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牢牢的结
#文:文化乞儿
我们读中学的时代,我国尚未独立,学校所采用的课本,都是上海出版的,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有上海开明书局和中华书局。
当时,我国既是英国殖民地,尚不是一个独立国。而当我们尚未懂事的时候,还经历了一场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全国上下华人,在陈嘉庚等华侨侨领领导下,还轰轰烈烈的利用各种形式筹款。筹得的款项,都是寄回中国去救国的―――打日本鬼子。
又有一件大事,当时,在我国大地,拿起枪杆子打鬼子的,也是山上的“山大佬”―――抗日军。所以,当时的华人,从小孩到老人,都很自然的把马来亚和中国联系起来,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和平之后,当我们上学时,学校所用的课本,教导我们爱国思想,所爱的国,自然就是中国。尤其是中学时代,我们从历史中,知晓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受到列强欺凌。在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每一场战争,吃败仗的必然是中国。战败后,列强强加在中国身上许多不平等条约,又割地有赔款。
这里谨举三几个例子,可见一斑:
(一)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二)1858年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主要内容:①外国公使常驻北京。②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淡水、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④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⑤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三)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⑤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四)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1)中国割让台湾及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3)开放沙市、 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够了够了。读过这些历史之后,一个稍有良知的人,对列强会有好感吗?会不企盼中国富强起来、扬眉吐气吗?
其后,1957年虽然我国已经从英殖民地手中取得了独立,我们也以马来亚国民自居,不再当中国为祖国,不再看待自己为中国人,但是,这种对中国长久积累的情怀,怎能一夜间忘怀?最低限度,我们知道我们是炎黄子孙,体内与中国人流着同样的血。对中国具有好感,对中国的强大感到欢欣鼓舞;对中国不致再遭受列强的分割感到高兴。这是天生自然的,就像一个出嫁了的女儿,对娘家的那份情那份爱的关切心理一样。如果有人硬硬有把这种关切,认作是不效忠我国的证据,那这个人必定是一个丧失人性的人!
从我的祖父、父亲、我,到我的孩子和孙子,我们已经五代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我们的身家、事业,全都“押”给了这块土地,哪容得了别人对我们的效忠说三道四?
李香兰称中国为“故国”,称日本为“祖国”。我没有李香兰的伟大,但沿用她这样称呼,总无罪吧!
1992年,我从职场上退下来,第一次和妻子到中国旅游。当飞机在广州白云机场上空盘旋的时候,我俯首下望,看到那儿的山河、景色、房子……,脑海中浮现出那一串串的不平等条约,还有这晚近几十年中马的切割,眼泪不禁簌簌的流下来。我对自己说:“想不到今生今世还有机会踏上这块黄土地。”
内心的感动和感情的复杂,真是一言难尽!
(2010年9月18日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