的险可大呀!要是有一个全民的保险机制,政府无需承担这么大的开销,在全国设立更多心脏中心,能快速救治更多病人,这是全国人民所热切期盼的。

全世界有许多实行全民保险制度的国家,中国也在尝试中,我国政府应该向这些国家移樽就教,选择最适合自己国情的制度作为榜样在我国实行。

我们只见朝野政党在争喊口号,我们是什么什么国,其中有一个就是:“我国已是一个福利国”。福利在哪里?我国人民要看到的是福利国的实质,而不是听听口号而已,口号已经太多,听厌了。

(2011年7月2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