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一句古诗,是说明一个人的寿年很难达到100岁,却常常担忧那些他不可能遇上的事、或者他不可能进入的困境,颇有多此一举之意。不过,也有一句这样的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谓不预先做好心理准备,很多事情遇上了往往措手不及,就很难成功、又或者说会遇上一些损失,因而得不偿失。
我有好几位孙男孙女在外国求学。他们在那儿呼吸到自由的空气,身心很是舒畅,颇有欲居留下来,不想回国的打算。
我这位做公公的,常常具有事不关己也操心的关怀。还不是吗?他们自有父母亲关怀他们、提供意见供他们参考,何需我这个隔了一层的老头子操心?隔靴搔痒起得了作用吗?
我常常这样想,也许是华文教育教坏了我。我总认为母语是绝对不能牺牲的,在外国居留,以后他们的子女就没有机会受华文教育了。这损失是无可补偿的呀!以后他们的子孙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会用筷子吃饭的洋人”罢了!
你说,这样的顾虑是否自寻烦恼?何必“皇上不急太监急”?老太婆就常常批评我自寻烦恼!
我这个“食古不化”的老头子就是常常这样,别人的事,也常常为别人操心。我也常常自问自己,我这是不是太爱管闲事?不过,我转而又想,子孙将来的事,我这个前辈总应该提提意见吧!提提意见不应该当作是“爱管闲事”吧!反之,要是我不将我的意见说出来,将来的后果,可能就承担不起了。
我常常觉得,尽管我国有许多我们不满意的事,但是,有华文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一直到大专院校,就是一件东南亚国家中,非常难得的事,我们应该珍惜、也应该感到荣耀。因为我们没有愧对祖宗呀!老头子年老多病常常光顾医院,就见到邻国的许多来我国求诊的病人,他们和我们本国人民一样,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甚至装束也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他们不会讲华语,甚至连我们的方言都不懂。为什么?他们的境遇值得我们同情,也许他们根本不觉得!
我总觉得他们非常可怜!也许他们不明白丧失了中华文化的根是多么可惜的损失!老祖宗不是有一句这么的遗训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吗?
钱嘛!他们有。要不然,他们就不会千里迢迢,乘搭飞机到我国看病,有的甚至连一家人都带来,顺便观光旅游!他们没有丝毫其他的感受,唯有我这个老头子,就觉得他们的一生中就欠缺了一样重要的东西-----他们没有欠缺了老祖宗遗留给他们的文化-----可怜又可惜!
欠缺了一样这么重要的“遗传文化”,竟然泰然处之,你说,是不是失去一样重要的宝物,竟然毫不知觉,可惜吗?
你说,我这个做公公的,好管闲事,是不应该的吗?常怀千岁忧,有何不对?我总期盼着,他们能够学成之后回归家乡,作出贡献!
(2018年6月29日稿于打铜湾)